富永仲基

富永仲基
  • 姓名:富永仲基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大阪
  • 出生日期:1715
  • 逝世日期:1746
  • 民族族群:

富永仲基(1715~1746), 日本大阪朱子学代表人物。名德基,后改为仲基,字仲子,号南关、蓝关,后号谦斋。怀德堂创立五同志之一富永春芳之子。著有《说蔽》批判儒学诸子;《出定后语》批判佛教经典;《翁之文》抨击神道理论。他是大阪朱子学派从尊信朱子学到驳斥朱子学的过程的代表人物。


“加上的法则”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思想发展遵从“加上的法则”,即后起的思想否定以前的思想,是按在以前的思想的基础加上一些新的成分的规律进行的。站在商人的现实本位的立场上,看到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密切关系,并用此“法则”说明儒学传统、孔孟之道并非包含哲学发展的一切形态,程朱之道建立于孔孟之道的基础上,但两者又各有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同样运用“加上的法则”分析说明宗教迷信,批判“三世因缘说”和“阿赖耶识”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的超人之处在于既看到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又注重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揭开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帷幕,抨击了宗教伦理道德的禁欲主义实质。


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以中国人好文、印度人好红、日本人好质来说明儒、佛和神道产生的根源,把国民性格视为地理环境的最根本因素。我们知道,地理环境是复杂的系统,它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因此富永仲基不能科学地说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儒佛神道的关系时,提出“诚之道”。他作为朱子学者并非一味祖述孔孟之道,也不潜心程朱之学,但却抓住了儒学经典的根本,即儒学的伦理道德内容。他认为“加上的法则”所能建构的思想体系属于“诚之道”,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理论体系属于“诚之道”,用儒教伦理作为一切思想的标准和归宿,仍囿于儒教思想范围之内。


总之,大阪朱子学者站在现实本位的立场上,发展了儒教合理主义成分,对日本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材料。

富永仲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尼采的沉重之思

尼采的沉重之思

《尼采的沉重之思》基于施特劳斯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尼采讲座的授课记录稿,由杜兰大学哲学教授维克利编辑整理而成。施特劳斯一生共三次讲授尼采,本稿是第二次讲授,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与《道德的谱系》三个文本。 施特劳斯的这次讲课主题是尼采对自然问题和真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尼采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努力如何使得尼采思想矛盾重重。施特劳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思考哲学是否可能这个大问题。尼采的困境在于,试图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重新找回自然,并为自然祝福。施特劳斯的讲述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尼采所思的沉重性,并告诫听众,尼采的思考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中文版根据图书内容和主题重拟了标题,即《尼采的沉重之思》。 此外,施特劳斯于1962年专门讲授过《善恶的彼岸》,但仅留存下来两讲,附于《尼采的沉重之思》书末。

作义要诀

作义要诀

文论。元倪士毅撰。一卷。士毅字仲宏,歙县(今属安徽)人。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著有《重订四书辑释》。此书讲述经义体例,多关乎文章之写作要领。主张“第一要识得道理透彻,第二要识得经文本指分晓,第三要识得古今治乱安危之大体。”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定以经义试士制度,蒙古崛起后,元太宗接受耶律楚材建议,效法宋制,亦以经义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酌议其实施规则,延祐二年(1315)科举复行,乃实行之。

女科指要

女科指要

妇科专著,6卷。清·徐大椿 (灵胎)撰。约成书于1764年。此书系《徐灵胎医略六书》之一。设调经、种子、胎前、临产和产后五门。广摘历代医家对女科证治之医论。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阐述颇具特色,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当审其血气之通塞,禀赋之刚柔,然后投剂。”

辨疑志

辨疑志

陆长源,字泳之,吴人。曾任汝州刺史,徙宣武节度使行军司马。能诗,曾和孟郊唱和。是书在《中兴馆阁书目》有著录,该书概括其内容为“辨世俗流传之谬”。从仅存的十条佚文来看,它与《冥报记》、《纪闻》等书正好相反,是破除迷信的。它批评僧道犯戒,揭露僧道的欺诈骗人行径,这在当时宗教盛行、志怪蜂起的时代,难能可贵。故是书在唐代小说中可谓异军突起,别树一帜了。中唐陆长源的小说集《辨疑志》,批驳怪诞虚妄之说,是对当时流行的小说志怪主题的否定,但其写作意图又是来源于小说实录"阙史"的传统。是书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太平广记》,今据《太平广记》整理。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最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吴逆取亡录

吴逆取亡录

笔记。清姜虬绿撰。一卷。作者原署“苍弁山樵”。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成于同治间,约八千字。详细记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至遭剿灭事。其中,涉及明、清两代重大历史事件,较国史《逆臣传》为详,可补史乘之阙。有《说库》本,《清人说荟》本,《长恩阁丛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