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

- 姓名:王恕
- 别名:字宗贯,号石渠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耀州三原县光远里
- 出生日期:1416年
- 逝世日期:1508年
- 民族族群:
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石渠,明耀州三原县光远里(今三原县北城)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一生经历8代皇帝,在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任要职。刚正耿直,秉公不渝;犯颜直谏,为官50年19任,几任巡抚、尚书加太子太保,刚正清严,严惩贪官污吏,朝中权贵都怕他,正直朝官视他为代言人,“凡遇事之可行者,不计成败而行之;可言者,不顾利害而言之。”以安民为心,不为权势所夺,朝廷议事,他“侃侃论列无少避”,曾21次应诏陈言,39次上疏谏议。每当朝廷行事不当,众官皆曰:“王公胡不言也?”而未几,则“公疏且至矣。”时人有歌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是说北京六部和南京六部众多官员中,只有他敢讲真话。政绩卓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被誉为当朝“名臣第一”。经他推荐的耿裕等10余人皆为当时名臣。历官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由于冲撞朝臣,屡遭诬陷馋言、打击和迫害,晚年主事维艰。弘治六年(1493),不顾孝宗对他“老成持重,不可轻退”的挽留,毅然辞去官职,返回故里,又同其子王承裕创办宏道书院,于立德、立功之余,用15年时间著书立言。所著《历代名臣谏议录》124卷,《王端毅公奏议》15卷,加上汇集自己六十次重大奏疏、建言的《石渠意见》4卷,还汇集资料,聘常州名士朱昱编纂成《三原县志》给后人留下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三原学派为关学中研究儒学经世致用的学派,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辟为专卷详细介绍。经过其传人和学子王承裕、马理、韩邦奇、杨爵、秦之士等的发展,成为继张载关中学派之后的新关中学派,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晚年回家后,协助其子王承裕创办弘道书院,并编辑了《历代名臣谏议录》124卷,同时结合给书院讲课,著有《五经四书意见》(一作《石渠意见》),此书独摅心得,自成一家,学者宗之。他还将自己平生的奏议整理为15卷,后以《王端毅公奏议》为名传世。王恕还有《玩易意见》一书传世。此书2卷,为其在家养病期间读程、朱著作的笔记。书前有序,时年已91岁,因其室名为“玩易轩”,故以室名为名。上卷为经,下卷为经与系辞,收入《惜阴轩丛书》第一函。三原县图书馆现藏有明正德七年(1512)三原弘道书院刻本、清嘉庆十一年(1960)补刻《王端毅奏议》(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诏令奏议)15卷、清三原惜阴轩刊本《玩易意见》2卷、清三原惜阴轩刊本《玩易意见》4卷,附《拾遗》2卷、《补阙》2卷,王恕晚年读经、史及诸子等文献“取其切于处事辅治者日录之,积之既久,遂成编帙”的《典籍格言》。正德三年四月在家中去世。终年93岁,赐特进,谥端毅。
王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陈检讨四六
二十卷。清陈维崧 (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清代著名文学家,陈贞慧之子,官至检讨。陈维崧天资颖异,十岁代祖作杨忠烈像赞,后与王士禄、王士祯、宋实颖、计东等唱和,名益大噪,时有“江左三凤凰”之目。陈维崧晚年应 “博学鸿儒”科,试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陈维崧清臞多须,海内称为陈髯。为文数千言立就,其散文亚于骈体。诗始为雄丽跌宕,一变而为沉郁,横绝一世。所填词一千八百首,尤凌厉光怪,变化若神,为前此所未有。风格以豪放为主,多抒写身世和感旧怀古之情,也有少数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著有《两晋南北史集珍》六卷、《湖海楼诗》八卷、《迦陵文集》十六卷,《迦陵词》三十卷。是书程师恭作注。清朝以四六名者,初有陈维崧及吴绮,次则章藻功《思绮堂集》,亦颇见称于世。吴绮才地稍弱于陈维崧。章藻功,欲以新巧胜二家,又遁为别调。譬诸明代之诗,陈维崧导源于庾信,其气脉雄厚如李梦阳之学杜。吴绮追步于李商隐,风格雅秀,如何景明之近中唐。章藻功刻意雕镌,纯为宋格。平心而论,诗赋要当以陈维崧为冠。徒以传诵者太广,摹拟者太众,论者逐以肤廓为疑,如明代之诟北地。实则才力富健,风骨浑成,在诸家之中,独不失六朝四杰之旧格。程师恭此注,成于康熙癸酉(1693)年。是书卷一至三收赋,卷四至十四收诗、文序,寿序,卷十五至十七收书启,卷十八至二十收记传、碑文。集中骈文气势恢宏,属对亦精工,词采亦斐然。而其他散文诸体,亦时有佳作。清人多以为“师恭所注,往往失其本旨。”系指程师恭注对文中使事用典未能尽溯其本源。有 《四库全书》本。
辨证玉函
本书共4卷,卷1阴症阳症辨,包括伤风、中风、吐症等31门。卷2为虚症实症辨,包括咳嗽、喘症、双蛾等20门。卷3为上症下症辨,包括怔忡、痿症、气病等8门。卷4为真症假症辨,包括火症、厥症、吐血衄血等15门。全书以阴阳、虚实、上下、真假为纲,寒热辨症富于阴阳之中,各种病症为目,先辨症分析,后列处方用药。所列处方,多富新意,辨症分析扣住提纲,甚合题意。
海外扶余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四卷十六回。不题撰人。据藏抄卡片著录知作者为陈墨峰。约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1907)。原书为抄本,线装2册,卷首有《序》1篇。1985年经孙菊园、孙逊校注,描写郑成功辉煌人生的传记小说。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郑成功在国难当头、民族濒危之际,奋起领导东南沿海人民进行抗清复明斗争的同时,又义不容辞地与当时拥有世界最先进武器、最蛮悍的荷兰侵略者进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以落后的原始武器“弓箭长矛”痛歼了以“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荷兰王牌军,并一举光复台湾,为国家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我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卧庐词话
周曾锦撰。一卷。共二十则,记述词人轶事、交游酬唱等,所录以近代词人为主,兼及宋词人,有柳永、张先、吴文英等,但不以时代先后排列,如首录杜文澜词,后录张子野词。书中间有评论,如云:“勒少仲(方锜)《榑洲词》二卷,清丽有馀,新警不足。”又云:徐贯恂(澹庵)《碧春词》“清新可传。归安朱古微侍郎称其词自壬子(1912)后,一洗粉泽之态,与东坡、后村二家为近,可谓善变”。有家刻《周曾锦遗书》本。《词话丛编》本据以辑入。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知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本书,大家编“小”书是保证本书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形式活泼,各个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给读者以必要的历史常识;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有趣好读,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生动呈现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历史。 全书上溯至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下止于中华民国创立初期,时空跨越50万年,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分别布施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