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昱

- 姓名:盛昱
- 全名:爱新觉罗·盛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50
- 逝世日期:1899
- 民族族群:满族
盛昱(1850—1899),字伯熙,亦作伯希、伯羲、伯兮,一字伯蕴,号韵莳,所居意园为其祖协办大学士敬徵旧邸,故世亦称“盛意园”。姓爱新觉罗氏。满族。满洲镶白旗。清宗室,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母博尔济吉特·那逊兰保,有诗名,有《芸香馆遗诗》二卷。少慧,以博识能诗显名。光绪三年(1877)进士(一说二年,误),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益奋于学,讨测经史及中外舆地,尤详于本朝掌故沿革。历充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讲、文渊馆校理、国史馆协修等,累迁至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敢言事,数劾大臣,与张之洞、张佩纶等一时被目为清流。十年,授国子监祭酒,乃探求教士之法,大治学舍,奖勤励学,士习为之一变。十四年,典试山东。次年引疾归。居家考订古籍,品赏书画,并耽医理。甲午之役,欲复出,有所赞划,受阻。益郁郁寡欢,由是寄情山水。平生崇尚风雅,所交多一时文章魁杰,又喜奖掖后进,张謇、杨锐贡太学时皆出其门。与王懿荣交最密,同以精鉴赏名于时。又与缪荃孙、沈曾植探掌故,时号“谈故三友”。诗与宝廷齐名。每有撄心时艰,自伤失意之作,亦多归心园林,放情山水之诗。杨钟羲称其五古“奇伟警拔,雅似姜白石纪游诗,沉郁处亦复近杜”,近体“浏亮隽逸,倜然不群”,词则“雄放似辛稼轩”(《意园事略》)。陈琰亦谓“近体意味有极隽永者”(《艺苑丛话》)。陈衍则以为其诗“兴趣不及偶斋(宝廷),书卷时复过之”(《近代诗钞》)。有《郁华阁遗集》四卷,凡诗三卷,词一卷(词亦名《白山介词》)。《意园文略》二卷,又撰《蒙古世系谱》。辑有《郁华阁金文》、《雪屐寻碑录》等。与表弟杨钟羲合辑《八旗文经》五六卷,附《作者考》三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四四,杨钟羲《意园事略》(《续碑传集》卷一七)。
盛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的技艺
在这本敏锐、精炼的作品中,美国备受欢迎的历史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对历史学家的技艺和众多历史事件进行了探讨。它包含了塔奇曼对历史学家之角色的缜密思考,对美国过去与当下的惊人洞悉,以及对国际事件入木三分的观察——塔奇曼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看待历史,并从她所见的事物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书中的文章,时间跨度超四十年,塔奇曼涉入了一系列不拘一格的话题:以色列、中国、罗斯福的竞选列车、关于伍德罗·威尔逊的弗洛伊德式解读……这些极具才气的文章,凝集、呈现出其穷尽一生琢磨的“历史记忆”。
木钟集
南宋陈埴著。十一卷。凡论语、孟子、六经总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近思杂问、史等各一卷。其体例皆先设问后答之。书名取“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宋元学案·木钟学案》)之意。在论述心、理和性情的关系时说:“道理只是一个道理。有就吾心性上说者,有就事物上说者。”认为“理”既存在于“心”中,又表现在“千条万目”的“事”上。圣人能“一心而贯万事”达到“统体光明”的“上达境界”(天理)。又说“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心居性、情之间,向里即是性,向外即是情,心居二者之间而统之”。基本墨守程朱之说。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温州重刊本。
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龙兴路附近龙兴观遗址内。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并颁布于全国,以供当时人们学习,为存世的道德经幢中形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通高约6米,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顶青石质,余皆汉白玉质。幢座是八角形石基上雕束腰仰覆莲花座,现在仅露出上层的仰莲座部分,其他部分被新建的四角形保护亭的台基包砌。幢身为八角柱体,高4.29米、直径0.9米,每面宽0.4~0.42米,由上端略短下面较长的两块完石衔接雕成。正面上额刻标题“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楷书18字,下刻开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玄宗诏书。下镌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并御注,后有“奉敕”造幢人“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仁琬”及唐人题记。幢顶仰莲座上雕屋殿建筑,八角形屋顶的屋面雕饰小脊与瓦垄。檐下角梁以一斗三升栱承托,补间铺作置散斗。其整体造型模仿唐初兴起的佛教经幢形式。龙兴观道德经幢虽无书丹者姓名,但根据幢身书体,对照现存苏灵芝书《易州铁像颂碑》等其他碑刻,应为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所书。经文笔画清晰,潇洒飘逸,风神尤佳,对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幼科指南
儿科著作。又名《幼科医学指南》。4卷。清周震(慎斋)撰。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卷1为小儿歌赋及总论;卷2为小儿杂症;卷3~4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及医案。证下列有方名,卷后附载类方,并介绍药物组成及炮制法。作者立方必本于古,阐论较为平正。
冥报记
志怪小说集。唐唐临撰。作于唐高宗永徽年间。两《唐志》皆云二卷,宋以下不见著录,盖此书亡佚已久,今存残本。《涵芬楼秘笈》本影印日本高山寺藏唐钞卷子本,三卷。杨守敬据《法苑珠林》、 《太平广记》辑录佚文,分为六卷(见《日本访书志》卷八)。岑仲勉《唐临冥报记之复原》 (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对杨辑本逐条加以覆核,纠谬补遗,可谓《冥报记》的校定本。据其自序谓前朝《观世音应验记》、《冥验记》、《冥祥记》等作“徵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心感寤。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故其大旨,亦在于宣扬佛法灵异、因果报应。
愧郯录
十五卷。南宋岳珂撰。此书主要杂记宋代各种制度,间及金制,参证旧典之异同。取《左传》郯子来朝、仲尼问官之事,以所言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之意,确定书名为《愧郯录》。全书共记祖宗徽称、崇政改谥、后谥因革、号谥之异、宗族之别、阶官避家讳、鱼袋、国名寓意、北使借官、纳节旧典、枢密称呼、国忌日断刑、制举科目、天章阁官名、祖宗朝田米直等一百二十五事。所记多有可取,如记鱼袋颁赐及章饰始末、公主之名改称帝姬等,辨论甚确。又谓同二品起于五代,金带有六种,金涂带有九种等,皆史志所未备。又叙述尚书之名,引战国时已有尚冠、尚衣之属,皆杜佑《通典》职官所未载。其间也有偶尔舛论之处,如论金太祖建元始于天辅,而以收国为辽帝年号;及《通考》所摘误以九品中正为官品之类,皆有失误。但大致考据典赡,征引博洽,与叶梦得《石林燕语》等书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足资史家参证。今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四部丛刊续编》、《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宛委山堂《说郛》等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学海类编》排印,又据《四部丛刊续编》等书作《校勘记》一卷、《阙文补录》一卷,后附《知不足斋》本岳珂后序,为较好较通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