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砥

周砥
  • 姓名:周砥
  • 别名:字履道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周砥,元诗人。字履道,号菊溜生,又号东皋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幼家徙无锡。少有文名,游吴门,士大夫能文章者,莫不希望周砥先来拜谒,以为己增价。至弱冠,尤称于诗,所作幽丽豪浪,无所不有。元末,避乱兵于宜兴之荆溪,与马治唱酬,成《荆南倡和诗集》一卷,适值丧乱之际,故感时伤事,情致缠绵。后归吴中,与高启、徐贲等结社。不久张士诚据吴,从军会稽,死于难。周砥以吟咏擅长,所作诗格调皆极谐婉。《元诗选·三集》录其诗一百三十二首,题《履道集》。生平事迹见马治《周履道哀辞》(《荆南倡和集》附录)、《吴中人物志》卷九、《明史》卷二八五、《元诗选·三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元书》卷八九等。

周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作。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吕克昂学院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讲稿、讲义,他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遗稿加以分类编纂,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著作被编在一起,称之为《物理学》,而把讨论抽象问题的作品编在一起,取名即《物理学之后诸篇》,西方文字一律音译这一书名。由于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而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是研究个别、一般等抽象哲学问题的,故而称之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共14卷,由于是文章汇集,所以各卷、甚至各章节之间在结构上都缺少连续性。近代研究者认为这14卷可以分为4组:第1、3、4、6卷为第1组,主要研究哲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第1卷讨论哲学的形成和性质,介绍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关于世界的本原的看法。第3卷提出哲学应研究的十多个问题,例如一般和个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本书的基本内容。第4、6卷回答哲学的对象和范围问题;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前者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属性,以及表述存在的最一般范畴和各门科学都应遵循的一般公理。第7、8、9卷为第2组,主要是关于实体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实体是存在的中心范畴,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在这里,专门讨论了他的哲学体系的三大基本理论,既实体论,形式和质料,潜能与现实。第10、13、14卷为第3组,批驳柏拉图主义者将数和理念看作独立存在实体的观点。第2、5、11、12卷为第4组,仍然是讨论哲学问题,但内容庞杂而不集中连贯。

苏镇舞会

苏镇舞会

《苏镇舞会》以婚姻问题为题材,但着意于反映法国大革命以后贵族阶级经济力量的衰落和等级门阀观念的日趋破产,当时比较明智的贵族都纷纷与资产阶级联姻,以维持和加强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地位,谁若死抱住阀阅世家的旧观念,反而会成为人们的笑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德·封丹纳小姐认为贵族公子应有的各种优点,在她周围的世家子弟中竟无一人具备,而集中了这一切优点的理想人物,却恰巧是个在商店里站柜台的人,日后发了大财,成为她梦寐以求的贵族院议员。这一情节的安排,意味深长,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谈到的“杂货商确实当上了贵族院议员,贵族有时却沦落到社会底层”的论断。

建康集

建康集

一作《石林居士建康集》。诗文别集。宋叶梦得(号石林居士)著。八卷。其著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石林总集》一百卷《年谱》一卷;《石林建康集》十卷;《石林审是集》八卷。今《总集》及《审是集》俱不传,唯《建康集》存,而又与陈直斋著录不合。然卷末有梦得孙叶辂题跋,亦云八卷。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云:“其或《书录解题》屡经传写,误以八卷为十卷,抑或旧本残阙,亡其二卷,后人追改辂跋以伪称完帙,则均不可考矣。”是书明清以来多抄本。今传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石林遗书》本、《郋园先生全书》本。而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则作《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补遗》一卷《石林先生两镇建康纪年略》一卷。另有《石林奏议》十五卷(明汲古阁影宋抄本,清光绪十一年皕宋楼刻本)。此外,尚有《建康集钞》一卷(《宋诗钞初集》),《建康集补钞》一卷(《宋诗钞补》),《石林词》一卷等。

大城北京

大城北京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用多部传世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本书同大师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重新演绎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城市名片也尽收其中。而这些,再尽可能的辅之以大量珍贵的老北京照片和地图,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大师又一名作。全方位再现原味北京的大师经典,贴心体会北京精神的大成之作!最真实准确的纪实性、最引人入胜的可读性、最高的艺术品位、最强的收藏价值!

哥伦布

哥伦布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哥伦布》林白水著。哥伦布,著名航海家。生于热那亚一毛纺织工之家。18岁开始航海生涯。1476年移居葡萄牙。笃信地圆说,试图开辟向西航行而抵东方的新航路。葡王对其航海计划不予采纳,乃于1485年移居西班牙,得西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莎伯拉资助,于1492年8月率约90名水手分乘3艘船,携西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自巴罗斯港出发西行,10月抵巴哈马群岛,又至古巴、海地等岛,翌年3月返西班牙,备受欢迎。后又于1493、1498、1502—1504年三次西行,抵加勒比海及中、南美沿岸,始终坚信所到之处即为印度,故名土著为印第安人 (意为印度的居民)。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二。印沙佛是在河岸沙滩上以印印沙为塔形,或以七俱胝佛像塔印印于香泥沙上纸上,随印随念诵,认为是同诵经念佛一样的功德。一般在正月一日(亦有在九日)进行,同时举办斋会。敦煌社条中规定社邑印沙佛的作法或为社人轮流担任斋主操办,或为社人共同出物举行。印沙佛的地点在河滩、社人家或寺院,在寺院举行时寺院亦出若干麦粟。印沙佛时由僧人念诵印沙佛文,祈愿佛佑国安人泰,四界清平,地方官员安寿,斋主及社人家庭消灾免罪,求福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