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

- 姓名:殷夫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象山东乡大徐村
- 出生日期:1910年6月11日
- 逝世日期:1931年2月7日
- 民族族群:
殷夫(1910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别名徐白,笔名任夫、殷夫、殷孚、白莽、莎洛、莎菲、Ivan等。1910年6月11日(清宣统二年五月初五)出生于浙江象山东乡大徐村。父亲是个医生。殷夫幼年在乡间读私塾,1921年初进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次年父亲病故,由慈母抚育。殷夫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他最小。
1924年初,殷夫从杭州赴外地求学。1925年8月,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初中二年级读书。他十四五岁时开始写诗,现在留存的一组《放脚时代的足印》的小诗,就是1924—1925年写的。这组小诗显露出诗人少年时代的才华。
1926年7月,殷夫越级考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三年级。这时开始同革命运动发生了关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因一个国民党员的告密而被捕,囚禁三月,几被枪决。后由他在蒋介石总司令部当参谋处长的大哥徐培根保释出狱。这次入狱对他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深刻的教育。他在狱中所作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详细地叙述了国民党员的告密,敌人的搜查,押送去牢狱途中的经过,以及诗人的思潮起伏,表现出少年殷夫立场坚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和高尚的品质。殷夫出狱后,徐培根把他软禁在身边。但殷夫仍坚持学习社会科学,阅读革命文艺书刊,激励自己的革命意志。后殷夫回象山家乡。现有《人间》和《呵,我爱的》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1927年9月,殷夫想考大学,因曾被捕入狱,没有中学文凭,得女友盛淑真(后改名孰真)的帮助,通过她的同学向浙江上虞人徐文雄借到一张中学文凭,殷夫就顶用了徐文雄的姓名,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一年级乙组读书。有一段时间,殷夫和革命组织失去了联系,尔后才重新接上关系,继续投入革命工作。殷夫在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读书时,刻苦学习,半年以后,即能从事德文翻译。1928年2月,殷夫用徐文雄署名写信给创造社的刊物《文化批判》,对该刊一月号上彭康《哲学底任务是什么?》的译文,提出商榷的意见。
殷夫还经常留心阅读《文化批判》、《创造月刊》、《奔流》、《太阳月刊》等进步刊物。1928年1月,《太阳月刊》创刊后不几天,他就投寄一束诗稿给该刊编辑部。这就是发表在《太阳月刊》第四期上的长诗《死神未到之前》(署名任夫),得到了著名左翼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蒋光慈和著名文艺评论家钱杏邨(阿英)的赏识。随即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
1928年秋季,殷夫再次被捕,不久,由他的大嫂托人保释出狱。殷夫出狱后回到象山县城家中。1929年初,殷夫潜离家乡,来到上海,寻找党的地下组织。经过一个短时间的流浪生活,同党的地下组织接上关系,从此离开了学校,专门从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成为一个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职业革命家。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写下《血字》组诗和《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一类被誉为红色鼓动诗的革命战歌。
1929年上半年,殷夫用白莽的笔名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投寄抒情诗篇,开始同鲁迅发生联系,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培养和帮助。从1929年6月到1931年1月,有关殷夫的记载见于鲁迅日记的,有十八次之多。1929年6月16日的《鲁迅日记》上第一次出现了白莽的名字:“下午复白莽信。”鲁迅这次复信是因为殷夫从德文译出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彼得斐(今译裴多菲)传》,投寄给鲁迅主编的《奔流》。鲁迅发信索取德文原文,以备核校,由于原文是载在《彼得斐诗集》里面的,因邮寄不便,殷夫就亲自送到鲁迅那里。这就是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的第一次记殷夫来访的事。
鲁迅收到殷夫翻译的《彼得斐传》后,又写信建议他配合传记,再译十来篇彼得斐的诗,一同发表。他特地托柔石转给白莽一信并《彼得斐集》两本。不久,殷夫译了几首诗,亲自送交鲁迅;鲁迅为了校阅译文,将殷夫送来的那本德文《彼得斐诗集》留下,而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买来留在身边的两本德文版《彼得斐诗集》相赠,托柔石亲自送去。殷夫用白莽的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奔流》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抒情诗四首,第二卷第五期上发表译文《彼得斐·山陀尔行状》一篇和彼得斐·山陀尔译诗九首。
同年7月间,殷夫在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遭到了毒打,在囚禁了一段时间后被释放。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对殷夫第三次被捕事,曾有记叙。殷夫当时因为衣物都被没收,没有长衫,而又要穿长衫,便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在大热天穿着它,汗流满面地去看访鲁迅,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并给以资助。
这次出狱后,殷夫很快恢复了工作,专门从事青年反帝大同盟、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青年工人运动方面的工作。同年冬,他参加了党领导的青年反帝大同盟的刊物《摩登青年》的编辑工作。从1929年末到1930年秋冬之间,参加了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直到1931年春他被捕牺牲前,他在党刊《红旗》、团刊《列宁青年》、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上写了不少政治论文,还自学俄文翻译政论文章。著译涉及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拥护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红军中的宣传教育工作、青年工人运动、少年先锋队工作、文化工作,以及党内的路线斗争等等方面。这一时期他在《列宁青年》上发表了二十八篇作品,其中政治论文等二十一篇,文艺作品七篇。在《摩登青年》上发表政治论文两篇、诗两首。在党刊《红旗》上用徐白署名发表《拥护苏维埃运动中劳动青年群众的任务》和《扩大共产主义的儿童运动》两文。此外,在1930年10月1日《北新》半月刊第四卷第十八期上还写过《英美冲突与世界大战》的政治论文。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列为发起人之一。他为“左联”的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和李一氓编的《巴尔底山》等写了不少红色鼓动诗和一些散文、随笔,成为“左联”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殷夫由于处在斗争第一线,与工人群众血肉相连。这一时期的诗,集中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中国工人阶级最强大的基地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之间的激烈斗争,反映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和党的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气概。炽热的战斗情绪,高昂的旋律,构成了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色。这些诗,正如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所评论的,它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殷夫还写过一些散文、速写、传记、剧本等。这些作品的成就不如他的红色鼓动诗篇,但也不同程度地描写了一些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变化。发表在1930年5月《拓荒者》第四、五期合刊上的《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是一个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战士向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哥哥,公开宣告决裂的宣言书,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1931年1月17—21日,林育南、李求实(即李伟森)、何孟雄等二十几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被叛徒出卖,分别在东方旅社等处被捕,其中包括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四位“左联”青年作家在内。他们在狱中坚持斗争。2月7日深夜,殷夫同这些革命者一起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在上海龙华的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年仅二十一岁。
二十几位烈士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立即向全世界革命作家和进步文化界,用中、英、日等几种文字发布了对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的抗议书。“左联”专门编印了《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刊登了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烈士和早一年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宗晖烈士的肖像、传略和有关的作品等。鲁迅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和《柔石小传》,阿英写了《殷夫小传》。两年以后,鲁迅又为纪念殷夫、柔石等“左联”烈士的牺牲,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越三年,鲁迅又特为殷夫的诗集写了《白莽作〈孩儿塔〉序》和《续记》。
殷夫的政治论文和其他作品散见于《列宁青年》、《红旗》等秘密刊物和《太阳月刊》、《奔流》、《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和《摩登青年》等公开刊物,生前都未能结集出版。据阿英《殷夫小传》所列,殷夫著译计有:(一)《孩儿塔》(诗集),1930年初殷夫自编;(二)《伏尔加的黑浪》(诗集),1929年;(三)《一百零七个》(诗集),1930年;(四)《诗集》(包括译诗),1928—1930年;(五)《小母亲》(小说、随笔、戏曲集),1928—1930年;(六)《苏联的农民》(翻译),1928年;(七)《苏联的少年先锋队》(翻译),1930年;(八)《列宁论恋爱》(翻译),1930年。其中除《孩儿塔》原稿幸由鲁迅保存下来外,其他七种迄今未有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版有《殷夫选集》(1951年7月,开明书店)、《殷夫诗文选集》(1954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殷夫选集》(195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孩儿塔》(195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仅收原集六十五首诗中的二十七首)。
殷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山月记
本书为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独家收录十篇名作。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如《左传》《论语》《庄子》《史记》《西游记》及唐传奇,融合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与诡诞的日本怪谈风。他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中,古籍中冰冷的人物突然复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引人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他将知识分子的孤独虚无感这一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借用中国古典的壳子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亦庄亦谐的世界。故事里的主人公通常是自我意识过剩、思想延宕了行动的“哈姆雷特”式人物,集悲剧与滑稽性为一身。不过,异化为老虎的李征,追问生命意义的悟净,最终都破解迷局,用行动点燃了自己。此书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
反叛者
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乍看之下小说的主题是关于战争、死亡、友情、成长;然而,父亲也许缺场,阶级永不缺场,在小说的最后,马洛伊还是回到他所有小说中最重要的母题:阶层差异,即便是战争和死亡也无法填平阶级这道鸿沟。诗意的文字、完美的细节描写,令这部小说就像夜幕降临前最后一刻的风景画。 1918年5月,战争席卷整个欧洲。几近荒芜的城镇上有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他们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战争和死亡每天都在上演,背叛与阴谋也在悄然酝酿,暴风雨终将来临,他们所保守的秘密也许从一开始就是围困他们的陷阱。
文襄奏疏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收恭报到任、经理河工、江南大修、指陈河道、酌改运口、请修运河、全河归故等百余通奏疏。每卷卷首题“治河题稿”,卷末附“抚皖题稿”,虽系文牍汇编, 但所载治河史事比较集中、系统。凡治河动议、勘测、计划、措施、方案、工程全过程、 验收、 缮后处置均有详细记载。间涉郑成功复明、吴三桂叛乱诸史事及其影响。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史料均有收集。其中有作者继承和发展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成果,力主蓄水冲沙、全盘规划综合治河。曾请命疏浚运河及黄河下游至入海口,以减弱黄河入淮流量。请筑河崖遥堤、缕堤,修高堰,置减水六坝,以供蓄水、分洪之用。提倡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三事。作者治水十年,成绩显著,为后人所效法。比书系其一生治水经验汇编,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六韬译注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南归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1929年7月《南国月刊》第1卷第2期,后收入1930年现代书局版《田汉戏曲集》第五集。剧本描写一个流浪诗人被一场战乱弄得家破人亡,他所爱恋的一个牧羊姑娘也嫁了别人忧伤死去。于是他又流浪到了南方,寻找一向钟情于他的农家少女春姑娘。春姑娘在流浪者离去后一直痴情地眷恋着他,每天念着他在树皮上刻下的诗句,每晚枕着他丢下的破旧的鞋子。当流浪者梦影似地重来时,春姑娘如获至宝,不肯舍掉他;流浪者也疲于幻影的追求,表示要永远与春姑娘相守。不幸的是,在流浪者归来前的一刻,春姑娘已由母亲作主许给了一个农村少年。流浪者得知后,在失望的痛苦中悄然远行,南归的孤鸿只好又鼓着残翼向那遥远无际的旅途飞去。剧作表达了作者和当时一部分青年对黑暗动乱现实的不满,以及寻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惆怅。该剧写于作者主持南国社时期,明显地留有早期的“唯美的残梦”和“青春的感伤”(《<田汉戏曲集>第四集自序》)。剧本以浑然一体的充满诗意的情境取胜,语言凝炼优美,抒情气氛浓郁,堪称抒情诗剧,在南国社公演时曾博得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眼泪,其感伤情调也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索法号义辩讽诵文
索法号义辩讽诵文,一卷,佚名,唐佚名题记,编号二八五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