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

- 姓名:凯恩斯
- 全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3年6月5日
- 逝世日期:1946年4月21日
- 民族族群: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对英国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人物。1902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后从马歇尔学习经济学,深得马歇尔的赏识。1906年通过文官考试进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回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并任该校皇家学院研究员。1911年起长期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经济学杂志》主编。在剑桥执教期间,凯恩斯先后几度担任英国政府的要职。1941年起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列顿森林城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积极策划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建设开发银行,并任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董事。1945年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乞求借款的谈判。凯恩斯生前还从事过金融投资活动,曾任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他终生不渝的立场是竭力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反对共产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
凯恩斯在经济方面的第1部著作是1913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货和财政》,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更紧密地与英镑连接起来,以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919年出版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1923年出版《货币改革论》,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用通货数量的变化说明价格水平的变化,又用价格的波动说明生产水平的波动;竭力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用通货管理来稳定物价和生产水平。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管理的必要性。1930年出版《货币论》,提出投资与储蓄的平衡是稳定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前提,主张通过调节信用,特别是调节利息率来维持储蓄和投资的平衡以稳定价格和经济活动水平。1933年发表《通向繁荣之路》,进一步强调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一时期,凯恩斯尽管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加以论证。
1936年他的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出版了。该书抨击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摒弃传统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说教,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由于《通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新的辩护理论,并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迫切要求,引起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界的轰动。有的把《通论》的出版吹捧为凯恩斯革命;有的把凯恩斯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与斯密、李嘉图并列;有的甚至把凯恩斯的学说称作资本主义的救星。有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甚至把战后20年左右的时间标榜为凯恩斯时代,称颂凯恩斯拯救了资本主义。事实上,凯恩斯的政策措施,虽然在战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起了一定的延缓作用,可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这些无情的事实已经宣告了凯恩斯学说的破产。
凯恩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又称《韦尔斯世界简史》)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撰写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世界史,内容上溯人类文明的开端,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简史》中,作者对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都有独到的叙述。对东方文化,包括儒家和道家,均有所涉及。《世界简史》比同时代的许多著作更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欧洲中心论的褊狭,在《世界简史》中,威尔斯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包括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等,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威尔斯以作家身份著史,威尔斯的《世界简史》共有六十七章,从宇宙中的地球写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再现了人类文明酸甜苦辣的历程。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文学史料简化精炼,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这段历史,称世界史的经典力作。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是海克尔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海克尔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生命产生与演化的一系列命题,既有哲学的思辨、对终极命题的探讨,又充分结合了生物学、解剖学的实证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理论,从而建构起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生命的奇迹》由著名文史学家、校勘学家刘文典于20世纪初年译出,本书的译出和刊行,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鲁迅、陈独秀、马君武在内的众多人物都曾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相鹤经
宋代李浮丘撰。该经为一篇文章,运用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术谈鹤,其中指出:“鹤之上相,瘦头朱顶,露眼,黑睛,高鼻,短啄,䯓颊,耳,长颈,竦身,鸾膺,凤翼,雀舌,龟背,鳖腹,轩前,垂后,高颈,麄节,洪髀,纤指;此相之备者也。鸣则闻于天,飞则一举千里。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中律;复十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或纯黑,泥水不能污;复百六十年,雌雄相视而孕; 一千六百年,饮而不食,胎化产,鸾凤同为群;圣人在位,则与凤凰翔于甸。”文末有王安石熙宁十年正月一日附记:“此文李浮丘伯授王子晋。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淮南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代。”
答万季埜诗问
清代诗论著作。1卷。吴乔著。全书为问答形式,共27则。其论诗重视“命意”,要求“其中有人”,反对拘泥声韵,执着死法;提倡“三百篇”的传统,尊唐、薄宋,力贬明诗;强调诗的特征,并以米“酿而为酒”与“炊而为饭”来比喻诗与文的差异。在回答具体问题中,体现出吴乔的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清初反拟古主义,始有钱谦益,其后冯班、吴乔等起而响应。吴乔论诗,主张诗要有寓意,他认为,唐诗的优点,就在于“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而“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只是注重修辞形式,结果“千人一体”,终不能超过唐人。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这也可能与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诗歌主张有关,他曾选录李的无题诗,猜度其意旨,作《西昆发微》。吴乔认为拟古诗内容空虚,而强调寓意,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他指出“诗中须有人,……诗而有境、有情、则有人在其中”。“有人”与否、寓意的存无,决定诗句的“死”、“活”。诗句的死、活另外还与表现手法有关,在此方面,他最崇尚的是诗三百的“比兴”手法,“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作。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他还比较了唐、宋、明各代诗歌,认为“唐人作诗, 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宋、 明诗的局限,就在于太实太露,无言外之意,而不象唐人那样“实话亦虚”。“比兴意在言外,不可以言求意”,这就是吴氏重视比兴的原因。答问中,吴氏还指出了诗文的区别,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两者都需有寓意,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又不同。在论诗歌的演变时,他坚持“变复”主张, 强调“复”的同时,要“变”,这也是对拟古派的反动,这种见解是合乎艺术发展史的运动规律的。
细说元朝
元朝的历史最难读,也最难写,最难细说。细说丛书,都是深入浅出,切合于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作者对过去长久莫衷一是的问题所作出的判断,对读者都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的。 此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成吉思汗统一全国至元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成吉思汗伐西夏、灭金国,忽必烈灭南宋、建立元朝等历史事件,以及窝阔台、蒙哥、阿合马、耶律楚材、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只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曹源和尚住饶州妙果禅寺语录。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痴绝道冲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辑录妙果寺上堂语、信州(江西上饶县西北)龟峰寺上堂语及小参、赞颂十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