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堉

朱载堉
  • 姓名:朱载堉
  • 别名:字伯勤,号句曲山人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河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人
  • 出生日期:1536年
  • 逝世日期:1611年
  • 民族族群:

朱载堉(1536年—1611年),明代科学家、音律学家。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宗室郑恭王厚烷之子,河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其父因规谏明世宗朱厚熜而触怒皇帝,又遭人诬告,被废为庶人,惨遭幽禁。朱载堉也被夺除世子冠带。从此,他“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发奋苦读,钻研学术。隆庆元年(1567年)其父冤案昭雪后,他才重返王府。当他父亲去世后,本可承继王位的他却“累疏恳辞”,执意辞爵让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潜心致力于科学研究,著述甚丰。为后人留下了《瑟谱》、《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书》、《操缦古乐谱》、《乐学新说》、《嘉量算经》、《圆方句股图解》等著作,上述著作大多收入其《律历全书》中。


朱载堉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史中,为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学者都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但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朱载堉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认真总结前人乐律理论的有益经验,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 成功地发现十二平均律是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各律相应弦长,其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满足音乐演奏中旋宫转调的要求,从而完成了在世界科学艺术史上意义重大的一项发明。为了解决十二平均律的计算问题,他讨论了等比数列,找到了计算等比数列的方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求解十二平均律。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运算,他最早运用珠算进行开方运算,并提出了一套珠算开方口诀。他还解决了不同进位小数的换算方法,作出了有关计算法则的总结。这都显示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在研究音律的同时,他还对计量学和度量衡的演变加以考察,并注重科学实验和实测,在其著作中记载有管口校正实验、和声实验、累黍实验、度量实验等,足见他的治学方法的科学性。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也进行了精深的研究,曾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向皇帝进献 《圣寿万年历》 、《律历融通》二书,提请改历,其精湛见解,深受识者赞许。朱载堉以其创造性的卓越贡献而被誉为明代科学上的一颗巨星。

朱载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果堂集

果堂集

诗文别集。清沈彤(1688—1752)撰。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后收入《果堂全集》。又《四库全书》本。阮元收入《皇清经解》者仅1卷,只收关于经义诸条。沈彤(1688—1752),字冠云,清吴江(今江苏)人。师事何焯,而淹贯群籍,精于考据,实出何焯上。当时全祖望、惠栋,都极叹服。著有《周官禄田考》、《三经小义》等。本书12卷,以阐发经义为主,如《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释周官地征》等篇,《四库提要》称其“皆援据典核,考证精密”。又如《释骨》1篇,《四库全书总目》单独收入子部医家存目,《提要》称其“考证皆极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并可以纠针砭之谬。”后来学者如孙星衍作《释人》,任大椿作《释缯》,洪亮吉作《释舟》等,都导源于沈氏《释骨》。沈氏治学,不存门户之见,既长于名物训诂,也不废宋人理学,本书《述先师仪封张公训》一篇,可以窥见其志趣。沈氏平生于礼学用力最勤,曾与修《三礼》,因而本书中关于《周官》典制、《仪礼》丧服的考证,最为精到。总之,本书对古代典章制度、名物训诂及医学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晋太康三年地记

晋太康三年地记

区域志。原书不著撰人,清毕沅辑。一卷。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旧唐书经籍志》、 《水经注》皆称《地记》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书艺文志》称《晋太康土地记》十卷。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宁令下,称为《晋太康三年地志》。《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均称《地理记》。经毕氏考证,实为一书。原书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成书无疑。因取《晋太康三年地记》名篇,较为确切。遂采诸史志,辑得二百余条,依《晋书·地理志》州序组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约一万七千字。收入毕氏自刻《经训堂丛书》、《广雅书局丛书》。另有《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

气法要妙至诀

气法要妙至诀

气功著作。作者姓名、成书年代不详。本文主要论述气功养生法中“气法”的巧妙及深奥道理。同时结合导引,指出习炼气功,认识神气的相互关系至为重要,因为神气的相互作用促进身体的阴阳变化。同时还认为习炼气功,要节制性欲,调节饮食,避免精神刺激。

摄生总要

摄生总要

明·洪基辑。收有《摄生秘剖》4卷,《陈希夷房中玄机中萃纂要》 (又名《房中奇术》) 2卷,及《精订摄生种子秘剖》2卷。后附“继嗣珍宝”、“金精直指”,以介绍嗣育、房中内容为主。现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刊巾箱本。

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著。是中国最后一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作者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前半生,包括家世、童年、紫禁城内外、在天津的活动、潜往东北、伪满14年、在苏联、从疑惧到认罪、接受改造获得新生。按年代顺序,作者专题将自己的读书、成长过程,帝王生涯、治政与理想,与后、妃、亲人、大臣等人的关系,如何投靠帝国主义势力以至逐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以及解放后艰难的思想改造过程等一一娓娓道出,其中颇多精彩的描述。溥仪的一生,做过三次皇帝,七年寓公,五年俘囚,经历十年战犯改造生活,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尝尽酸甜苦辣。封建统治者将溥仪培养成丧失人性、唯我独尊的天子,新社会又将他改造成普通公民,其间的经过与转变过程,本书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揭示的非常充分。另外,作者对于宫中上层的政治争斗与宫内奢糜的生活,也花费了大量笔墨,颇引人入胜。全书文笔朴实,叙事具体生动,条理清晰。作者撰述的均为自己和他人的亲历或目击,所征引的丰富的史料也多为专门的调查材料或档案资料,且绝大部分摘录的是原件,故翔实可信。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认识以及对历史的看法,也基本上客观公正。本书由群众出版社1964年出版。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三卷,明鲍宗肇著并序,智旭序,高佑釲序,王起隆缘起,有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