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

- 姓名:谢逸
- 别名:字无逸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 出生日期:1068
- 逝世日期:1113
- 民族族群: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学者尊称为溪堂先生,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孤,博学,屡举不第,遂以布衣终其身。政和三年卒,年未满五十。谢逸工诗词,为江西诗派中人,吕本中称赞其才学“富赡”,并将他与弟谢比作南朝诗人“二谢”(谢灵运、谢惠连)(吕本中《题竹友集》)。《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谢逸诗:“今观其诗,虽稍近寒瘦,然风格隽拔,时露清新,上方黄、陈则不足,下比江湖诗派则沨沨乎雅音矣。”(卷一五五)他曾经作咏蝴蝶诗三百首,状物生动,造语俊逸,时人称之,戏呼为“谢蝴蝶”。全诗今已佚,所存残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等,亦可见一斑(《诗人玉屑》卷一○引《古今诗话》)。其诗歌佳句如“苔干石骨瘦,水落溪毛凋”(《怀汪信民村居》),“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枒噪春鸟”(《豫章别李元中宣德》),“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寄饶葆光》),清新峭拔,多为人称道。谢逸词在北宋也自成家数,他专工小令,擅长写闺情、风景,大体沿晏殊、张先诸家词人创作路子,而出语清淡,意境玲珑,虽不重辞藻雕饰,而仍轻倩可人。南宋人王灼谓其“字字求工,不敢辄下一语”(《碧鸡漫志》卷二)。清人冯煦称其词“温雅有致,蕴藉甚深”(《蒿庵论词》)。他有《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一阕,描写江南水乡春色,相传此词原题于馆驿壁上,过往之人必索笔唱和,驿卒苦于应付,遂以泥涂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引《复斋漫录》)。其馀如《千秋岁》词写宦情淡泊,笔墨潇洒,自有一种幽雅之致(《蓼园词评》)。《卜算子》词有“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之句,清丽隽永,可称逸调(《词苑丛谈》卷三)。《望江南》词有“鱼跃冰池飞玉尺,云横石廪拂鲛绡”之句,极锻炼之工。著有《溪堂集》二十卷、诗集一卷、补遗二卷、词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二○、二一),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溪堂集》十卷,今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溪堂词》一卷,另有汲古阁刊本、紫芝漫钞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六十二首。《全宋诗》卷一三○三至一三○八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二八七五至二八七八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一、《宋史翼》卷二六。
猜你喜欢的书
裘力斯·凯撒
《裘力斯·凯撒》(又译尤利乌斯·恺撒、朱利叶斯·凯撒)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裘力斯·凯撒》的剧情是围绕古罗马的两个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展开。在剧中,凯撒是独裁派的代表,他功高位尊,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皇袍加身势在必行;而以凯歇斯等人为首的共和派则反对个人专权,企图铲除凯撒势力,但势单力薄,于是蹿掇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参与他们的行动。在勃鲁托斯的带领下,共和派刺杀了凯撒。之后,凯撒的心腹安东尼以热情的演说煽动罗马民众,使他们改变初衷,转而反对勃鲁托斯,并将勃鲁托斯等人逐出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等人的大兵围困下,勃鲁托斯自杀,共和派覆灭。该剧借古喻今,深入探讨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专制集权、贵族民主和群众情绪三者之间的错综矛盾关系。
残雾
四幕话剧。老舍编剧。发表于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文艺月刊》。剧本写重庆某局冼局长乘国难之机所干的种种劣迹。他见难民朱玉明为母亲治病无力筹钱,要逼她为妾,遭到家人反对。投机分子杨茂臣竭力促成此事,并要冼局长设法让他当采办委员。为从郝培元手中夺取采办大权,他请日本间谍徐芳蜜从中斡旋。冼局长因迷恋徐的美色,又想夺权,同意向她提供情报。不久事发,冼局长被撤职查办,而汉奸徐芳蜜却逍遥法外。最后,冼局长之弟冼仲文痛斥其兄的误国罪行并劝他戴罪立功,为抗战尽力。剧本暴露抗战时期重庆官场中的腐败和丑态。在艺术上,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典型细节,形成幽默讽刺的风格。
尚书说
七卷。宋黄度撰。度字文叔,号遂初,两浙路新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政治家、经学家。绍兴间进士,宁宗时为御史,尝劾韩侂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有直名,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卒谥宣献,《宋史》有传。度研治经学,用力甚勤,晚年犹着述不辍,所着《尚书说》之外,尚有《诗说》、《周礼说》,已失传。度注《尚书》,主要依据孔安国传,孔传虽系伪作,然于诸家《书》说为最古,度据之作注,远胜他人臆说。该书注重考据,兼及义理,于《禹贡》山川地理,尤重实地考察。是书张金吾《藏书志》、瞿氏《藏书楼目录》均有旧抄本,旧抄本注用大字,其注意犹未尽者,则以双行小字附注于下,明吕光洵、康顺之校刊是书,始改注为小字,并尽删附注。《通志堂经解》及《四库全书》本所据即吕、唐校本。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三年(1575)吕光洵刻本,明十一世孙天球校刊本,《通志堂经解》本(中多脱文缺字),黄氏家塾刻本(较通志堂本完善),清道光九年(1829)重刊本等。
春秋经筌
十六卷。赵鹏飞撰。赵鹏飞字企明,号木讷,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宋代经学家。生平不详。除此书外,赵氏还着有《诗故》(已佚)。赵氏认为,说经者拘泥三传,各守师说,多失孔子本旨,所以此书主于据经解经。其《自序》云:“学者当以无传明《春秋》,不可以有传明《春秋》。无传之前其旨安在,当默与心会矣。”赵氏释其书名“筌”字云,“筌”为筌心,而非筌器,“道不可以心囿而可以心求,求经当求圣人之心,此吾《经筌》之所作也。然圣人作经之心安在哉?曰,圣人驭天下之柄,威福而已,……所谓威福者,为褒为贬为功惩,自其赏罚而观之,则贤不肖判然玉石矣。……若夫仲尼,则以是柄寓之空言,褒而伸忠魄,贬而诛奸魂,其文见于片言只字之间,而威福与二帝三王同。”又云:“善学《春秋》者,当先平吾心,以经明经,而无惑于异端,则褒贬自见。”他批评世儒所谓非传则经不晓之论,认为孔子《春秋》寓王道以示万世,绝不可能“故为是不可晓之义以罔后世”。可见其学仍是秉承的啖赵及孙复“弃传求经”之衣钵。但与啖赵之流不同的是,赵氏认为三传虽固不足据,“然公吾心而评之,亦有时得圣意者”。现存残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屾峰宪禅师语录
十卷,清宪说。智质,智原同编(依驹本印)。
掌中论
全一卷。印度陈那(梵Digna^ga )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书中主张宇宙间之一切万法皆为心识所变现,实无外境。举出五言四句之六颂,各作长行解释之,而以蛇、绳、瓶、衣等为譬喻。凡有二译,除本书外,另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解卷论一卷,该书仅举出五言四句之颂四颂半,而略作解释,内容与本书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