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

- 姓名:谢逸
- 别名:字无逸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 出生日期:1068
- 逝世日期:1113
- 民族族群: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学者尊称为溪堂先生,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孤,博学,屡举不第,遂以布衣终其身。政和三年卒,年未满五十。谢逸工诗词,为江西诗派中人,吕本中称赞其才学“富赡”,并将他与弟谢比作南朝诗人“二谢”(谢灵运、谢惠连)(吕本中《题竹友集》)。《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谢逸诗:“今观其诗,虽稍近寒瘦,然风格隽拔,时露清新,上方黄、陈则不足,下比江湖诗派则沨沨乎雅音矣。”(卷一五五)他曾经作咏蝴蝶诗三百首,状物生动,造语俊逸,时人称之,戏呼为“谢蝴蝶”。全诗今已佚,所存残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等,亦可见一斑(《诗人玉屑》卷一○引《古今诗话》)。其诗歌佳句如“苔干石骨瘦,水落溪毛凋”(《怀汪信民村居》),“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枒噪春鸟”(《豫章别李元中宣德》),“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寄饶葆光》),清新峭拔,多为人称道。谢逸词在北宋也自成家数,他专工小令,擅长写闺情、风景,大体沿晏殊、张先诸家词人创作路子,而出语清淡,意境玲珑,虽不重辞藻雕饰,而仍轻倩可人。南宋人王灼谓其“字字求工,不敢辄下一语”(《碧鸡漫志》卷二)。清人冯煦称其词“温雅有致,蕴藉甚深”(《蒿庵论词》)。他有《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一阕,描写江南水乡春色,相传此词原题于馆驿壁上,过往之人必索笔唱和,驿卒苦于应付,遂以泥涂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引《复斋漫录》)。其馀如《千秋岁》词写宦情淡泊,笔墨潇洒,自有一种幽雅之致(《蓼园词评》)。《卜算子》词有“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之句,清丽隽永,可称逸调(《词苑丛谈》卷三)。《望江南》词有“鱼跃冰池飞玉尺,云横石廪拂鲛绡”之句,极锻炼之工。著有《溪堂集》二十卷、诗集一卷、补遗二卷、词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二○、二一),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溪堂集》十卷,今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溪堂词》一卷,另有汲古阁刊本、紫芝漫钞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六十二首。《全宋诗》卷一三○三至一三○八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二八七五至二八七八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一、《宋史翼》卷二六。
猜你喜欢的书
好古堂书目
无卷数。清姚际恒编。此为家藏书目,依四部编排,不附解题,前冠康熙五十四年(1715) 姚之骃(1696—1766,姚际恒侄) 序,后附《好古堂收藏宋元版本书目》。经部十二类:经总、易、书、诗、春秋、三礼、乐、四书、孝经、尔雅、小学、汇集;史部二十类:正史、编年、霸史、杂史、集古、时政、礼仪、传记、典故、职官、法令、食货、器用、虫鱼、地理、方物、名胜、川渎、谱系、簿录;子部十五类: 儒、道、墨、法、名、纵横、汇集、杂、小说、兵、天文、医、艺术、类、释;集部十类:志奏、策论、骚赋、四六、尺牍、别集、总集、诗文格评词曲、经史子集总、附缺书目。在类目设置上十分详备,并以集古、时政、方物、名胜等类目为前所未见的独创。有民国十八年 (1929) 南京中社影印国学图书馆所藏旧钞本。
高东溪集
一名《东溪集》。诗文别集。宋高登撰。二卷。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今属福建)人。宣和间为太学生。靖康祸起,曾与陈东伏阙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贼。绍兴二年,举于礼部,以廷对过于切直,授富山主簿,又改任右县令。以不肯为秦桧父立祠而被陷害。后经朱熹奏乞褒录,追赠为迪功郎。其集《文献通考》作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俱作十二卷。原本今皆不传,是集为明嘉靖五年(1526)林希元所编辑,仅分上、下二卷,有书、疏、论、议、辨、说等二十篇,诗三十一首,赞五篇,箴铭二十六篇,词十二首,启二篇。佚文甚多,今观集中遗作,忠义抱国之志尚见,凡书论时事,言直词梗,如其自述,“性兮火烈,心兮石坚。有誓兮平虏,无望兮凌烟”。其诗虽平凡,但志节尚高,多含忠烈之气,愤怒不平之情。词《渔家傲》:“名利场中空扰扰,十里南北东西道,依旧绿衫尘扑帽。空懊恼,羡他陶令归来早。归去来兮秋已杪,菊花又绕秋篱好。有酒一樽开口笑。虽然老,玉山犹解花前倒。”乃晚年之作,反映超世之情,退隐之心。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本,前有序文二篇和《宋史》本传,后附录一卷,为朱熹注《褒录奏状》、《建立东溪先生词记》和东溪先生言行录。另有《四库全书》本,题《东溪集》;《艺海珠尘》本,作六卷;《乾坤正气集》本,作一卷。
水经注集释订讹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沈炳巽撰。四十卷。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沈氏以明嘉靖间黄省曾《水经注》刊本为蓝本,进行校定,历九年纂为是编。雍正九年(1731)成书,五十四万余字。其中有以己意厘正者;对郦道元所引之书,历代传抄讹误者,遍检史志文献,取诸书文字之异同录于下方,以备参考;将诸家考订成果,亦录于后;凡所涉及地理方位、 州县沿革,悉以今地名注释。惟于方位注释,有错误处。然其考订较细,厘正原书之漳水、沁水、漯水等处颇多,取材丰富,故为研究《水经注》重要参考文献资料。有《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误作《水经注集释订伪》。
江苏省通志稿邦交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邦交志。以时代年份为次。苏省自春秋勾吴之与晋,齐诸国,即有邦交。孙吴之与魏、晋,南朝之与元魏、北齐,厨,隋,杨吴,南唐之与后唐,汉、周,契丹,正史皆有可考。明洪武都此,迄于北迁,涉外交者皆备列之。清代自道光以后,白门之约,邦交大开。三朝夷务本末外交史料所载甚详,均宜列入。
历代通略
元陈栎撰。四卷。起自伏羲,迄于宋末,于历代帝王之行事,世系之源流,人品之高下,以及兴亡得失,均撮其精要,各为论断。每一代为一篇。自伏羲至五代为二卷,北宋、南宋则各占一卷。南宋止于宁宗。卷末栎自跋,谓理、度二朝,无史可据。书成于至大三年(1310)。
世界哲理笺释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教育部召集各地代表统一国音,廖平被推举爲四川代表,赴京开会三个月,旅京同乡在湖广会馆发起欢迎会,廖平发表题爲《孔学关于世界进化退化于小康大同之宗旨》的演讲,大旨以经爲新作,所以俟后。帝王、周公皆属符号,先小后大、先野后文,以驳“经爲古史、专主退化”之旧説。并立世界进化六表、世界退化四表,认爲用夏变夷爲进化説,用夷变夏爲退化説,地球进化由微尘渐长至三万里,退化则由三万以至于毁,比附佛书之成、继、毁、空四劫,当前全球皆属进化,数千万年后乃爲退化世界。《世界哲理进化退化演説》曾刊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国学荟编》第九期。民国九年(一九二〇)黄鎔尝集师説和经典爲之作笺释,名《世界哲理笺释》。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四川存古书局印入《六译馆丛书》,今据此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