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兆佳

- 姓名:戴兆佳
- 别名:字子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建平(今安徽郎溪)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戴兆佳,字子期、舒庵,建平(今安徽郎溪)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忠勤廉明,政绩突出,六十年六月升任户部员外郎。据雍正《建平县志》记载,戴兆佳到天台任县令起,“既视事,断决若流。洞中窥要。邑僻居山中,民顽难治。公锐意振兴,登善良,锄豪猾,振学校,励农桑,清赋役,厘保甲,开义塾,赡常平。墜斥淫祀,修举名迹,缮城浚隍,埋胔瘗骼,百废俱兴。又台自耿逆变后,版籍脱漏,飞诡舛乱,末由振刷,公履亩方量,按地复主,锢弊顿清。会以岁欠,委赈三邑,全活数万。”著有《天台治略》十卷,列入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清史稿》。
戴兆佳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天台县令,在任23个月。期间他清理积案,秉公执法,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他”以廉正己,以勤莅事”,“修城垣,建社仓,葺官学,创书院”,积极兴办对百姓有利的事业。并下令“裁战船,除行埠”,减免兵米,以减轻百姓负担;遇到自然灾害,他下令发放常平仓米,赈济百姓。戴兆佳在天台任上,政绩卓著,被提拔任用,升任礼部(户部)员外郎。戴兆佳在天台任职两年左右,但却是天台历史上被老百姓公认的最好的父母官之一。天台百姓感其恩德,自发建立了戴公祠,春秋奉祀。(民国时期,戴公祠改为镇中心国民学校校舍,上世纪70年代拆除。)天台历史上有个“城隍庙会”,传统是张灯结彩三个晚上。后来为了纪念戴兆佳,又增加两个晚上,变成张灯结彩五个晚上。由此可见,天台百姓对戴兆佳的爱戴。
《天台治略》实际也是天台百姓对戴兆佳感恩纪念的产物。康熙六十年(1721年),戴兆佳离开天台,提拔任用了。当时,戴兆佳年纪已经很大了,当地同僚认为,戴兆佳在天台的卓越成就全部体现在他任职期间形成的文件和手稿中,将这些档案编印成册,是给戴兆佳最好的礼物和纪念。不久,升任吏部主事,继升员外郎,接着改任礼部员外郎。死于任内。
戴兆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把戏
《小把戏》(P"tit-Bonhomme)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作品共2卷31章。本书受狄更斯的影响,并且作者也将这本书题献给了狄更斯。在爱尔兰的一座小城,一个江湖艺人正在表演一场富丽堂皇的英国宫廷觐见场面,而使这个木偶把戏活动起来的是一个装在箱子里的三岁男孩,这个贫苦孩子的流浪故事从这里开始,充满了悲惨和离奇的情节,最后却以美妙的喜剧结尾。
三论元旨
三论元旨,原不题撰人名。据卷首序文及书中内容看,作者似为晚唐五代时岩泉隐居之士。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道宗〉、〈虚妄〉、〈真源〉三章,论述修心契道,见性成真之旨。大抵以唐代道教重玄哲学为宗。谓大道自然无为。湛尔常存;道、心、性三者为一,「即心是道,心之与道,一性而然」。故修道之要在于修心见性,清静无为,遣滞破执,「无执之妨,则真常之性见」。修心契道之次第方法称作「三定四等」。一日安定,摄心归一;二曰灭定,灰心忘一;三曰泰定,悟心真一,谓之三定。修时由粗而细,由细而微,极微至妙,妙极合道,谓之四等。若能澄心静观,了达空惑,则真知真性自见,不为缘境所摄,「因有为而达无为,因有生而达无生」。无为自然,是为大道妙用。书中又论述修炁炼形之法与修神炼心之关系。谓神能运炁,炁能资神,修道者应神炁双修。「修神而不修炁者,灭度之法也。修炁而不修神者,延年之法也。兼而通修者,学仙之法也,夫修神以炼心为首,纳炁以导引为先;导引畅于太和,炼心通于众妙」,则真道成矣。
经方实验录
医案著作。曹颖甫著,门人姜佐景整理。全书收载92案,卷1列述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及三承气汤证;卷2列述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小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皂荚丸证、桂枝龙牡汤证、炙甘草汤证、建中汤证、抵当汤证等;卷3列述肠痈、肺痈、悬饮、奔豚、历节、发背、脑疽、阳明病等。书中有16案系附列门人治验,皆为应用经方案例。曹氏临证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门人姜佐景掇拾其方案,佐以解说,并经曹氏审阅,逐案批注评语。是书每案于脉症方药记述简明,辅佐评说不厌求详,着重反映曹氏平生趋重经方治病的风格。现存姜氏医庐1937年刊本及千顷堂重印本。197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证治要诀类方
医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卷一为汤类,卷二为饮类,卷三为散类,卷四为丸、丹、膏类。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负情侬传
文言传奇小说。明宋懋澄撰。收入《九籥集》卷五。本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万历间,浙东李生,系某藩臬之子,携资财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妓女杜十娘情好甚殷。往来经年后,李生资财用尽,鸨母对李渐以为厌,而杜十娘钟情不移,誓以身归。鸨母猜度李囊无一钱,乃云愿以三百金将杜许配。李生多方筹措,皆无办法,月余后空手来归。杜遂出私所畜碎银,及首饰衣物等,筹齐款项,以“秃髻布衣”,从李出门。临行之际,院中诸妓合赠一箱。杜李二人乘舟南下,沿途所费,皆杜所出。泊舟瓜洲之夜,杜宛转微吟,为邻舟贩盐的轻薄少年所闻。次日,少年呼李生至酒肆饮酒,议论之间,李生以难与杜共归故乡为忧,少年遂提出以千金换取杜十娘,李生告以欲归而与杜商议。杜佯作许诺,并嘱李以千金为重。次日清晨,杜至少年船上后,取出所携之箱,其中珍宝无数,世所无有,杜一一投诸江中,怒骂李生与贩盐少年后,自己也投江而死。据宋懋澄在传末所云,这则故事为庚子岁(一六○○)闻诸友人后,据以写成,可能为当时确有之事。本传文词工丽,对杜十娘性格的塑造,用力甚多,对李生的忘恩负义和贩盐少年的拆白之举,颇致不满。是明人传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本篇传世后不久,冯梦龙即据以改写成白话小说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蔡宽夫诗史
诗话著作。宋蔡居厚撰。蔡居厚(?—1125),字宽夫,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擢进士第,累官吏部员外郎。徽宗大观初拜右正言,后进右谏议大夫,改户部侍郎,坐事罢官。蔡京再相,起知沧、陈、齐三州,加徽猷阁待制,徙汝州。久之,知东平府,复以户部侍郎召,未至。《蔡宽夫诗史》亦称《诗史》,《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卷。原书久佚,而《诗话总龟》、《诗人玉屑》、《竹庄诗话》等多所称引。罗根泽辑得一百一十二则,郭绍虞辑得一百二十五则。书中内容以记事为主,稍涉评论。其诗学见解,大抵主教化而又尚气韵,故鄙薄晚唐诗,认为“晚唐人诗多小巧,无风骚气味”,“气韵甚卑”;称许浑诗虽“诗格清丽,然不干教化”;称聂夷中诗虽“有《三百篇》之旨”,“又太拙直矣”。于宋代诗人,书中则多所称引,不专主一家。有《宋诗话辑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