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氏

盘古氏
  • 姓名:盘古氏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盘古氏(? ——?)是中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者。生卒年不明,死因不明。传说南海有盘古氏墓。


根据古代传说,最初统治宇宙的是原始的自发性的混乱——“混沌”,既没有天地之分,也没有光明与黑暗、白天和夜晚的区别,更没有年、月、日的区分。后来,由于这种极巨大的统一的混沌的瓦解,便产生了两极的力量。光明的部分,被命名为“阳”,居于上面,因而产生了天空、太阳、夏天、白昼,而沉重的部分被命名为“阴”,落在下面,构成了坚硬的大地,大地成了养育人类的摇篮。


根据中国的自然哲学,阴阳是人周围世界一切现象的运动和发展的基础。与阴阳共同作用的还有“五种自然现象”或“五种基本元素”,也就是所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国语》中指出:土与金、木、水、火混合,形成一切物质。


与以上的自然哲学的解释不同,中国古代还流传着一些神话。一种最流行的神话说:宇宙的形成并非宇宙力阴和阳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名叫盘古的第一个人类的双手和意志造成的,盘古是中国宇宙形成说的一位杰出的英雄。正如神话故事对这个过程所叙述的,“盘古”从阴浊的混沌中成功地区分“天和地”,因而成为“天下”的第一统治者。


在中国不同时代的古籍中,我们可读到有关盘古的不同解释。特别是,这个远古神话后来还与较晚产生的道教理论混合在一起了。盘古有时被描绘成小精灵,一个身长甚短的人,头上长着两只角。他右手握着一把斧子,左手握着石刀或凿子(左手执凿;右手执斧),这仿佛要表明开天辟地的活动的性质。有时盘古手里拿着的不是斧子和凿子,而是太阳和月亮。


在较晚的典籍中,盘古有时被描绘成一个帝王式的人物,许多神话中才有的生物围绕其左右,这些生物是龙、凤、麒麟和龟。根据神话传说,盘古为了创造世界和在地球上制造生命,需要活一万八千年。


盘古的开天辟地活动没有停止过一天,在这样不知疲倦的劳动过程中,盘古除了创造了“天和地”外,还创造了太阳、月亮和繁星的世界。新生成宇宙和盘古一起生长,每天要长六个长度单位,只是在完成了自己的伟大的劳动之后,盘古才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身体溶化在伟大的宇宙幻景中。


按另一种说法,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盘古死后,他的头变成了山,手、脚变成了世界的4个部分,血变成了河流,呼吸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雷,胡须变成了星星,皮肤和头发,变成了树木和植物,骨头和牙齿变成了石头和金属,汗水变成了雨,盘古身上的寄生虫变成了人类。


公元前三世纪的另外一些神话中描述的创世纪经过与上面讲的有些不同:在创造出天与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暗黑的混沌,好似一个巨大的鸡蛋,其中诞生和长出一切生物的祖先。


盘古在蛋内躺了数千年,从小孩子长成了成年人。他的眼睛始终是关闭的,他在睡觉。但有一次,他醒过来了。但是他什么也不能看见,他周围是无边无际的浑沌和黑暗。黑暗中盘古摸到了蛋壳,但怎么也找不到出口。他感到十分愤怒,顺手抓到一把大斧,原来,这把大斧就放在他的身边。他用尽平生的气力,挥舞着大斧,打击着黑暗和混沌,突然,他听到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盘古再打击一下,蛋突然破裂了。这时,一切轻盈、透明的东西都浮向上面成了天,而一切沉重、混沌的东西就向下沉,变成了地。这么一来,有天有地的世界就从一片混浊中产生了。新的世界令盘古十分高兴。他担心天地又合拢来,溶合在一起。于是,他用头顶着天,用脚踩着地,用尽平生力气,阻止天与地重新合拢。


日复一日,天升得越来越高,地下降得越来越低。随着天地之间的距离愈益变大,盘古的身体也越来越长。这样过了一百万年,天达到了最高点,地降到了最低头。在这段时间里,盘古变成了一个巨人,好象一根巨大的柱子,高45公里,分开天和地。


又有传说称盘古氏有夫妻两人,为阴阳之始,万物之祖先。有人说盘古的传说源于古代民间的盘瓠的传说。盘瓠为帝喾的神犬,曾咬敌王首级立功,帝喾封神犬为侯,并将公主赐他为妻,子孙繁衍。苗、巴、氐等少数民族都存在对“盤瓠”的信仰。亦传说盘古为龙首蛇身。还传说南海有盘古氏墓,绵延三百余里。


盘古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1672—1725年)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17世纪末叶至18世纪初叶俄国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和封建贵族阶级改革家。彼得大帝掌握政权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建立起强大的正规陆军和海军舰队,通过长达21年对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战败了当时的西欧强国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东南沿岸广大地区,使俄国由内陆国成为濒海强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通过政治改革, 他设立参政院和主管各部门的各委员会取代了各旧衙门,制定法令,设置监察机构,把教会归国家管辖,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通过经济改革,他改变了俄国严重落后于西欧的状态,发展了近代工业和国内外贸易。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他创办科学院,开办了许多学校,并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印刷所、剧院等,还创办了一份全俄报纸,大大发展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

乾隆万泉县志

乾隆万泉县志

八卷, 清毕宿焘修,张史笔纂。宿焘,字溥幼。山东文登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十八年知万泉县,二十三年升泽州府同知。史笔,万泉人。乾隆十七年举人,拣选知县。是志修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夏,约十万字,盖增修康熙瞿志,体例分类不变。星野、寺观、流寓、仙释内容没有变化,疆域、山川、赋税、徭役、土产、民风、城池、公署等目略有增改。选举、孝义、节烈、艺文增加内容较多。是志贡赋论曰是县田亩多在山岗沙碛,无溪河灌溉之利,如遇天灾,人逃土荒。艺文目收史笔《邑侯毕公格神捕盗四境乂安为文以记其事并歌》、郭带淮《邑侯毕公决狱记略》两文分别记载了毕氏捕丁绪子和辩别王二案情的事迹。雍正四年(1726)范韩度“详革河伕德政记”,载万泉供盐池之役,每年春秋二次至四次,每次出丁少则一、二千,多则三、四千,几乎全县出动,有误农时,百姓为苦,知县杜能忠力请除去。有乾隆二十三年刻本。省图、山大图藏。

延陵弟子纪要

延陵弟子纪要

医案。清曹仁伯撰,吴元善录。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仁伯门诊日以百计,多分给门徒,诊毕认真复核指导。此书系其弟子经仁伯检查指导之诊治方案,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约万言。以地名姓氏为题,载案五十例。包括泄泻、久痢、癫疾、湿热、痎疟、咳嗽、脱营、风湿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详析病因病机,简述证因脉治及方药,论证清晰,辨证切当,善用成方加减。文字简练,载案完整,多有连续复诊者,其中如营卫阻塞、风湿等证治,多达十四诊。对于掌握辨证施治,了解曹氏学术思想,可有一定帮助。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道德经[帛书本]

道德经[帛书本]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老子的《道德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85年,距今2500余年,历时久远,祖本已失。目前公认的最早的版本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错别字较多,多有删改之处,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无双传

无双传

《无双传》一卷,唐·薛调作,载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又篇名或题作《刘无双传》。见《太平广记》卷四八六,又有《虞初志》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鲁迅辑《唐宋传奇集》亦收有此篇。小说描写的是刘无双与王仙客悲欢离合、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仙客与无双是姑舅表亲,自幼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互相爱慕,结果二人长大之后却不能结成姻缘。后来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冲破了种种阻挠,在众多好心人和侠义之士的热情帮助下,才使二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作品构思奇特,情节曲折离奇,结构严谨,处处设悬念,引人入胜。

焚书

焚书

一称《李氏焚书》。中国明代哲学著作。明李卓吾作。六卷。书约成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间。由门人汪本钶编印。分书答、杂述、读史及诗四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的经典及道学的假面目进行批判。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即是真心。指出道学家的一言一行以及作文均属虚假。贽为明代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文学家,自云“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乃名《焚书》。初刊于1588年。作者后又作《续焚书》(也称《李氏续焚书》),初刊于1618年。中华书局于1960、1961年分别重新校点出版,1975年又据明顾大韶编《李温陵集》本作了校改、增补,合为一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