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

吴承恩
  • 姓名:吴承恩
  • 别名:字汝忠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阳(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约1500
  • 逝世日期:约1582
  • 民族族群: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作家,诗文作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上代不知何时迁居山阳(江苏淮安)。出身于“两世相继为学官”而败落成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仁和教谕,卒于任所。父亲吴锐与徐氏结婚后,继承了岳父家经营“彩缕文榖 ”的小商业,成为小商人。他的父亲常常遭受官府的敲诈而忍气吞声,“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有一定的正义感。父亲喜欢读书,对少年吴承恩也颇有影响。吴承恩性敏多慧,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吴国荣在《射阳先生存稿跋》中说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曾受到同乡名人蔡昂的赏识。同时,他“幼年即好奇闻”。他常偷“野言稗史”,“私求隐处读之”(《禹鼎志序》)。这种兴趣为他后来写定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打下了文学基础。吴承恩不仅能诗文,而且善画,“间作山水人物,观者以为通神佳手”(陈文烛《花草新编序》)。他能书,从现存的墨迹看来,他用笔潇洒,风采动人。


多才多艺的吴承恩,在科场上却屡试不利。从《答西玄公启》可见其怀才不遇的抑郁愤懑的情绪。他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囊底新编,疏芜自叹;怀中短刺,漫灭谁投”,以致过着“春秋已壮,尚泣牛衣”的贫困生活。这段时期他经常卖文自给。困顿的生活,不但使他“世味由来已备尝”(《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诗》),而且激起他“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祭卮山先生文》)的狂傲,结果招来势利之徒对他的笑骂。这些阅历使他更能清醒地面对现实,对“行伍日雕,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赠卫侯章君履伍序》)的种种社会情况有了较敏锐的观察,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丰收。直到他63岁的垂老之年,才补上长兴县丞。在任上,和“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交好。徐中行是有骨气的文人,杨继盛廷杖入狱,他不怕触怒权相严嵩,常到狱中探问。而吴承恩也是一个有傲岸性格的人,他们之间的来往是自然的。在诗文创作上,吴承恩并不依傍七子的门户,也不学习七子刻意摹仿汉魏盛唐的文风。他的诗文创作“率自胸臆出之”。他做长兴县丞刚2年多,就被人诬告贪赃入狱,释放后拂袖而归。真相弄清后,补为荆州纪善,他并未到任,仅领干俸而已。从万历五年(1577)时写的《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来看,他仍对现实颇为关注,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感慨。万历十年,这位多才多艺而清贫终身的优秀文学家在家乡淮安逝世,享年约79岁。


吴承恩善诗词、古文,今存有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4卷。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汝忠(吴承恩)论诗,谓近时学者,徒欲谢朝华于已披,而不知漱文艺之芳润,纵诗溢缥囊,难矣。故其所作,习气悉除。”他的诗能较好地自抒情愫,颇有李白诗风的豪放。如《二郎搜山图歌》,笔力之酣畅,气势之奔放,近似李白。诗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清源公二郎神“星飞电掣”的搜山场面,各种妖魔鬼怪、猴狐虺龙,或断首,或就擒,探穴捣巢,扫荡一尽。这里显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接着,笔锋一转,对现实中“衣冠”引起民灾、“五鬼”、“四凶”逞狂的状况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鞭挞:“后来群魔出乱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啖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他希望世间能出现象二郎神一样的英雄,斩邪平灾,“长令万年保会清宁功”。诗歌中对扫荡群妖的英雄的赞美,对肆虐逞凶的丑类的愤恨,在其创作的《西游记》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他的诗作也颇具有李白诗风的自然。郭麐《灵芬馆诗话》指出:“射阳先生诗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对酒》云:‘客心似空山,闲愁象云集。前云乍飞去,后已连翩入。’《斋居》云:‘窗午花气扬,林阴鸟声乐。’《冬日送人》云:‘马蹄鸣冻雪,鸦腹射斜阳。’《长兴尉作》云:‘只用文章供一笑,不知山人是何曹。’《秋兴》云:‘河汉白榆秋历历,江湖元鸟晚飞飞。’数联皆能脱去尘滓,翛然自远。”他的古文、词、散曲,均有一定功力。


吴承恩加工写定的《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小说突出地塑造了孙悟空的英勇形象。全书共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美猴王的历史和描述大闹天宫的情况,共7回;第二部分是情节过渡,说明唐僧西天取经的缘起,才用5回;第三部分是叙述孙悟空如何辅助唐僧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无数妖魔而达到西天的经过,共88回。全书90多个回目都是围绕着中心人物孙悟空而展开情节。孙悟空在这紧张激烈、富有神奇色彩的斗争中,表现出顽强反抗、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书中的其他人物如唐僧、猪八戒、沙僧以至白马皆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西游记》不仅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而且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世态,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深藏着作者进行社会批判的内在含义。《西游记》虽然是呼风唤雨、变化多端的神话小说,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精神。《西游记》所展现的是一个独特神奇的艺术世界。作者把人、神、动物三者的特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生硬。《西游记》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书中含有不少因果报应思想。在艺术上妖魔形象有些类型化,降魔伏妖故事也有重复之处。


近来,学术界有的研究者考证《西游记》非吴承恩所作,但证据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稽考。

吴承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姓氏急就篇

姓氏急就篇

姓氏著作。南宋王应麟撰。2卷。此书仿史游《急就篇》体例,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代知名之士。其书文辞古雅,所据之书一一标出,甚为详密。又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罗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贯,亦可为小学之资。《四库全书》收录,《玉海》浙江书局本附刻。

顺治河南通志

顺治河南通志

河南地方志。清贾汉复等修,沈荃纂。五十卷。汉复字膠侯, 号静庵,山西曲沃人。明季为淮安副将。入清隶汉军正蓝旗。累官兵部尚书,陕西、河南巡抚。荃字贞蕤,号绎堂,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进士。累官翰林院编修,詹事府詹事。卒谥文恪。著有《充斋集》。河南旧有三志。是志以明嘉靖志为本,补其缺略,订其纰谬,续以清代事迹,于顺治十七年(1654)刻印成书。约一百三十万字。冠有贾汉复等十九人序。分图考(含河南郡县图、省城图、河图二十六幅)、建置沿革、星野(附星宿图四幅)、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附封内河图)、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选举、古迹等三十目。沿革以朝代、郡国所设州县为顺序,列自唐虞,止于清初。复分叙八府所属州县沿革。祥异附于星野,主记历代自然灾害,兵革大事。山川目记述全省山岭河泉、渡口桥梁等数以千计。河防目承袭旧志,并绘制河防图,主述黄河历代迁徙,间录历代修河奏巯,为治黄史料。是志为清初门目体志书之代表作,康熙间曾以是志体例为本通饬各地修志,对后世方志影响甚大。有顺治十七年刻本。

孔子项讬相问书

孔子项讬相问书

敦煌遗书。故事赋体。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13种:S395、1392、2941、5529、5530、5674、P3255、3754、3826、3833、3882、3883及李木斋旧藏卷。原卷题有“孔子项托相问书一卷”,大多为晚唐五代写本,有的明确题有“天福八年(943)癸卯岁十一月十日净土寺学郎张延保记”。这篇故事主要记述孔子东游,路逢小儿项托就人事物情、天文地理、生物演变等问题互相诘难并展开激烈辩论的经过,表现出项托机警过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说明圣人如孔子者并不可畏。通篇以杂言韵语为主。开头说明孔子项托相遇,中间以问答形式,反复辩难,最后以项托胜辩作结。文末附七言长诗1首,共56句,概述项托入山游学,反遭孔子诛杀,及其精诚未去,赤血生竹的经过,基本上承袭汉赋的体式。孔子项托故事“在敦煌所有俗文中,传本最多,流传亦最广。更从其他史料观之,不但流传最广,亦最长。明本《历朝故事统宗》卷九有《小儿论》一篇,文字尚十同八九。明本《东园杂字》也有这一故事。又解放前,北京打磨厂宝文堂,同记书铺,还有铅印《新编小儿难孔子》在出售,与敦煌本文字犹十同七、八。”(《敦煌变文集》第236页)。可见此一故事深远的影响。整理本见《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环溪诗话

环溪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3卷(或为1卷)。旧题吴沆著。本书并非吴沆所自撰,是后人辑其论诗之语而成。与一般以杂记文坛旧闻轶事为主的诗话著作不同,本书的内容较为集中,基本上都是吴沆有关诗歌创作的心得和见解。其间存录了不少吴沆本人的诗作。所论以杜甫、李白、韩愈为“一祖二宗”,谓“杜甫长于学,故以字见功;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韩愈长于气,故十数篇见功”。又谓“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格,有精神”。然所叙大抵为句法修辞、谋篇布局之得失,故《四库全书总目》讥之“小巧细碎,颇於雅调有乖。"

般若心经提纲

般若心经提纲

般若心经提纲,一卷,明李贽撰,又云心经笺释,出李温陵集,见新编续藏。

修行本起经

修行本起经

梵名Ca^rya -nida^na 。凡二卷。后汉竺大力、康孟详共译。又作宿行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叙说释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历。修行本起经为佛传第一分,另外之中本起经(昙果、康孟详共译)为佛传之中分,二经具有连带关系。本经卷上分现变、菩萨降身、试艺三品;卷下为游观、出家二品。异译本有吴·支谦所译之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西晋聂道真所译之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