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

- 姓名:吴承恩
- 别名:字汝忠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阳(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约1500
- 逝世日期:约1582
- 民族族群: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作家,诗文作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上代不知何时迁居山阳(江苏淮安)。出身于“两世相继为学官”而败落成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仁和教谕,卒于任所。父亲吴锐与徐氏结婚后,继承了岳父家经营“彩缕文榖 ”的小商业,成为小商人。他的父亲常常遭受官府的敲诈而忍气吞声,“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有一定的正义感。父亲喜欢读书,对少年吴承恩也颇有影响。吴承恩性敏多慧,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吴国荣在《射阳先生存稿跋》中说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曾受到同乡名人蔡昂的赏识。同时,他“幼年即好奇闻”。他常偷“野言稗史”,“私求隐处读之”(《禹鼎志序》)。这种兴趣为他后来写定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打下了文学基础。吴承恩不仅能诗文,而且善画,“间作山水人物,观者以为通神佳手”(陈文烛《花草新编序》)。他能书,从现存的墨迹看来,他用笔潇洒,风采动人。
多才多艺的吴承恩,在科场上却屡试不利。从《答西玄公启》可见其怀才不遇的抑郁愤懑的情绪。他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囊底新编,疏芜自叹;怀中短刺,漫灭谁投”,以致过着“春秋已壮,尚泣牛衣”的贫困生活。这段时期他经常卖文自给。困顿的生活,不但使他“世味由来已备尝”(《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诗》),而且激起他“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祭卮山先生文》)的狂傲,结果招来势利之徒对他的笑骂。这些阅历使他更能清醒地面对现实,对“行伍日雕,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赠卫侯章君履伍序》)的种种社会情况有了较敏锐的观察,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丰收。直到他63岁的垂老之年,才补上长兴县丞。在任上,和“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交好。徐中行是有骨气的文人,杨继盛廷杖入狱,他不怕触怒权相严嵩,常到狱中探问。而吴承恩也是一个有傲岸性格的人,他们之间的来往是自然的。在诗文创作上,吴承恩并不依傍七子的门户,也不学习七子刻意摹仿汉魏盛唐的文风。他的诗文创作“率自胸臆出之”。他做长兴县丞刚2年多,就被人诬告贪赃入狱,释放后拂袖而归。真相弄清后,补为荆州纪善,他并未到任,仅领干俸而已。从万历五年(1577)时写的《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来看,他仍对现实颇为关注,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的感慨。万历十年,这位多才多艺而清贫终身的优秀文学家在家乡淮安逝世,享年约79岁。
吴承恩善诗词、古文,今存有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4卷。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汝忠(吴承恩)论诗,谓近时学者,徒欲谢朝华于已披,而不知漱文艺之芳润,纵诗溢缥囊,难矣。故其所作,习气悉除。”他的诗能较好地自抒情愫,颇有李白诗风的豪放。如《二郎搜山图歌》,笔力之酣畅,气势之奔放,近似李白。诗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清源公二郎神“星飞电掣”的搜山场面,各种妖魔鬼怪、猴狐虺龙,或断首,或就擒,探穴捣巢,扫荡一尽。这里显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接着,笔锋一转,对现实中“衣冠”引起民灾、“五鬼”、“四凶”逞狂的状况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鞭挞:“后来群魔出乱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啖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他希望世间能出现象二郎神一样的英雄,斩邪平灾,“长令万年保会清宁功”。诗歌中对扫荡群妖的英雄的赞美,对肆虐逞凶的丑类的愤恨,在其创作的《西游记》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他的诗作也颇具有李白诗风的自然。郭麐《灵芬馆诗话》指出:“射阳先生诗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对酒》云:‘客心似空山,闲愁象云集。前云乍飞去,后已连翩入。’《斋居》云:‘窗午花气扬,林阴鸟声乐。’《冬日送人》云:‘马蹄鸣冻雪,鸦腹射斜阳。’《长兴尉作》云:‘只用文章供一笑,不知山人是何曹。’《秋兴》云:‘河汉白榆秋历历,江湖元鸟晚飞飞。’数联皆能脱去尘滓,翛然自远。”他的古文、词、散曲,均有一定功力。
吴承恩加工写定的《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小说突出地塑造了孙悟空的英勇形象。全书共分3大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美猴王的历史和描述大闹天宫的情况,共7回;第二部分是情节过渡,说明唐僧西天取经的缘起,才用5回;第三部分是叙述孙悟空如何辅助唐僧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无数妖魔而达到西天的经过,共88回。全书90多个回目都是围绕着中心人物孙悟空而展开情节。孙悟空在这紧张激烈、富有神奇色彩的斗争中,表现出顽强反抗、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书中的其他人物如唐僧、猪八戒、沙僧以至白马皆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西游记》不仅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而且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世态,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深藏着作者进行社会批判的内在含义。《西游记》虽然是呼风唤雨、变化多端的神话小说,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精神。《西游记》所展现的是一个独特神奇的艺术世界。作者把人、神、动物三者的特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生硬。《西游记》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书中含有不少因果报应思想。在艺术上妖魔形象有些类型化,降魔伏妖故事也有重复之处。
近来,学术界有的研究者考证《西游记》非吴承恩所作,但证据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稽考。
猜你喜欢的书
迪化县乡土志
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编书局,饬各地采辑乡土志以为小学课本,遂成是志。不分卷,列15目,约8000余字,记事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凡历史沿革、民族户口、山川道路、物产商务悉备之。尤其是对光绪初年清军歼灭入侵者阿古柏匪徒、收复该地情况叙述甚详
太上洞玄灵宝护诸童子经
太上洞玄灵宝护诸童子经,撰人不详。盖系唐宋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称世间男女身处浊世,出入门户常触犯恶星丑宿,致有灾祸。若能虔心祝诵,或读诵此经,将有北斗七星童子、五神童子及十方诸善童子前来卫护,降福消灾。「使诸男女或求嗣胤,或保长年,普谢诸灵,皆如是愿」。
蚀
三部曲,长篇小说,茅盾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曾先后于1927年至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5月开明书店以 《蚀》为总名出版单行本。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 (2)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幻灭》所取的是一种单线结构,故事的背景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它的主人公静女士,是一个“不断的在追求,不断的在幻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动摇》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反映当时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三等劣绅”胡国光投机钻营,混进革命队伍进行破坏,而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软弱动摇,使得反革命势力有机可乘,小说以这两人为中心形成两条线索,时有交叉; 《追求》则描写了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这三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的不同追求。《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小说,几乎是和历史进程同步问世的,它是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貌、阶级斗争格局的迅速而真实的艺术反映,它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而痛苦的心理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自己的苦闷、彷徨的心境。小说在鲜明而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塑造了一群“时代病”患者,特别是“时代女性”的形象,她们有正义感,极想有为,不愿与旧世界同流合污,但由于自身的狂热性、软弱性、动摇性,最终还是陷入苦闷、迷惘和幻灭。作者那种自觉地追求主题和题材的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在长篇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这些都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开出了新生面。
续水浒传
续水浒传 二十回 [民国]冷佛(王作镐)著。该书连载于《盛京时报》,时间为民国十三年1924——十五年1926,未出过单行本。《续水浒传》 共二十回,写宋江、吴用等人千方百计破坏朝廷招安,甚至派刺客刺杀想要招安的林冲等人,还写梁山打家劫舍、攻城夺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小说以张叔夜活捉宋江押送东京,其他人都受招安结束全书。
金陵百咏
宋诗别集。1卷。曾极著。皆七言绝句。咏建康(江苏南京)古迹,“词旨悲壮,有磊落不羁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名为百咏,只有91首诗,恐为传抄者遗漏所致。《乐官山》诗:“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题有注:“南唐初下时,诸将置酒,乐人大恸,杀之聚瘗此山,故名。”《古龙屏风》诗:“乘云游雾过江东,绘事当年笑叶公。可恨横空千丈势,翦裁今入小屏风。”《豫章人物志》载作者游金陵,题《行宫龙屏》,触犯时相史弥远,因此受到谴责,诗句与此相同。读此书,不但知道金陵故事,而且亦可知道作者孤怀独抱,明心见志。他是临川平民,字景建,晚年以《江湖集》事得罪,流放道州而卒。其它著作如《舂陵小雅》均佚,仅存此书,更为可贵。有《四库全书》、《观古堂所刊书》、《观古堂汇刻书》(第二集)、《郋园先生全书》等版本。
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弘历御定,张廷玉等奉敕编纂。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约100万字,编年体史书。共40卷。有内府本、古香斋刊巾箱本及 《四库全书》本行世。所谓三编者,盖因该书最初为宋朱熹所撰 《资治通鉴纲目》59卷,为编年体史书,是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胡安国 《通鉴举要补遗》折衷而成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