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埃克苏佩里

圣埃克苏佩里
  • 姓名:圣埃克苏佩里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里昂
  • 出生日期:1900年6月29日
  • 逝世日期:1944年7月31日
  • 民族族群: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法语: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年6月29日-1944年7月31日),法国作家。生于里昂。4岁时父亲病逝。1921年应征入伍后加入空军当地勤人员,学会了飞行技术后获民航驾驶执照,后来进入拉泰科艾尔航空公司。他最初驾驶邮政飞机往返于图卢兹和卡萨布兰卡之间,后来又飞至达喀尔,一路遇见的是沙尘暴、酷热的阳光、岩石和荒漠。1927年春天被派至摩洛哥的朱比角当中途站站长,给路过的飞机作联络工作。他的任务是救助一切身处困境的飞行员,在沙漠与天空、摩尔人与西班牙人中间度过了18个月,艰辛备尝。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南方邮航》(1928)就是描写他的这段经历。他为了在沙漠里寻找失事的飞机,忍受着极度的寂寞和孤独,表现了飞行员的高度责任心,就连由风景、沙丘、星星、月亮、海面等构成的广袤而又寂静的背景,也有着悲壮的色彩。


圣埃克苏佩里的成名作《夜航》(1931)获费米娜奖。当时夜间的导航仪表尚未问世,每次夜航都是一场搏斗,飞行员经常会碰上意想不到的危险。一天晚上,法比安从巴塔哥尼亚飞向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后就遇上了暴风雨,没有一个机场可以降落,在汽油只够用20分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被暴风刮到了大海的上空,返航已不可能。但尽管如此,下一班邮政飞机仍然按时起飞。小说歌颂了飞行员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开辟新航线的精神,于1939年被改编后搬上银幕。1932年以后,圣埃克苏佩里作为记者到过世界各地,曾在两次远程飞行中受伤。治疗期间所写的散文体小说《人的大地》(1939),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小说分为8章,漫谈对航线、星球、绿洲、沙漠等的感想,阐明了他靠奋斗而获得人生价值的哲理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40岁的圣埃克苏佩里坚持服现役,多次去德国上空执行侦察任务。法军全线崩溃后,他随同机组撤至阿尔及利亚,不久退役回到法国,然后前往美国,企图呼吁美国介入这场国际性的反纳粹战争。当时纽约的法国流亡者分成拥护傀儡政府的维希派和拥护C.戴高乐的“永久法国”派。圣埃克苏佩里主张团结一致,反而成为众矢之的。为此他在法国和美国同时出版了中篇小说《空军飞行员》(1942),叙述了他在德军进攻时所作的一次侦察飞行,表现了对法国必将获得最后胜利的信心。他的代表作《小王子》(1943)是一部诗情洋溢的童话。他还发表了《致一个人质的信》(1943),写他经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时的感想。


圣埃克苏佩里有两个身份:飞行员与作家,这两种身份是相辅相成的。他写作小说前后16年(1928~1943),仅出版6部作品,都是以飞机为工具,从天空观察世界,探索人生。他的作品篇幅不长,然而题材新颖,歌颂人的不折不挠的意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作为空军飞行员,他经历了法国1940年大崩溃;获得过13项航空科技发明专利;43岁时虽然超龄8年,依然成为盟国空军中最年老的侦察机飞行员。1944年7月31日,他驾驶的飞机进入地中海空域后失踪。遗作有1936年以后的思想札记《要塞》(又译《城堡》,1948),以及《笔记本》(1953)、《青年致虚构的女友的信》(1953)、《致母亲的信》(1955)和《生活的一种意义》(1956)等。


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简朴的沙漠文化,没有冗长的描绘,没有感伤的抒情,只有简明的叙述和思索。他笔下的主人公是一批新颖的人物,他们驾驶飞机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同时又在飞机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这两个方面的融合就构成了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特色。他的小说不是本义上的情节完整的小说,而是以反映现实为主、兼有哲理思考和丰富想象的报告文学。他的主要作品都已有中译本。

猜你喜欢的书

吴郡志[四库本]

吴郡志[四库本]

又作《吴门志》。江苏地方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五十卷,首一卷。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资政殿学士。是书为石湖晚年所作, 约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1193)。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分沿革、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宫宇、古迹、水利、人物、杂咏等39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是研究南宋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风俗的重要参考书。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红楼真梦

红楼真梦

《红楼真梦》是民国时期刊行的较有影响的《红楼梦》续书,成书于1940年,在续书主旨、接续方式、叙事艺术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与清代《红楼梦》续书《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等极为相似,都在接续宝黛钗的后续故事,使生旦团圆,贾府复兴.然而,它将太虚归太虚,人间归人间,以两分之法区别虚实真假,是其匠心独具处.抗战时期,作为清朝遗老的郭则沄,以清代文人惯用的游戏笔墨改离散悲剧为团圆喜剧,寄托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宦游纪略

宦游纪略

《宦游纪略》,高廷瑶撰,二卷,高廷瑶在此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仕途经历。

护净经

护净经

佛说护净经,一卷,失译。见大池之中有虫,而说食不净食之报,并示护净之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大哀经

大哀经

全称《如来大哀经》。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八卷。是《大集经》中《璎珞品》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的异译本。共二十八品。经中谓佛陀成道后第十六年为诸菩萨宣说菩萨所行之无碍法,又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宣说应修戒、定、慧三学及陀罗尼之四种璎珞庄严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