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宾

李唐宾
  • 姓名:李唐宾
  • 别名:号玉壶道人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唐宾,号玉壶道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约元惠宗至正末前后在世。官淮南省宣使。与贾仲明交厚且久。“衣冠济楚,人物风流,文章乐府俊丽”(《录鬼簿续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孤鹤鸣皋”。所作杂剧有《梨花梦》、《梧桐叶》二种,今存后者。然《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等皆著录于“无名氏”栏下,诸版本亦多未题撰人,故此剧是否唐宾作,尚有疑问。而贾仲明既云唐宾“与余交久而敬”,似不当有误,故仍置其名下。惟顾曲斋本题“乔梦符著”,则无根据,今不从。剧写李云英、任继图夫妇离合事,反映出唐代安史之乱给一般家庭造成的痛苦,赞扬李、任爱情之坚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情节紧凑,形象鲜明,曲词清雅俊丽而有境界。在元明杂剧中,亦属中上之作。

李唐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布朗神父探案集

布朗神父探案集

《布朗神父探案集》从《花园血案》到《三重谋杀》,共计32篇。这些作品中描写的布朗神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探案完全无缘。其实,他富于洞察和逻辑推理能力,对罪犯心理和手段无所不通,加上口中常说出辛辣的警句,因而与爱伦·坡笔下的杜宾和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侦探。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弗罗姆(ErichFromm,1900—1980)著。1941年初版。通过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社会的独特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把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归结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需要,把纳粹主义看作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片面的。应从个人的心理中去寻找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越来越摆脱他人与自然的束缚,自我实力增强;另一方面,人因切断了同母亲及其他人的“原始缔结的纽带”,使得原先所具有的相与感、安全感不断消失,人越来越感到孤独。这一矛盾使“自由”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意味着个性的独立与发展,又意味着个人的孤独与不安。因此人形成了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即个人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这种心理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社会性格”,把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能量引向同一方向。认为这种心理机制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动力,只要这种心理机制继续存在,就会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独裁制度。提倡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心理革命”,铲除独裁主义产生的心理因素。认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提倡人类之爱,就能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心理,使人从具有双重含义的消极自由走向只具有一种含义的积极自由。该书确定了作者以后的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奠定了综合考察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基础。

佩玉斋类稿

佩玉斋类稿

诗文别集。元杨翮撰。杨翮,字文举,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刘仔肩选其诗入《皇明雅颂正音》,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有“白发苍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则翮之卒当在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翮初为江浙行省掾,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其父杨刚中于元成宗大德(1297—1307)间官翰林待制,为当时名宿,有《霜月集》,已不传。虞集、杨维桢是其父执。杨翮既有家学渊源,又得名家指点,故其诗文意度波澜皆严谨有法度。此集刻于至正末,陈旅、虞集、吴复、杨维桢皆为之作序。吴序作于元顺帝元统三年乙亥(1335),杨序作于至正八年戊子(1348)。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收入《四库全书》,十卷,卷一、卷二为记,卷三至卷八为序,卷九为论,卷一○题跋等杂著。除十卷本外,另有元刊不分卷本、许氏不分卷抄本一册。振绮堂有精抄本十三卷;丁氏《藏书志》有抄十三卷本(卷一、卷二记,卷三至卷八序,卷九论,卷一○为题跋,卷一一乐歌,卷一二启,卷一三箴)。据《四库提要补正》,朱绪曾采《上虞水利序》等文六篇、《雅颂正音》所载诗八首,附录于集后。

混元阳符经

混元阳符经

混元阳符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全篇仅一百四十余字,皆四言韵文,辞旨颇晦涩。其中有「血灌五体,神符火君。脑灌华液,胎高辅真。边阙不动,神燥命门」等语,似为房中炼养口诀。

老子指归

老子指归

即《道德真经指归》。汉严遵 撰。原十三卷,今缺一至六卷。其内容有:述宇宙万物生 成,治国之方,存身养神之法;宣扬以弱制强,以柔胜 刚;提倡去情欲,弃智虑;认为人物“殊形异类”,是由于 “禀气不同”、“性有精粗,命有长短”造成的等。

思问录

思问录

《思问录》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以论述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本书内容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启发。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作了朴素唯物论的深刻阐述;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所谓“无”不过是对“有”的否定说法,以“无”仅是相对于“有”而言的辩证理解,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以无为本”的本体虚构。强调认识必须从一般回到特殊,才能掌握具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