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虞惇

严虞惇
  • 姓名:严虞惇
  • 别名:字宝成,号思庵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常熟(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50
  • 逝世日期:1713
  • 民族族群:

严虞惇(1650—1713),字宝成,号思庵。常熟(今属江苏)人。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馆阁文字多出其手。江南科场狱兴,虞惇因子、侄连中,试官李蟠、姜宸英皆同年友而受到吏议罢官归。后数年,圣祖南巡,献诗十章,旋起补国子监丞,转大理寺副,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又充湖广乡试正考官,皆称得人,累官至太仆寺少卿。虞惇诗以写个人身世与应酬之作为多,体制不拘一格,以学唐为主。其律体音调铿锵,顿挫有致,受明代前、后七子的影响,如:“六王毕后霸业空,三百离宫一炬中。 八水凄清秋色早,九嵏巀嵲夕阳红。车回博浪沙中客,舟引蓬莱海上风。自料骊山万年计,岂知遗恨在樵童。”(《咸阳怀古》)长于古文,师学欧、曾,尤推崇归有光。深于《诗经》之学,著有《读诗质疑》三十一卷,凡六易其稿。其诗文收入《严太仆先生集》凡十二卷。《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一并有传。杨绳武为撰墓表,陶贞一为作传。

严虞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包含230个简化字,从方案公布之时通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包含285个简化字,其中的95个简化字从1956年6月起开始试用;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包含54个简化偏旁,有30个根据这个表推出的简字从公布时开始试用。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总结使用简化汉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简化偏旁的应用范围,并编印《筒化字总表》,共收2236个简化字,一共简化了2264个繁体字。这些简化字在笔画上减少近一半。表中所列简化字约占现代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的1/3。它为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创造了条件,为汉字信息的现代化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千字文

千字文

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撰。该书是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指令,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而成,故称“千字文”。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梁武帝“次韵王羲之千字,并使兴嗣为文”。而《宋史·李至传》云:“《千字文》乃梁武帝得钟繇书破碑千余字,命周兴嗣次韵而成”。其说不同。书中四字一句,对隅押韵,便于记诵,后来便成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成书后,陆续有人为之作注,如《千字文释义》、《千字文考略》等,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千字文》的续编本、改编本以及以“千字”、“万字”命名的同类性质的书,有《百体书千字文》、《万字文》、《集千字文》、《续千字文》、《广易千字》、《增寿千字文》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大多已亡佚。可参阅顾炎武《日知录》卷21“千字文”一节。侍其伟的《续千字文》收入《四库全书》。

善恶图全传

善恶图全传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 四十回。清无名氏著。此书存颂德轩藏板小型本,卷首有“汉上浮槎使者”序。此本刻工粗劣,字体不一,人名有时也前后不统一。全书共四十回。叙述恶徒李磊恶贯满盈终遭恶报的故事。 李雷母子流落溧水县,穷困潦倒。乡邻林孔昭资助李雷往南京投奔七省军门冯承受。李雷奉命专查七省叛党贪官,但上任后却无恶不作,尤好女色,荒淫无度。一日偶遇林孔昭之妻罗氏,顿起淫心,强纳为妾,并将林孔昭关入土牢。后冯承受离任,李雷恶贯满盈,终遭极刑。全书情节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青村遗稿

青村遗稿

元诗别集。1卷。金涓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金涓原有《湖西》、《青村》2集,共40卷,但久已亡佚。本集是他的后人辑佚而成,编于明嘉靖年间,所以叫“遗稿”。卷首有门人王可宗撰《祭青村先生文》。集中只有第1篇是文,其余都是诗。卷末有附录。最后是明嘉靖四年(1525)金江序。金涓隐居于元明之间,他的诗中比较形象地反映出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当时的社会面貌。如《送李子威之金陵》诗中,既有乱后国脉重振的喜悦,又有不牵拘于仕途的自甘寂寞的表白。结句说:“若见潜溪宋夫子,勿云江汉有扁舟”。宋濂与他同学之谊很深,又仕于新朝,他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乱中自述》、《暮秋怀归》、《自叹》、《春暮客中述怀》、《喜雨寄杨伯容》等诗都是颇有韵味的好诗。他的诗风显然受到南宋江湖派影响,但从诗的内容与诗人的志趣来看,却非江湖派末流可比。本书常见的版本有《金华丛书》本(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火[合*牛]供养仪轨

火[合*牛]供养仪轨

火[合*牛]供养仪轨,一卷。失译人名。

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经探玄记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门:(一)教起所由,(二)藏部所摄,(三)立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文义分齐,(十)随文解释。本书之注疏有探玄记钞(尊玄)、探玄记洞幽钞(凝然)、华严经探玄记发挥钞(普寂)、华严经探玄记南纪录(芳英)、华严经探玄记讲义(秀存)、华严经探玄记会录(云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