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珙

袁珙
  • 姓名:袁珙
  • 别名:字廷玉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鄞(今浙江鄞县) 人
  • 出生日期:1335年
  • 逝世日期:1410年
  • 民族族群:

袁珙[gǒng](1335年~1410年)元末明初术士,精善相术,为明成祖宠臣。字廷玉。鄞(今浙江鄞县) 人。他的高祖袁镛为宋末进士,元兵至,不屈,其家十七口人残遭杀害。其父袁十元,为翰林检阅官。据史载,他生而具有异采寻常的天赋,好学能诗。曾经游海外洛伽山,遇有一异僧别古崖、得其传授相人之术。据说此僧先令他仰视皎月,目尽眩,然后入暗室中,让他分辨出放置其中的一粒赤黑豆。又在窗外悬挂五色丝缕,在月光的映照下,让他分辨丝缕的颜色。等到都能准确无误之后,才能相人。他相人时,常于夜中燃两只蜡蚷,视人形状气色,并参核其人所生年月。他的相术极精善,能致于百无一误。在元时他已有盛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人。道其人之生死祸福、并预测期日,无不奇中。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他在嵩山寺遇到姚广孝,相之曰: “公刘秉中之俦也,幸自爱。” 后经姚广孝举荐,被燕王朱棣召至北平。燕王欲测其术,与貌相类已者九人杂聚一处,操弓失,饮于酒肆中。袁珙一见即能辨出燕王,上前跪拜。余人笑谓其谬,他仍不为所动。燕王见状离去,信其术不虚,召他进宫。他入宫相燕王为太平天子,又见其藩邸诸校卒,相出其中将为公侯将相者,并一一指出。燕王恐其语泄,遣之还。及至燕王即位,召拜他为太常丞,赐冠服、鞍马、文绮、宝钞及居第。明成祖欲立太子,虽已有属意而犹豫未决,后经袁珙相诸皇子孙而认定仁宗、宣宗将贵为天子,遂立仁宗为皇储。袁珙相人即知心术善恶,他利用人们畏祸而不畏义的特性,往往能因其不善而以祸患导之于善,因此而改恶从善者甚多 他为人孝友端厚,待其族党有恩。其家居鄞城西,绕舍种柳,自号柳庄居士,著有《柳庄集》、《忠义录》、《柳庄秘传相法》。永乐八年 (1410)卒,享年七十六。明成祖赐祭葬,赠官太常少卿。

袁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窄门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剧话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和李调元的《雨村曲话》是一个整体。《曲话》重在论元、明、清作家和作品,论各家特色和作品的短长,而《剧话》则重在论戏曲体制的沿革变化(上卷),论戏曲所演故事来源(下卷)。其写法亦是从对前人论说的引述中,时而发挥个人所见。上卷对于地方声腔的介绍是他书所少见的,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如其论述秦腔说:“始以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即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下卷考述了五六十种剧目的本事,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作者旁证博搜,功力颇深。《剧话》一直为戏曲研究者所重视。清乾隆时李调元所编《函海》曾收有本书。又有《新曲苑》本(此本较《函海》本改动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据《函海》本辑入。

花草稡编

《花草稡编》是明代著名学者陈耀文所编选的一部大型通代词选,选录词作的范围涉及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六个朝代626名词人,共计3702首,是有明一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词总集,在词文献的整理和保存以及词学研究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

昊天塔孟良盗骨

元杂剧剧本。一作《放火孟良盗骨殖》,简名《吴天塔》或《孟良盗骨》、《盗骨殖》。朱凯撰。末本。演述杨家将故事:杨令公撞死李陵碑后,骨殖被辽人挂在昊天塔,每日箭射,幽魂受辱,托梦杨景(即杨六郎)搭救。杨景与部将孟良一起去盗骨,辽将韩延寿率兵追来,杨景逃至五台山庙宇,遇见失散多年的杨五郎。五郎计杀韩延寿,祭奠亡父。全剧表现了杨家将报仇雪恨的英雄气概。结构严整,曲辞本色,是后期杂剧的名篇。

从征缅甸日记

清周裕著。乾隆三十二年(1767),裕以一文官随明瑞征缅,将其亲身经历及明瑞征缅经过,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写成是书。该书对自明瑞引兵深入至宋赛后及明瑞殁于阵、部属回至永昌之情况,所记甚详,为他书所不及;而对波龙银厂记述尤详,为研究缅甸史、中缅关系史和华侨史的重要参考书。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和《指海丛书》本。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金山钱熙祚、锡之甫校梓。

天请问经疏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一卷。是《天请问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首残尾全,从第四问疏至经末。本疏逐句疏释《天请问经》经文。释文时常引其他经典,还引用中国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段批判孔老主张天地先人而有的观点,表明作者完全以法相宗思想疏释该经。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曾于1925年据北黄19号录文刊出。日本又据此刊本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另存伯2416号一件,首尾皆残,通卷草书,亦为对《天请问经》的疏释,但内容与本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