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田国男

- 姓名:柳田国男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兵库县神东郡
- 出生日期:1875年7月31日
- 逝世日期:1962年8月8日
- 民族族群:
柳田国男(1875年7月31日-1962年8月8日),日本民俗学家、日本民俗学创始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东郡田原村辻川(现在的神崎郡福崎町辻川)。1897年9月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政治科学习农政学。毕业后在农商务省农务局农政课任职。1900—1904年在早稻田大学兼授农政学课程。而后又任过贵族院书记官长及东京朝日新闻社的社论撰写人等。后辞去一切官职,专门从事日本民俗学研究。1909、1910年柳田相继发表了《后狩词记》、《石神问答》和《远野物语》三本著作,在日本学界产生极大影响。被称作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书”,并被莫斯译成英文。1910年柳田国男与木村修三、新渡户稻造、石黑忠笃等人联合组织了“乡土会”。1913年与高木敏雄创办了月刊杂志《乡土研究》。1925年与冈正雄、石田千之助等人合办双月刊《民族》杂志。1927年出版《蜗牛考》,书中以“蜗牛”一词方言的分布为例,阐明了他的“方言周圈论”理论,明确提出了通过地方差异探索时代差异的民俗学方法。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民俗事象研究上就形成了“文化周圈论”。柳田国男用这种方法研究、解释日本文化从中央向地方散布影响的历史过程。柳田国男倡导的另一民俗学方法——“重出立证法”对日本民俗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都是“柳田民俗学”时代占居统治地位的民俗学研究方法。1933年9月起,柳田国男每月二个星期四上午在自己家中讲授《民间传承论》,持续十数年之久。为普及、交流民俗学知识,培养日本民俗研究队伍,作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柳田国男倡议开办了民俗学讲习会。同时建立了全国性联络机构“民间传承之会”,即日本民俗学会的前身。在日本民俗学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柳田国男又于1947年3月主持成立了民俗研究所。柳田国男大半生的学术生涯与民俗学活动,形成了日本民俗学的中心,以至于本世纪初至60年代被人们称作“柳田民俗学时期”。这一阶段的日本民俗学被评价为有以下特点:①注重对日本国内的研究;②资料搜集与研究均以农村为中心;③注重日本文化中未受外来文化影响部分的研究;④研究方法注重比较研究,理论中心为“文化周圈论”和“重出立证法”。柳田国男著有《定本柳田国男集》,共31卷,另有别册5卷。后世的日本民俗学者在继续日本民俗学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柳田国男研究。一些民俗学者在肯定柳田氏对日本民俗学的卓越贡献之后,从方法论、研究对象等角度对其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并有新的开拓。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论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它不仅介绍了日本社会、文化的现象,更揭开了隐藏在现象下的深层原因,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戴季陶在日本生活多年,并作为孙中山秘书亲历了中日关系的最错综复杂的阶段,他对日本的了解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戴季陶认为,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对中国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而中国却鲜少关注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近现代的交锋中,中国之所以长期处于下风正是因为对日本缺乏认识。在本书中,他纵论日本从皇权、国礼、信仰、宗教到武士、财阀、政党、国民的方方面面,用理性的态度对中日两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刻剖析,用扎实的证据披露了近代中日关系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虽已成书近一个世纪,《日本论》仍是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经典之作。本书另附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所著《日本与日本人》,以帮助读者从心理、哲学角度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国民特性。
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
十卷。清叶桂撰。又名《本事方释义》。此书成于乾隆十年(1745)。其孙叶澹安由叶氏自作序文中得知有此书,然家无藏稿,遍为寻求,于同里顾西畴家得之,校勘付梓。此时叶氏已谢世多年了。叶氏此书据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原书,按方释义,以使其书不致湮没。全书十三万字。书中载《类证普济本事方》坊刻王氏本备录七十三条,又载《普济本事方·制药总例》及校勘例言,分为二十八门,对二百三十余方予以释义。主要分析方剂的药物配伍、归经、性味、功用等内容,其中推阐详备,论述清晰,对学习运用《普济本事方》颇有参考价值。此书为叶氏得力所在。然其名重一时,医门无暇,自著之书颇少,此书又卷帙浩繁,每药考论,极费时日,可能为门人撰就,叶氏亲为裁定,自为序言。有嘉庆十九年(1814)古吴叶氏刻本、1920年祥记书局印行翻刻嘉庆间扫叶山房本。
养生四要
养生类著作。明万全撰。五卷。全有《万密斋医学丛书》已著录。认为养生须屏嗜好,适寒温,顺翕张,调滋渗,故名。成书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卷一,寡欲。论养生莫过于寡欲,倡坚忍之法,列叙七损八益、肾阴、食伤、酒伤等证治。卷二,慎动。以静坐、调息、气功等法保定其气,列叙五志所伤、五劳所伤等证治。卷三,法时。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并论四时衣、食、行之宜忌,以和于阴阳,使外邪不干。卷四,祛疾。倡治未病、初病,须慎于医药,附部分医案和数十方剂,多为补气养血之剂。卷五养生总论。论心无烦恼,形无劳倦,兼以导引,助以服饵,即可长生,后附五劳七伤诸证治。与医学理论相结合,介绍摄生基本理论与方法、方药,论理清晰明辨,叙述简要流畅。方药详明,随证而附,切于实用。有 《万密斋医书十种》本,《万密斋医学全书》 本。
龙门心法
道教书名。该书是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律师王常月所撰。此书原是他在北京白云观六次开坛传戒时的讲稿《心法正言》,后由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棒作跋,法孙詹太林、元孙唐清善编纂而为《龙门心法》。该书是清朝以后在全真道中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一部道书。正可谓“龙门七代家风,告诸大众”。(《龙门心法序》)《龙门心法》共二十讲。一、皈依三宝;二、忏悔罪业;三、断除障碍;四、舍绝爱源;五、戒行精严;六、忍辱降心;七、清净身心;八、求师问道;九、定慧等持;十、密行修真;十一、报恩消灾;十二、立志发愿;十三、印证效应;十四、保命延生;十五、阐教弘道;十六、济渡众生;十七、智慧光明;十八、神通妙用;十九、了悟死生;二十、功德圆满。该道书特别强调修道者必须皈依“道经师”三宝及“戒行精严”。以戒为例:说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是护命之符”、“是仙丹宝筏。并说“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戒行精严》)所谓皈依三宝,即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心、意,从而忍耐行持,始终不变,明暗如一,久契真道,以脱生死。总之,《龙门心法》使教义由偏重内丹清修而转向以严守清规戒律为主的修持方法,被后世说这是全真道的又一次演变。
玉堂荟记
笔记。明杨士聪撰。二卷。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今属山东)人。崇祯进士,明末供职翰林院(别称玉堂),入清官至谕德。崇祯十六年(1643)成此书,凡二百八十三条,约五万字。多据闻见记晚明时局朝政、物态人情,如叙宗藩仪节、经筵讲书、科举“选贡”之例、“监视”之设等,皆有裨补史传。于晚明时政颇敢讥评,多切中时弊,如记宫中耗费金银,全凭内监口说,无处稽考;锦衣卫职重,诏狱踵接;朝官逢迎、贿赂,不轨于正等等。余如记建文帝墓在西山、苏有功被擒解京,一度逃走等,不见他书记载,足广异闻。唯多杂戏笑不经、神怪猥亵之琐事。有《借月山房汇钞》、《泽古斋重钞》、《嘉业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北京图书馆现藏钞本二册, 为善本。
新集浴像仪轨
新集浴像仪轨,一卷,唐 慧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