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咨夔

- 姓名:洪咨夔
- 别名:字舜俞,号平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於潜(今属浙江临安)人
- 出生日期:1176
- 逝世日期:1236
- 民族族群:
洪咨夔[ kuí ](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人。父钺,号谷隐,有诗名。嘉泰二年进士,授如皋主簿。寻试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为楼钥所赏识。授南外宗学教授,以言去。复应博学宏词科,崔与之辟置淮东幕府。与之帅成都,除籍田令、通判成都府,寻知龙州,有惠政,如毁邓艾祠,更祠诸葛武侯,告其民曰:“毋事仇雠而忘父母。”尤为当时称叹。出蜀时,得书数千卷,藏之萧寺,父子考论讽诵,学益宏肆。嘉定十七年,召为秘书郎。宝庆元年,迁金部员外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读书故山,达七年。绍定六年,弥远死,召为礼部员外郎,即乞进君子退小人,拜监察御史,劾去枢密使薛极等,朝纲大振。端平元年,乞下诏求言,登进诸儒,除殿中侍御史,擢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迁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乞为济王立后,擢给事中。三年,进刑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卒年六十一。著有《两汉诏令》、《春秋说》等传世。文集三十二卷,以经筵进讲及制诰之文居多,不录奏疏。诗歌、杂著仅十之三。咨夔以论事谠直、制词贴切著称,其父见其疏,曰:“吾能吃茄子饭,汝无忧!”故诗中常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漩口》、《狐鼠》、《次韵闵饥》之类。其他如《魏城晚凉倚窗观稼》等描写乡村风情、《壬辰小雪前奉亲游道场何山》等写景之作,也颇为前人称赏(《升庵诗话》卷六)。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但也受到杨万里的影响,时有新巧之比喻,如《促织》二首、《泥溪》等。词存四十馀首,寿其父(即词注内所称“老人”)及和韵者占五分之一。清冯煦《嵩庵论词》称其“《沁园春》四首工于发端,皆有振衣千仞气象,惜其下并不称”,所评甚是。但词中不乏豪情壮语,亦不止于篇首,如《沁园春·寿淮东制置》、《贺新郎·寿成都孙宰》等。《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颇有似稼轩、龙洲(刘过)者。”清阳羡词派陈其年似即学此种。但咨夔词仍以淡雅见长,如《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及《满江红》结拍“最关情,鹎鵊一声催,窗纱晓”之类。所著《平斋文集》三十二卷,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又有洪氏《晦木斋丛书》本。《平斋词》,有《宋名家词》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四十馀首。《全宋诗》卷二八九○至二八九七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六九八四至七○一四收其文三十一卷。事迹见《宋史》卷四○六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黄帝阴符经讲义
道家著作。四卷。南宋夏元鼎 (生卒年不详)撰。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散人,南宋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 人。撰有《悟真篇讲义》、《阴符经讲义》、《崔公入药镜笺》等。《阴符经讲义》,全称《黄帝阴符经讲义》。此书以夏元鼎 《阴符经讲义》三卷及《图说》一卷合编,书末附有《崔公入药镜笺序》等总共四卷。是书前有宋宝庆二年(1226)楼防序。《阴符经》384字,不言丹,自李筌以后诸经家也不以丹言。而此书专以丹法释阴符之旨,成一家之言。
国朝典故
国朝典故是一部明代史料丛书,共收书六十四种,凡一百一十卷。本书为明邓士龙辑,明万曆间刻本。见於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五别史类。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框高二一·二公分,宽一四·六公分。书前有熊曰翀序,序后目录但题书名未题著者。
宗鉴法林
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六册。广泛搜录历代诸师之古则、公案、拈颂,计二七二○条。其所列顺序为:世尊、诸经、应化圣贤、西天祖师、东土祖师、旁出诸祖、未详法嗣者、自大鉴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岳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详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于塞北之法林寺会集编书,至五十三年夏,镌版完工于京师柏林院之宗鉴堂,故题名宗鉴法林。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一卷,失译。说宝藏天女之陀罗尼及修法。
生经
凡五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生经之一种。系由叙说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缘之小经集辑而成,凡有五十五经。其中,最后一经题为譬喻经,乃叙说八种事缘;又卷二舅甥经与希腊人希罗多德(Herodotos)之历史故事中关于埃及王雷色斯(Ramses)三世之记载,二者内容相同,或谓由此可推知二者间应有关系。
楞严经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教密宗经典,十卷。真实撰者不详。唐代般刺密帝译。译成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关于本书的译本,一向存有异议。一般认为本书是般刺密帝所译。般剌密帝,汉语意译名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705年从灌顶部诵出一品,即为本书。译经事毕,即泛海西归。属灌顶(秘密)部。称佛因阿难被淫女幻术所摄一事而说,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开示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涉及世界众生的形成、诸趣因果、菩萨行位、定中魔事等问题,为一部从圆顿禅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经典。宋代以来流传颇广,尤受禅宗、净土宗的重视,讲习注疏者甚多。注疏中重要者有宋子璇《义疏》二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明德清《通议》十卷、通润《合辙》十卷、元贤《略疏》十卷等。原经收入《大正藏》第十九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