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

莫里哀
  • 姓名:莫里哀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22年1月15日
  • 逝世日期:1673年2月17日
  • 民族族群: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lin)。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生于皇家室内陈设商人家庭。幼年波克兰学习成绩优异,稍长对古希腊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决心从事戏剧。1643年启用“莫里哀”一名。后来和几个友人组成一个剧团,由于缺乏经验而遭失败。从1645—1658年只得离开巴黎到外省巡回演出。这种经历使莫里哀看到贫困所造成的灾难,人民群众孕育着的勇敢精神和反抗情绪。莫里哀在法国西部和南部省份随剧团一面参加演出,一面开始写一些小型的民间闹剧性质的喜剧。剧团在外地演出成功,使莫里哀有可能重返巴黎。这使他有机会和唯物哲学家加桑蒂的拥护者、资产阶级贵族中的自由思想家们接近,并接受他们的影响。


但60年代之后,莫里哀的剧作内容已开始侧重表现心理的真实感受和社会倾向,肯定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崇高的喜剧”《太太学堂》(1662)通过阿尔诺夫的形象狠狠地讽刺了维护宗教法制的专制的资产阶级老爷的伪善道德。而少女阿格涅丝为了自己人格尊严,与阿尔诺夫老爷作了巧妙的斗争。该剧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具有民主情绪的观众的热烈欢迎,却招致贵族老爷和保守的文人墨客的攻击。为了反击贵族社会的攻击,莫里哀于1663年写了两出反批评喜剧,一是《太太学堂的批评》,一是《凡尔赛即兴》。在两剧中他依然坚持喜剧不比悲剧低下,以及喜剧主要应为广大观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1664~1669年是莫里哀喜剧创作的高峰时期。《达尔杜弗》(1664~1667)揭穿了教会黑暗势力和伪善面目。此剧为莫里哀的代表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喜剧之一。达尔杜弗的形象就是伪善和骗子的同一概念。该剧未演之前,遭到以王太后为首的贵族顽固派的疯狂攻击,说作者诽谤宗教,危害国家。莫里哀几次上书路易十四请求公演《达尔杜弗》。后虽强行修改(将达尔杜弗穿的黑袍改为世俗服装),但直到1669年才获准公演。《达尔杜弗》艺术上的特点是开场写得好,通过交待矛盾冲突的焦点,亮出主题思想;中间剧情开展紧凑,结束得也利索。


《吝啬鬼》(1668)这出名剧鞭挞的正是把“致富冲动和贪欲当作绝对情欲”(马克思)的嗜财如命的守财奴。阿巴贡形象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以及资产阶级家庭中人与人——甚至是父女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吝啬鬼》的重要思想价值在于,阿巴贡的形象有助于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者的活动方式及其阶级本质。


莫里哀的其他剧作有讽刺贵族荒淫无耻、道德败坏、虚伪自私的《唐璜》(1665)、《恨世者》(1669);有揭露不择手段高攀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的《乔治·唐丹》 (1669)、《贵人迷》(1670);有揭穿唯金钱是从的《无病呻吟》(1673);还有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屈打成医》(1666)和《司卡班的诡计》(1671)等。最后一剧的主人公是个聪敏快活、乐于助人、勇敢有为的仆人。


莫里哀写了近30部喜剧。总的看来优秀之作均有较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时代气息。他的剧作切中时弊,这说明现实主义因素占着重要的地位。另外,他的喜剧已突破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束缚。剧作的语言生动,对话个性化。艺术上的不足在于,有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太单一,如阿巴贡的吝啬就一味的吝啬,极少变化。而且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周围、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似乎没有关系,极少写到其他方面,等等。


莫里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郭沫若小说集

郭沫若小说集

辑收郭沫若创作的全部小说,共41篇。所收作品,基本上按照写作时间或发表先后排序(其中历史小说10篇,为保存其独立完整,置于书末,未循此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前开始文学活动。曾参予“创造社”的创建。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小说以浪漫抒情为特点,或追求幻美、张扬个性、人性;或描摹穷愁潦倒,抒泄愤世嫉俗的胸臆;或通过历史人物,借古讽今。抗战时期的小说,则以揭露国统区的腐败黑暗为主旨。在艺术风格上,善于运用意识流和精神分析等。

全秦文

全秦文

《全秦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卷,其对于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兰亭考

兰亭考

十二卷。宋桑世昌撰。桑世昌,南宋时人。陆游的外甥。淮海人,世居天台山。此书系考证晋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书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共十五卷。刊行时经高似孙删改,存十二卷。按《兰亭序》为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中叙述王氏真迹流传的各种说法。真迹原为王氏子孙掌握,后至南朝陈天嘉时,为王氏七代孙智永所得。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著。又有一种说法,石晋之乱时,弃石刻于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所得。李死,其子摹以售人,为定武帅宋祁所得,以石刻之。现今石刻首推“定武本”。书中还考证了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年岁。《辨笔阵图》曾说:“羲之年三十三书兰亭”。桑氏考证,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时,应当是五十一岁,纠正了三十三岁之误。至其入法一门,以及书苑禁经诸条,不若姜夔考证之精密,所以曾宏父、陶宗仪等人,都称赞姜考,而不用本书。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 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莅蒙平政录

莅蒙平政录

在昔孟子以亚圣之才。当七雄之世。崇王抑霸。行仁讲义。尝以君子平其政为谆谆。余读书至此。未尝不叹士之生也。处为大儒。出为名臣。大则平其政于天下。小则平其政于一邑。斯上不负乎。朝廷。下不误乎百姓。而臣子之职。庶几可告无罪焉。廼若身膺民社。尸位素餐。既不能就事为建白之筹。复不能独断为绸缪之计。碌碌无所短长。则亦甚负此简书矣。

列仙传

列仙传

古代神仙传记。西汉刘向撰。二卷。 向有《说苑》已著录。宋陈振孙等疑为出自东汉或魏晋方士之手,伪托向作。所记赤松子、黄帝、容成公、老子、吕尚、彭祖、安期先生、王子乔、东方朔、玄俗等七十位仙家事迹。起于赤松,终于玄俗,皆上古三代及秦汉时神仙。后人续补羡门高、刘安、老莱子等。文人多引为戏剧小说资料。明正统道藏本。《汉书·艺文志》无目。《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有两种,皆题《列仙传赞》,刘向撰。一作三卷鬷续,孙绰赞;一作二卷,晋郭元祖赞。唐以后史志均有著录,或二卷,或三卷,皆未题赞人。关于撰人,宋陈振孙,明胡应麟,清纪晓岚、杨守敬以及近人余嘉锡等,都对刘向提出疑议,或以为六朝人伪撰,或以为东汉方士假托,异说纷纭。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为“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不是后人伪托。

究竟大悲经

究竟大悲经

亦称《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原著四卷。主要述说心性本净、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主张虚宗圆融,万境不迁,体泯用寂。本经名称首见于《大唐内典录》,谓三卷,被判为伪经。《开元录》亦著录为伪经,谓“四卷,或三卷,亦云八卷”。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研究者谓本经儒家色彩较浓,但是否伪经,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