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

- 姓名:张籍
- 别名:字文昌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约766年
- 逝世日期:约830年
- 民族族群: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行十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三年十月北游汴州,与韩愈相识,时韩愈主持府试,解送入京应举。明年登进士第。旋返和州,居丧不仕。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调。害眼疾三年,几至失明,故孟郊赠诗称之“穷瞎张太祝”。十一年,始转为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郎。宰相裴度自太原寄马相赠,张籍赋《谢裴相公寄马诗》,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绛等均有和作,一时推为文坛盛事。长庆元年,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次年迁水部员外郎。四年擢主客郎中。大和二年拜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大和四年前后卒。张籍“长于乐府,多警句”。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名篇如《妾薄命》、《采莲曲》、《董逃行》、《筑城词》、《贾客乐》、《野老歌》等,均能继承汉魏乐府传统、勇于揭露现实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节妇吟》以委婉语气坚辞淄青藩镇李师道拉拢,亦属有为而作。与王建诗风相近。宋人每以“张王”并称。曾季貍《艇斋诗话》云:“唐人乐府唯张籍、王建古质。”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张籍王建体。周紫芝《竹坡诗话》则认为“唐人作乐府诗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未免过誉。李肇《唐国史补》称:“元和已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张洎《张司业集序》称:“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调为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五言律不事藻饰雕琢,于平易中见委宛深情,亦多佳作。杨慎《升庵诗话》谓晚唐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等俱学张籍五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诗集》七卷、《论语注辨》二卷(佚)。《郡斋读书志》著录《张籍诗集》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籍集》三卷、《木铎集》一二卷、《张司业集》八卷,附录一卷。今流传较广者为《张司业集》八卷本。《全唐诗》编其诗五卷,见卷三八二至三八六。《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录佚诗一首,《续拾》卷二五又补一首。《全唐文》卷六八四收录其文两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本传、《唐诗纪事》卷三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等。卞孝萱编有《张籍简谱》,见《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四、五期合刊。
张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幔亭集
诗集。明徐熥撰。十五卷。熥字惟和。闽县(今属福建)人。万历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生平喜称郑善夫诗。卒年仅三十九岁,与善夫同。此集为其弟徐火勃所鐫。约十三万二千字。卷首有张献翼序。其诗平易自然,五言颇淡远可诵。谢肇淛、朱彝尊、王世懋等皆极推崇之。有《四库全书》本。
徐志摩小说选
本书收录了《吹胰子泡》《童话一则》《小赌婆儿的大话》《香水》《珰女士》等五篇小说。徐志摩的小说华丽而令人神往,遗憾的是他的小说长期被人所遗忘!打开志摩的小说,犹如打开了一坛陈年的琼浆,犹如深山里采撷到一去奇花异草,给你献上一杯美酒,给一捧别样的芬芳。
蚓庵琐语
志怪小说集。一卷四十条。清李王逋著。王逋字肱枕,浙江嘉兴人,少年习儒业,屡试不第,遂改作小说。 “说铃本”,首有徐发序,另有“古今说部丛书”本。是书主要记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之异闻怪事,发作者之感慨。如徐发序中言:录其生平所见异事,可以导人善而儆人恶者。主要内容如下:一、灾兆。如“瓮中作响”条,写崇祯甲申年秀水周瑞家水瓮中忽作响,如蝉鸣,或如人卧鼻息声,此兆主亡国。又有条目记崇祯甲申年城内外民家门上忽有红白圈,或×或点。后罹兵火,凡有圈之家必遭屠戮,×、点之家遭火焚,无者人房俱免。二、定数。如“富盛万年”条写张邑一豪族,子孙贫落,于是将祖上遗下的一大房卖给州人盛万年。拆房时有人捡到四枚银钱,上镌“富盛万年”四字。这是张氏之祖建房时所特镌,用来镇压柱基,欲使子孙富盛长久之吉语,谁知符了盛氏之名。三、怪异,如“树现龙纹”条,写某地香铺塘南有棵方香榜树,高数寻,祟祯十七年的一天,突然树顶出现一大红龙纹,旋转不息,一会儿朝西北而去,从此大树凋零。该书虽多涉灵怪,但不少篇章却能够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现实,使人们透视出封建社会中婚姻家庭诸多问题。如“张如九之妻”条,写张如九妻罗氏早亡,遗二女一男,如九续娶吕氏并将罗氏之衣饰给吕。一日,架上衣服忽然碎裂如割,吕氏疑子女毁坏,骂詈不已。忽听罗氏在空中作声曰:汝着我衣,故割破,何与儿女事……接着便听到敲击声,厨笥自开。衣饰尽出,分作三股置儿女卧榻。作者对这件事情的描写,深刻表现出封建家庭中的遗产纠纷,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从形式来看, 《蚓庵琐语》这部小说集是以笔记体写成,文章不拘一格,少则如魏晋之“残丛小语”,多则洋洋千言甚至数千言。叙述中把现实与魔幻结合起来,情节变化多端,引人入胜。该书的一些篇章为后世的笔记小说所征引,具有一定影响。
乐府指迷
词论。南宋沈义父撰。一卷。义父字伯时,吴江(今属江苏)人。宋亡,隐居不仕。此编前有沈氏自序,谓得词法于翁逢龙、吴文英,故作此以传子弟。作者对词篇创作中诸多理论问题用“得之所闻”,糅合己意,分门别类予以阐述。此书原附刻在明代陈耀文所编《花草粹编》卷首,共29条。第一条带有总论性质,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沈义父论词的4个标准,即:“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三塔主峰禅师语录
《三塔主峰禅师语录》是一部记录明代高僧三塔主峰禅师言行的禅宗语录集,汇集了禅师与僧人、居士之间的对话以及禅师在各种场合的讲法内容。该书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禅师对禅理、修行方法及日常生活的深刻见解,为后世禅宗修行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全书以语录形式为主,通过禅师与弟子、信徒之间的机锋问答,探讨了诸多禅宗核心思想。例如,禅师常以“明心见性”为修行宗旨,强调通过“道心”的培养,达到解脱和觉悟。书中多处记录了禅师对修行的指导,他劝诫弟子要勤奋修行,不可贪图安逸,并主张通过诵经、礼拜、坐禅等日常修行方式,不断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