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源三郎

- 姓名:吉野源三郎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东京
- 出生日期:1899年4月9日
- 逝世日期:1981年5月23日
- 民族族群:
吉野源三郎(1899年4月9日-1981年5月23日),日本作家。曾任明治大学教授、《世界》杂志总编辑、岩波书店顾问等。
1899年(明治32年)4月9日,吉野源三郎生于东京。其父吉野源吉是股票交易所职员,薪资优厚,全家人衣食无忧。因为外祖父精通汉学,吉野源三郎自小便受到不少儒学方面的熏陶。综观其教育履历,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在的筑波大学)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到旧制第一高等学校(简称“一高”,如今东京大学教养学院及千叶大学医药学系的前身)文科班及后来的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经济学院(后转入文学院哲学系,涉猎康德哲学研究领域),吉野算得上一名学运亨通的天之骄子。尤其是在一高的求学经历,极大地扩展了吉野工作之后的社交圈。当时,同在一高读书的学子中就有日后的文部大臣濑尾弘吉、外务大臣冈崎胜男、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志贺义雄及文艺评论家河上彻太郎等各界翘楚。在这样的同侪压力之下,虽然并非出自功利攀比之心,但吉野也不甘落于人后。他在青年时期便立志要作为媒体人,通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1925年,26岁的吉野源三郎从东京帝大毕业。他先是作为一年制志愿兵进入近卫野炮兵联队,三年后又重回母校,成了图书馆管理员。1931年,吉野因涉嫌违反《治安维持法》而被捕入狱,在东京代代木陆军监狱里关押了一年半时间。这场牢狱之灾给吉野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且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军国主义国家体制的抵触与反思。《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小哥白尼的父亲因病早逝,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就隐藏着当时那些死于恶法的人民大众的身影。吉野的挚友、哲学家三木清后来也是因为违反《治安维持法》而枉死狱中的。
1935年,吉野源三郎登上明治大学文艺系的讲坛,讲授伦理学和思想史。同时,他还兼任新潮社编辑,这是吉野正式踏入传媒行业的第一步。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对抗日本国内日益高涨的军国主义狂潮并向小读者们传递自由进步的文化理念,新潮社策划出版了一套《日本小国民文库》(共十六卷)。主编山本有三邀请吉野来担任编辑主任,为期两年。文库第五卷便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此卷原是山本计划亲自撰写的,但后来因病体难支,便委托吉野来执笔。吉野从1936年11月开始动笔,翌年5月完稿。正式出版发行则是在两个月后的7月。众所周知,同一时期,刚好就发生了那场拉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序幕的七七事变。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吉野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第五章《拿破仑与四名少年》中便谈到了同战争有关的话题,并向小读者们清晰地传达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的价值观。当文中的小哥白尼告诉舅舅自己最近成了拿破仑的拥趸之后,舅舅便对他说,拿破仑卓越的武功及精彩的一生确实令众多后来人心潮澎湃,不仅是拿破仑,历史上所有的伟人或英雄都会让凡夫俗子忍不住俯首称颂,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大胆地质疑:这些人通过自己非凡的能力为人类的进步或民众的幸福做了什么?拿破仑的确是在封建制度下的欧洲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人们也不能忘记他对英国实行大陆贸易封锁,使数千万欧洲人民的日常生活遭受巨大的影响;远征俄国时又让无数将士沦为其权力野心的牺牲品。最后,舅舅告诉小哥白尼——“在那些被称为英雄或伟人的人物当中,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只有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奋斗的人。而他们创立的非凡功勋之中,真正具有价值的只有那些顺应人类历史进步潮流的事业。”
1930年代,日本政府及民间对天皇亲政、“现人神”信仰的支持愈演愈烈。当时,绝对主义天皇制兴起,统一日本国民思想的国家神道体制迎来鼎盛时期。出版行业受到了严厉的监控与空前的压制,吉野巧妙地利用尚有表达余地的儿童文学,对当时日本社会上下军民一体的狂热备战气氛冷眼观之,并借助《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舅舅之口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疑虑及反思。
参与岩波书店的编撰工作
新潮社编辑主任的两年任期结束后,吉野源三郎从1937年起开始参与岩波书店的编撰工作。以旧书店起家的岩波书店创立于1913年,创始人岩波茂雄既可以算是吉野一高的前辈,又同是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不过,岩波是选修科学生)。两人不仅在求学道路上有不少重合之处,对许多社会历史问题的看法亦十分投契。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岩波茂雄便公开反对中日战争中的日军行径,并坦言称——“过错自然是在日本。从中国获得不计其数的文化恩惠,我们却恩将仇报,必须要从头谢罪才是。”
为了抵抗喧嚣尘上的国粹主义及军国主义,岩波茂雄决定一改岩波书店长期从事学术专著出版的老派传统,尝试进入大众阅读市场。吉野源三郎也参与了这项重要的创刊工作。他以英国的鹈鹕鸟丛书(Pelican Books)为模版,于1938年推出了以启蒙读物为主的系列丛书——岩波新书。这套丛书后来历经停刊、重刊、再刊,时至今日,已累计发行三千余种,深受几代读者的支持和喜爱。
虽然吉野在编辑方面颇有天赋,但他内心还是对哲学研究工作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于是,在岩波新书顺利面世的第二年,业已升任明治大学教授的吉野便向岩波茂雄请辞,希望能在象牙塔中潜心钻研哲学思想问题。不过,在岩波茂雄的盛情挽留之下,吉野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同时保留教书和编辑这两份工作。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校园内部的教学研究生活变得愈发逼仄。1944年,吉野干脆辞去了大学教授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岩波书店当起了全职编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在广大日本民众仍深陷迷茫与混乱之中不可自拔之时,岩波茂雄高屋建瓴地指出——“战败是对夜郎自大的日本的天谴,从此,日本将迈向新的道路,出版社也终于能够做些工作了。”同年9月,岩波书店决定创办综合性杂志《世界》,并于12月发行了1946年1月的创刊号。
吉野源三郎是《世界》的首任主编。关于对这本杂志的期待,他在1952年12月号《世界》后记中如实写道——“从今往后,日本会变成什么模样?……但是,真正的问题当然不只是‘变成什么模样’,而是‘该怎么做’。我们默默期待这本杂志能为那些关心‘该怎么做’的读者提供一些助益。”在担任《世界》主编期间,吉野一直将鲁迅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奉为圭臬,把编辑工作比作“现代精神的助产士”,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先进文化思想。1965年以后,已过花甲之年的
吉野退居二线,转任岩波书店终身编辑顾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1年5月23日,吉野源三郎与世长辞。八十二载人生路,三十年编辑生涯,就此落下帷幕。据说,在他临终的病房枕畔还放着原版《黑格尔历史哲学》、宋僧圆悟克勤的《碧岩录》以及《新唐诗选》。吉野终身思考研究历史哲学问题,即使在放弃教职之后,也一直保留着日常阅读英文、德文原版哲学书籍的习惯,并给后人留下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守护人的尊严》《这个时代——勿忘越战》等力作。可以说,吉野用一生的选择与坚守诠释了《约翰福音》中那句深得人心的箴言——“若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去,那么依旧是一粒;若是死了,便能结出许多子粒来。”
吉野源三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八闽通志
福建地方志。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八十七卷。仲昭,名潜,字以行,人称未轩先生,福建莆田人。成化进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后乞归专事著述。有《未轩集》、 《兴化府志》、 《延平府志》等。八闽,为福建省别称。源于古闽地,因宋设八府、州、军,元分为八路,故名。其在修志问题上,主张发凡立例,“大要以遵国法,极时弊为主。”并认为:志所载当详其所应详,略其所应略,要旁搜博考,凡群之所有,事无巨细,莫不备载。始修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书成刊行于明弘治三年(1490),翌年又有递修本。为福建省第一部省志。计八十七卷,统十八类四十二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叙述,体例较为严整,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于舆地中较为完整”
中国思想史
钱穆著。全一册。1952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印行。1980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增订本)。全书四十四节。其中开首两节提出思想与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概念。另有九节分别概述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秦汉时代、东晋清谈、南北朝隋唐之佛学与现代思想。其余以人立篇,从春秋子产写到孙中山,计三十三位思想家,重在揭示各家思想的内在精义。此书坚持钱氏一贯主张的对中国思想的独特性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思想的深远渊源,寻求中国思想本身所固有的条理系统、进展变化与其流派的歧异,以阐发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本书虽标名思想史,其实所揭示的是宇宙论人生论,是一部简明中国哲学思想史。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引起注意:1.就思想史的意义而言,叙述了《中庸》、《易传》在孟荀后是先融通儒道再来融通百家以扩大儒家的新儒家。2.就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意义而言,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特征是德性一元论,以德性一元的观点来求人生与宇宙的合一,并进而提出了中国思想必求自然真理与人生相合一的宇宙人生真理会通合一论。
何澹安医案
医案。清何游撰。一卷。游号澹安,丹徒(今属江苏)人。先世皆以医道名著朝野,家藏医书甚富。幼承家学,通内、外、针灸等科,在当地颇有名望。另撰有《医学折衷论》、《何氏十三方注解》 等书,但未见刊行。此书初稿成于光绪元年 (1875),后经曹炳章整理编次后刊行。依病证分为类中、肝风、眩晕、头痛、咳嗽、吐血、失音、肺痿、虚劳、遗精、淋浊、尿血、小便闭癃等十三类,每类又分若干证治。每案只载脉症方药,不记患者姓氏、年龄、里贯等项,有按语颇简。其法崇尚叶派,辨证精确,用药善权变。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三七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
马援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 马援,东汉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为新莽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终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侯。后病死于征“武陵蛮”途中。精于相马术,著有《铜马相法》。
春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桓谭、班固皆认为此书为左丘明所撰,左丘明乃孔子弟子。魏晋诸儒对此均无异议。唐啖助、赵匡始提出 《左传》作者左丘明与《论语》中之左丘明为两人,《左传》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人,宋元诸儒多承其说。宋叶梦得据《左传》记事终于智伯,认为左氏是战国时人。清人对此多有辩驳。《四库全书》编辑者仍定为左丘明撰。
莲华眼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此陀罗尼能除六根之病,得六根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