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季宣

- 姓名:薛季宣
- 别名:字士龙,号艮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浙江永嘉人
- 出生日期:1134
- 逝世日期:1173
- 民族族群:
薛季宣(1134~1173),南宋哲学家。字士龙,号艮斋。浙江永嘉人,徽言子。6岁丧父母,伯父收鞠。17岁时辟为荆南书写机宜文字。召为大理寺主簿,除大理正,出知湖州,改常州,未上而卒。谥文宪。曾从学于程颐弟子袁道洁(溉),“得其所传,无不可措之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又博览群书,凡六经、诸史、天宫、地理、兵、农、乐、律、乡遂、司马之法,无不搜采研讨,探究各项制度渊源,施之实用。勇于为善,于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甚下工夫,后自成永嘉经制之学。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同上书,全祖望案语)。故世称其为“功利之学”。其治学极为虚心,广咨博访,与人商量。长于考订,主张于经求道,若为道而舍经,“犹工人而去其规墨也,虽有工倕之指,其能制器乎”(《浪语集·论语直解序》)。对《河图》、《洛书》之来源作了自己的阐述,既对那种认为“《河图》、《洛书》本皆无有,圣人为此说以为神道没教”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也对那种认为“龙马负《图》出河,龟负《书》出洛”的妖言进行了批判,指出它们与《易》的来源一样,是圣人观察山川物产之结果。要人们在深刻把握《大学》、《易》等精神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不知《易》而施诸民,犹宵行而瞽者也”(同上书,《复张人杰学论书》)。思想上认为“道”不离“器”,“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无形舍,器将安适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昧者离器于道,以为非道,遗之,非但不能知器,亦不知道矣”(同上书,《答陈同甫书》)。“知天”并不是“不异端遗形器者之求之见”,人们只能从伦常日用中体验“至德”,人们得道之方既不可“沦入虚无”,亦不可“凝滞于物”,“故须拔萃豪杰,超然远见,道揆法守,浑为一途,蒙养本根,源泉时出,使人心悦诚服,得之观感而化,乃可为耳”(同上书,《与沈应先书》)。人无先天之善,没有不学而能的“诚明”,“致曲未尽,何以能有诚哉!”(同上)反对道学空谈义理性命,重视实际效用。黄宗羲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宋元学案·艮斋学案》)其学说由陈傅良继之,至叶适而集大成,形成重经世致用学派。著作有《书古文训义》、《诗性情说》、《春秋经解指要》、《大学说》、《论语小学约说》、《伊洛礼书补亡》、《伊洛遗礼》、《浪语集》等。
薛季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醉经楼集
《醉经楼集》为晚明唐伯元手编之诗文集。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明广东澄海人。万历二年进士,曾任地方知县与朝廷部司官员。师事吕怀,崇尚朱子学,反对阳明学,曾上书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唐伯元是晚明政界、儒林中的知名人物。全书共六卷,《奏疏附刻》一卷。该书中的诗文涉及晚明的朝廷与宫廷政治、晚明的反阳明学思潮,以及明代潮汕地区,对于明代政治史、学术史以及潮学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次影印出版《醉经楼集》,以广东汕头市图书馆藏乾隆十四年刻本为底本,乾隆本是该书现存最早的刻本,后出其他各本均从此本出。该影印本单面影印,十六开,字大行疏。
钵池山志
《钵池山志》设山水志、建置志、古迹志、金石志、人物志、方外志6卷,附《志余》1卷。其体例堪称简洁而严谨。全志计5万多字,按照当今新编志书动辄数十百万字的格局来衡量,似嫌太简太短。然而,这对于一座附培嵝之末、胜迹十湮八九,而又前无旧志可资借鉴和甄录的小山来说,当今编志者,又有几人能有这种渊博,能字字有据地敷衍出这么长的篇幅、这么耐读的文字?前清进士、淮上著名学人田鲁渔评价道:"考其所录,虽止一编,然蒐讨之勤、征引之富、去取之严,伐木开山,厥功亦伟矣。"
真一金丹诀
真一金丹诀,北宋王常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叙内丹法诀,作者自称其丹诀出自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及施肩吾真人。分丹法为三种。其一为清虚无为炼神之法,乃神仙抱一之道,以目牛返性,混合道元为要。其二为胎息炼元气复本还元之法,乃富国安民之道,以精神内守脐元为要。其三为全形之法,乃强兵战胜之道,以金木间隔,龙虎交媾,炼黑水金丹为要。三种丹法之后有、「炼神法」、「炼气法」、「炼形法」三首歌诀。书末附《胎息节要》,论述胎息行炁要诀。
两汉笔记
《四库简目》:《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皆评论《汉史》,前数卷,论颇苛刻,类胡寅《读史管见》,后数卷乃渐近人情。其谓井田封建必不可行,识在南宋讲学诸人之上。《四库总目》:《两汉笔记》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钱时撰。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熙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收秦图籍,则责其不收六经。又何劝高帝勿攻项羽,归汉中,则责其出于诈术。以曹参文帝为陷溺于邪说,而归其过于张良。于陆贾《新语》,则责其不知仁义。皆故为苛论,以自矜高识。三卷以后,乃渐进情理,持论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于张良之谏封六国后,论封建必不可复,郡县不能不置,于董仲舒请限民名田,论井田必不可行,于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为过。尤能涤讲学家胸无一物,高谈三代之窠臼。至其论董仲舒对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则金谿学派之宗旨。论文帝以客礼待呼韩邪,论光武闭关谢西域,皆极称其能忍善让,则南渡和议之饰词。所谓有为言之者,置而不论可矣。
金刚经统论
金刚经统论,一卷,明林兆恩撰并序,出林子全集。
大乘玄论
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