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佐尼

曼佐尼
  • 姓名:曼佐尼
  • 全名:亚历山德罗·曼佐尼
  • 性别:
  • 国籍:意大利
  • 出生地:米兰
  • 出生日期:1785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873年5月22日
  • 民族族群: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年3月7日-1873年5月22日),意大利诗人、剧作家,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785年3月7日出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外祖父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自幼受启蒙主义思想的熏陶,成年后断然拒绝继承伯爵的爵位。16岁时发表诗歌《自由的胜利》(1801),讴歌法国革命,赞扬自由战胜专制,抨击教会对进步科学文化的迫害。1805年至1810年寓居巴黎,受到欧洲进步思想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808年与笃信宗教的日内瓦女子恩莉凯塔·勃朗德尔结婚,导致他皈依基督教。后来他的创作,一方面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企图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的教义揉合起来,因此充满了复杂深刻的矛盾。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诗歌。 《里米尼宣言》(1815)呼吁一切爱国者联合起来,为意大利的复兴而斗争。颂诗《1821年3月》(1821)热忱歌颂民族起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抒情诗《5月5日》(1821)则为哀悼拿破仑逝世而作,描述了这个统治者波澜起伏的一生。组诗《圣歌》(1812—1822) 5首,是为纪念基督教宗教节日而作,宣扬基督教的道德力量,说它能赐予人类平等和正义。他的两部历史悲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卡马尼奥拉伯爵》(1816—1820)以15世纪上半叶威尼斯和米兰发生战争期间的故事为素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卡马尼奥拉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最后他成为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而这正是意大利长期四分五裂、蒙受民族灾难的祸根。《阿德尔齐》(1822)是一部抒情悲剧,取材于8世纪下半叶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的入侵,描写了伦巴第王子阿德尔齐优秀的品德和充满矛盾的心理,谴责了外族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郁和惆怅。在这两部悲剧中都流露出神秘的天命观和基督教博爱思想。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1821—1827)是他的代表作,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的伦巴第农村一对青年的爱情和生活遭遇,借以影射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被奥地利奴役下人民的悲惨处境。这部作品是意大利浪漫主义的杰作。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曼佐尼在文艺理论、语言、历史等方面也有建树。他的文艺理论著作有《〈卡马尼奥拉伯爵〉序言》、《论浪漫主义》、《论历史小说》等。他强调文学的政治倾向,提出作品必须同重大的政治事件相联系,力求达到真和美。1845年出版的《论意大利语言》共分3卷,论述了语言的性质、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和意大利民族统一语言的性质和特征,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他被任命为参议员,第二年担任语言统一委员会主席。1873年5月22日逝世。

曼佐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异域之人

异域之人

讲述东汉人班超将自己的大半生涯都奉献给平定西域的壮举,在暮年终于回到洛阳的故事的《异域之人》。讲述日本留学僧行贺在唐三十一年的生活与抉择,最后回到日本,却因母语已然生疏,无法将自己所学传授于人的《僧行贺之泪》。包括以上两篇小说在内的共八篇短篇历史小说集,井上靖以内敛而深沉的笔触,描绘出在激荡的时代漩涡中生存的人们的千姿百态。

平面国

平面国

《平面国》是一部创作于19世纪的经典科幻小说,它借由小说形式阐释了维度概念,想象出一个二维空间的故事,同时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讽刺,是文学与科学、古典与科幻的绝妙结合。另外,书中提到的维度、几何等突破性视角,对后世科学、科幻、设计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是 [英] 埃德温·A. 艾勃特。有一个国家,名叫平面国,在这个国家里,一切都是平面的,国土是平面的,山川河流是平面的,连人也是平面的:最贫穷卑微的是等腰三角形,最高贵的是圆形,最让人害怕的是直线……平面国里的房屋建造、行走规则、辨认方式以及阶级斗争也都自成一体、妙趣横生。 当平面国的人遭遇零维国、一维国、二维国和三维国的生命后,他们开始了大争论:平面国中的人启发一维国(就是一条直线)的人左右移动被斥为一派胡言;三维世界中的人启发平面国的人上下移动也从未成功;而零维国(就是一个点)的人干脆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

潜斋文集

潜斋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11卷。何梦桂著。卷末附《铁牛翁遗稿》1卷,是作者族孙何景福的诗赋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颇学白居易体,殊不擅长;文则颇援引证佐,有博辨自喜之意”。其诗词创作多抒发闲情逸致,其中隐含遗民的故国之思,情绪低沉。如〔喜迁莺〕一词,仿辛弃疾〔摸鱼儿〕的章法和语言,表达岁月如流,心灰意冷的悲哀。《夜坐有感》以夜深不寐,触景伤情的笔法写眷恋故国之情:“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铁牛翁遗稿》中颇有关心现实的作品,如《伤田家》:“缫车未歇取丝分,私债官逋夜打门。里正不慈胥吏酷,穷民空感半租恩。”就精神气质而言,却在何梦桂之上。本书曾收入《四库全书》,并有明刻本,明刻、清顺治十六年(1659)何令范重修本。此外,尚有4卷本的《潜斋文集》,未见刊本,仅有数种清抄善本行世。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原题「蔡氏注」。《宋史•艺文志》有蔡望《阴符经注》一卷,当即是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据三百字本,分上中下三篇,不题篇名。注文简明平实,盖为儒者所撰。

叶嘉传

叶嘉传

传北宋苏轼作。南宋陈善《扪虱新话》推测可能为陈之规手笔。全文以拟人手法为建茶立传,形象全面地介绍茶叶的历史与效用。其以“叶嘉”具名,源于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先叙叶嘉生长在“上谷”,举家于“武夷”,繁衍于“郝源”(壑源)。后写叶嘉兴衰际遇:传入宫廷,得到天子赏识,遂命地方进奉。天子见其“容貌如铁,姿质刚劲”,命人烹之,饮之觉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赞其“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敕封为“钜合侯”,用于朝廷宴饮。天子一日三啜,也曾不堪其“苦”,一度想弃而不用,但在“思困”之时,又再思之如渴。后因国家战事频繁,财政见绌,遂行榷茶之法,一年即国库“半赡”。从此榷茶之法,遂为历代袭用。结尾的“赞语”与开头相呼应:“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全文言辞委婉,情节曲折,风趣幽默,起伏跌宕。对叶嘉的身世和品格的评判:“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实际上蕴涵着作者自身遭遇的体验和慨叹。

月令明义

月令明义

四卷。明黄道周撰。南明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唐王立,任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率师至婺源抗击清军,兵败被执至江宁(今江苏南京),不屈而死。道周学识渊博,贯通古今,通晓天文历数,工书善画,文章风节高天下。着有《易象正文》、《三易洞玑》、《洪范明义》、《孝经集传》、《石斋集》、《骈枝别集》等。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取《礼记》中《月令》、《儒行》、《缁良》、《坊记》、《表记》等五篇为之作注,进呈于上,此书为其中之一。其说以二至、二分、四立皆归于中央之土,为取则于《洛书》之中五,而五气于以分布。此为岁功所由成,政事所从出,故作《月令气候生合总图》。又以《月令》载昏旦中星,故又作《十二月中星图》,每图又详载中星距极远近度数,及寅泰、卯大壮等十二卦彖、象,以此为圣人敷治之原。每一月分为一章,其日星度则名列原本于前,而别列授时历新测于后。先儒论说,大抵只推求差分,而不追改经文,至唐玄宗时始黜《月令》旧文,甚而附益时事,名为《御删定月令》,改置于《礼记》第一篇,故《开成石经》于昏旦中星皆改从唐历,至宋景祐二年(1035),仍复旧本《月令》,而新本唐《月令》别行。黄道周仿唐制《月令》之例别立经文,附以己说,并杂采《易》象、《夏小正》、《逸周书》、《管子》、《国语》等书,测验天文,推以数学,参稽考证,于经文颇有阐发。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