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

- 姓名:圆瑛
- 俗姓:吴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古田平湖
- 出生日期:1878
- 逝世日期:1953
- 民族族群:
圆瑛(1878-1953),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吴,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平湖端上村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幼时习儒,熟读四书五经,16岁乡试,中秀才。17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取字圆瑛。20岁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学律义,勤苦修行,后从冶开、敬安法师习禅学。此后遍访名山,参通大德佛界宿尊,深得禅髓,造诣佛法。29岁时,在宁波七塔寺承慈远法师法印,为临济宗第四十世传人,191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越3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1929年与太虚法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并连七届。抗战期间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并赴南洋募捐。回国后被捕入狱,受到日寇严刑拷打,英勇不屈,被尊为爱国老人。出狱后,专事注经讲学,创办圆瑛楞严宗学院。1952年代表中国佛教徒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年9月在宁波天童寺圆寂。圆瑛一生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奔波于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传教,弟子无数。著述有《首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觉经讲义》、《一吼堂文集》等20余部,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
他是一位台、贤并弘,禅、净双修,入世救世,儒释兼通的人物,对《首楞严经》研习至精,认为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中,止是基础,观是正得,用智去观得,止观并重而得定慧; 强调以临济禅的如来藏佛性说来作禅法的原理,主张自然任运,不废日用的传统禅法; 倡导以佛教为本,反对把佛教称为“消极”、“迷信”的看法,力主佛教是积极的,入世救世的学说; 同时又主张儒佛教理同归一辙,并力促儒释相融合。
猜你喜欢的书
死亡草
《死亡草》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死亡草The Thirteen Problems本书是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另一大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华丽探案集。
华阳陶隐居集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箓记
茅山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撰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记同年章献明肃皇后刘氏于茅山崇禧观受上清毕法箓之事。
义丰集
宋诗别集。1卷。王阮撰。《四库全书总目》说“今其文集未见,所存仅诗一卷”。刘克庄曾序其诗,《后村集》卷23载《王南卿文集序》,谓其诗“高处逼陵阳(韩驹)、茶山(曾幾)”,岳柯《桯史》卷1所载《王义丰集》称“阮所作诗号《义丰集》,刻于江泮,其出于蓝者,盖校官冯椅为之序。”据此可知其诗本有单行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淳祐三年(1243)刊《义丰文集》1卷,《四库全书》亦著录此书1卷,收诗190首。卷首载吴愈序,称“其文无一字无来处”,可知其序本为文集序,诗集所载冯序久佚,盖系后人移吴序于卷首代之。岳柯以为其诗学于张紫微(张孝祥)。《四库全书总目》说“阮少谒朱子于考亭,朱子知南康时,阮又从游,故集中有唱酬之作”,又说“阮之归也,朱子惜之,谓其才气术略过人,而流落不偶”。
词律
词论。清人万树撰。二十卷。树字花农,一字红友,别号山翁,江苏宜兴人。国子监生。康熙间在广东作两广总督幕友。多才多艺,怀才不遇,死于归途。著有杂剧、传奇二十余种。此编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内容为取宋元名作排比求倚声度曲之律。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久已失传,此书据名作一字一句求之,得其八九。自《草堂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分别列目,旧谱因之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然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及六十字两体,分别列入小令与中调,显然不宜。收唐、宋、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纠正《啸余谱》及《填词图谱》之误,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作于宫谱失传之后,振兴词学,独辟康庄,嘉惠后者甚厚。”(杜文澜《词律续说》)唯编者疏于考证,书中脱漏错误诚所不免。自序及《发凡》中言之甚详,后人亦有所校订。此编在清代词坛影响甚大,词家多奉为圭臬。研究与校勘、补续者亦大有人在。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四库全书》本 光绪二年(1876)刻本,中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本影印。
分别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