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

- 姓名:圆瑛
- 俗姓:吴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古田平湖
- 出生日期:1878
- 逝世日期:1953
- 民族族群:
圆瑛(1878-1953),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吴,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平湖端上村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幼时习儒,熟读四书五经,16岁乡试,中秀才。17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取字圆瑛。20岁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学律义,勤苦修行,后从冶开、敬安法师习禅学。此后遍访名山,参通大德佛界宿尊,深得禅髓,造诣佛法。29岁时,在宁波七塔寺承慈远法师法印,为临济宗第四十世传人,191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越3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1929年与太虚法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并连七届。抗战期间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并赴南洋募捐。回国后被捕入狱,受到日寇严刑拷打,英勇不屈,被尊为爱国老人。出狱后,专事注经讲学,创办圆瑛楞严宗学院。1952年代表中国佛教徒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年9月在宁波天童寺圆寂。圆瑛一生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奔波于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传教,弟子无数。著述有《首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觉经讲义》、《一吼堂文集》等20余部,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
他是一位台、贤并弘,禅、净双修,入世救世,儒释兼通的人物,对《首楞严经》研习至精,认为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中,止是基础,观是正得,用智去观得,止观并重而得定慧; 强调以临济禅的如来藏佛性说来作禅法的原理,主张自然任运,不废日用的传统禅法; 倡导以佛教为本,反对把佛教称为“消极”、“迷信”的看法,力主佛教是积极的,入世救世的学说; 同时又主张儒佛教理同归一辙,并力促儒释相融合。
猜你喜欢的书
尼古拉·果戈理
本书是纳博科夫较少为世人所知的传记作品。作者将读者带入果戈理的青年时代,浏览了他的早期作品,并提供了他收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第一卷的详细评论。他还简短地评论了果戈理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外套》。在书中,纳博科夫探讨了果戈理独具魅力的写作手法,用他自己翻译的多个片段来证明果戈理无可挑剔的行文。他强调的并不是果戈理作品的情节,而是它们的风格,并且成功地展现了以讽刺著称的果戈理的另一面。
不中用的狗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战争结束已经多年。那遥远年代的烟雾,伴随着这些短篇小说,再一次冒出地面。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战前一个年轻人崇高的期望和理想,他满怀希望,却在徒劳地反抗着当时的世界;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回忆和解释,恐惧与幻想,这一切恰好构成这些作品仍在蔓延着的活力。从文学方面看,一切都没有完结。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又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唐代论述治国治兵之道的著作。王真撰。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刀兵不息,作者忧患于国家安危,惮思竭虑撰成此书,于元和四年(809)七月呈献朝廷。今有明正统《道藏》本、《宛委别藏》本多种存世。81章。该书从军事角度注释《老子》,强调治国治军要道、德、仁、义、礼兼用,统治者要戢兵去战,就要无为,不争。但要为止战而备兵,反对麻痹轻敌。在战略上,提倡以不欲求欲,以不为求为,应敌后起,常为客兵。该书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但其企图以文治而非武力消除战乱的迂腐思想,不仅无济于当时,对后世也有不良影响。
悬解录
《道藏》中有一本三千余字的小书《悬解录》,为道教外丹著作,作者不详。记载有张果(即后世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在公元733 年献给唐玄宗的五子守仙丸,其组成余甘子、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枸杞嫩叶汁、莲子草汁、杏仁、生地黄汁、鹿角胶等补肾填精之品,形成五子衍宗丸的雏形。又有阿胶黄精丸,又称西施丸,主要组方阿胶、黄精、白芷、百合、木瓜、荷叶、枸杞、茯苓、益智仁等,后见于明代《食疗本草集经注》,是中国中医药学史上较早的女性美容保养良方。
三洞枢机杂说
三洞枢机杂说,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唐代道士撰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乃杂抄六朝隋唐道教三洞经书仙传而成,全书分编为九节。其内容颇杂,大抵以养生治病、降种驱邪法术为主。其中有导引治病法、叩齿咽液法、 *** 通血气法、守庚申制三尸法、北帝曲折咒(召神驱邪术)、仙真圣二十七品说、服符念咒以除殃长寿之法、通灵真香法、降真香珠法,以及制作香油神烛之法等等。书中又杂入刘京、唐览、惠施、麻姑,王方平等仙真术士故事,颇为杂乱。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又作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地狱报应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应信相菩萨之请,宣说地狱、饿鬼、畜生、奴婢等受罪众生之前因,并阐说离苦之世善、归依三宝、六度行、四无量等,若众生依之修行,即能永远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