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克森

布里克森
  • 姓名:布里克森
  • 全名:凯伦·布里克森
  • 性别:
  • 国籍:丹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5年4月17日
  • 逝世日期:1962年9月7日
  • 民族族群:

凯伦·布里克森(Karen von Blixen Finecke  1885年4月17日-1962年9月7日)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丹麦作家,他用几个笔名写作,包括Isak Dinesen、Pierre Andrézel和Osceola。她最著名的作品包括《 Out of Africa》和《Babette’s Feast》。


1885年4月17日出生于丹麦朗格斯特德,在一个贵族家庭长大。她是一名军官、作家威廉·迪内森(Wilhelm Dinesen)和妻子英格伯格( Ingeborg)的女儿。她是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托马斯·迪内森(Thomas Dinesen)的姐姐。她父亲对讲故事的热情和他冒险的天性极大地影响了布利克森。布利森从小就表现出敏锐的艺术敏感性。在哥本哈根,她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在欧洲其他几所艺术学校就读。


布里克森于1900年初开始写作,并于1907年出版了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她嫁给了她的瑞典表弟布罗·冯·布利克森·费内克男爵。这对夫妇搬到了肯尼亚,那里仍然是英国东非的一部分,他们在那里开始了咖啡种植业。他们于1921年离婚,几年前,布里克森从丈夫那里感染梅毒,发现丈夫不忠。后来,她与英国猎人丹尼斯·芬奇·哈顿(Denys Finch Hatton)关系密切,后者死于一场飞机相撞事故。在他去世后,因为全球经济萧条,她的咖啡种植业倒闭,她于1931年返回丹麦。


布里克森回来后,布里克森正式地开始了她的作家生涯。她以笔名Isak Dinesen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七个哥特式故事》(1934)是她在咖啡农场时期写的,与书名所暗示的不同,它更像是一本隐喻性的书。这本书在英国和丹麦的书店上架之前就在美国首次出版,受到了好评。在美国和英国,它被认为是一件杰作,但在她的祖国,它的艺术成就却没有得到认可。丹麦的批评家们相当保守,他们批评了精英主义的观点和对欧洲的异国情调的描绘。此外,这本书未能归入任何正在进行的文学运动。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充满幻想、浪漫和贵族气息,讲述了叛逆青年的生活。


布里克森的第二本书非常成功,确立了她作为同时代受人尊敬的作家的声誉。《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1937)是一本半自传体的书,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肯尼亚的岁月。然而,她没有透露自己与这位英国猎手的婚姻和婚外情的细节。几年后,这本书被改编成大银幕,并获得奥斯卡奖。她在另一本自传体书《草地上的影子》(Skygger påGræsset)中重温了对肯尼亚的记忆。在政治上,她对当地人和非洲仆人的看法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她死后出版的书《来自非洲的信件》揭示了她对另一个种族的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布里克森,她写了一部寓言小说《天使复仇者》。布利森的一些主要作品包括《Babette"s Feast》、《Winter"s Tales》、《Last Tales》和《Anecdotes of Destiny》。她深受同时代作家的推崇,如阿瑟·米勒、杜鲁门·卡波特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凯伦·布里克森获得了1950年的丹麦Ingenio et Arti奖章,并入围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突然逝世,她被宣布失去资格。1962年,77岁的她死于营养不良。


布里克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博尔赫斯文集

博尔赫斯文集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国朝汉学师承记 [标点本]

国朝汉学师承记 [标点本]

清江藩著。八卷。约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阐述清初至嘉庆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学者57人的撰述、学术思想、渊源关系。使清代学术源流,厘然可考,为清代学术史的重要著作。所列人物,基本上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对常州学派的主要人物,如庄存与、刘逢禄等,则未列专传。并将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黄宗羲、顾炎武置放卷后,以为二人近于理学,谓其“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哉?”门户之见极明显。又取诸家撰述,专精汉学者,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传注姓氏》之例,附《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详列清代中前期有关经学的著作,但偏重于训诂考证之作。末附《宋学渊源记》。初刻于嘉庆二十三年,阮元作序。后收入《江氏丛书》《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和《万有文库》中。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

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长飞纲司命大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言飞步南斗六星法术,配以符图。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以符箓飞升之法。绘南斗六真、南斗玉女像及南斗符。

英华之歌

英华之歌

长篇小说。杨沫著。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是作者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青春之歌》的续篇。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为背景,描写主人公林道静的战斗生涯以及她与卢嘉川、江华的爱情纠葛与政治分歧,真实地反映了敌我斗争与党内斗争的交织,特别是党内清查托派中“左”倾路线与反“左”倾路线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小说着力刻画了林道静正直、善良、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历经政治磨难后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在爱情生活中的高尚品格。全书情节曲折生动,文笔细腻,激情洋溢,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比《青春之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晋书

晋书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为唐代房玄龄主编,共有130卷。起自晋泰始元年(262年),讫于晋元熙二年(419年),记载了157年两晋的历史事实。在两晋南北朝,撰编晋书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诸遂良、令孤德芬、李延寿等奉诏重修。以南齐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诸家晋书及晋人文集, 于贞观二十年(648年)修成。计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原称《新晋书》,后臧氏书佚,遂简称《晋书》。因宣武、武帝两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由太宗世民撰“论”,故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是书既成,旧本皆弃,一代史料由是书而存。其中,《束晰传》所载《汲冢书》发现经过,《裴秀传》所载《禹贡地域图》之制图六法,均为珍贵资料。注释者,有唐代何超的《晋书音义》3卷。清朝乾隆殿本及同治金陵书局本,均将何超的书刊于全书之后。清朝吴士鉴集各家之说,并广为补证,撰成《晋书校注》,附注文于正文之下,以方便后人。中华书局校点本以金陵书局本为本,并参照百衲本之影印宋本及武英殿本,为今通行最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