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 姓名:叔本华
- 全名:亚瑟·叔本华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波兰的但泽
- 出生日期:1788年2月22日
- 逝世日期:1860年9月21日
- 民族族群: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思想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波兰的但泽。早年曾随同父母游历法、荷、意、瑞士等国。1809年入哥根廷大学学医,后来学习哲学。1811年转到柏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沃尔夫、弗希特和施赖伊马赫是他早期的导师。1820年在柏林大学讲授他的形而上学,因与黑格尔的讲演对立而失败。1832年以后定居于法兰克福,过隐居生活直至逝世。主要著作有《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1813)、《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论文集》(1851)、《附录和补遗》(1851)。叔本华广泛吸取柏拉图、巴克莱、康德和佛学的一些思想,建立了一个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在内的理论体系。叔本华形而上学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主体的表象,即主体的感觉、经验。它们是主体意识的产物,主体是它们存在的条件,离开了主体它们就不能存在。主体和客体是表象世界不可分割的两个半面,二者密切联系。主体意识中先天具有的根据律为二者共同具有,是二者的分界限。在客体中根据律是永恒的形式或本质。世界的另一面是世界的本质,自在之物,这就是生存意志。它是无目的、无止境的追求,他强调意志的同一性、不可分割性。这个意志是世界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根源、内在本质。叔本华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体的传统观点,它们错误的片面强调客体或主体单方面的决定性。表象只不过是转瞬即逝,变化不定的现象,其本质或根据是表象之后的意志作用。对表象世界可以采取理性抽象的方法,用根据律来研究自然现象的原因;反之意志本身是无根据的,它超越于时空之外,不适用于根据律,科学的理性思维在此失败。把握意志的惟一手段是直观。当认识的主体忘却一切个性的欲求而上升到“纯粹的认识主体”时,他就在直观中达到自我,直接把握意志的本性。叔本华在认识论领域中得出直观高于理性的结论。艺术欣赏就是实现这种认识的一条途径。它只是少数天才在个别场合下才能实现。在伦理学中叔本华阐述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是意志的显现,人的个体受时空形式的支配。个体的人的生存时间与空间和地限的时空相比,几乎等于零。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短梦。意志的无止境欲望和满足推动着宇宙的生成变化,欲求和挣扎是人的本质,所以人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人在进行哲学研究和艺术欣赏时进入忘我境界,能暂时地摆脱痛苦;永久地摆脱痛苦的惟一途径是像基督教徒和佛教徒所作的那样,实行禁欲,弃绝意志的一切欲望达到忘我,最后在无欲宁静的理想世界中实现超脱,他把这叫做“生存意志的否定”。否定生存意志的方法,是甘愿受苦、去掉性欲和绝食而死等。彻底否定了生存意志、世界所剩是无。在哲学史上,叔本华强调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因素。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相对立,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另一侧面。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人研究非理性的东西提供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的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是一部毛姆读书笔记,内容涵盖毛姆有关读书的所有文字和文章。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如何通过读书获得乐趣?这些名作家是如何写出这些名作……毛姆都在书中一一娓娓道来。 这也是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集结了毛姆的全部读书随笔,包括书与你、书与作家、书与世界、书与我四个部分。不仅有毛姆对诸多名作家与著作的点评、对阅读提出的方法和建议,还有他的自我剖析、生活回忆和文学思考,此外,他列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名录,并分别佐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构成了一部分风格简约、让广大读者受益匪浅的文学回忆录。
沉船
《沉船》是印度近代著名作家泰戈尔的长篇小说,1903年在报上连载,1906年成书出版。此书为作者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描写了青年大学生罗梅西和汉娜丽尼的爱情故事。两人热恋已久,互以身相许,但罗梅西之父命他回乡成婚。在罗梅西去迎娶新娘途中,与另一家迎亲船队同在狂风中沉船遇难,幸存的罗梅西漂到荒岛,巧遇另一船同时遇难的卡玛娜,二人误认为夫妻。后来,罗梅西知道卡玛娜并非自己迎娶的妻子,但他既不忍心抛弃孤苦伶仃的卡玛娜,又怀念与汉娜丽尼的旧情,在道德、人格和爱情、信誉之间,罗梅西进退两难。他决定为挽救卡玛娜而牺牡自己的爱情。卡玛娜了解事实真相后,痛苦出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丈夫。罗梅西又想与汉娜丽尼重归旧好,但饱受感情折磨的汉娜丽尼,“仿佛忽然遇见了一个可怕的鬼怪急于逃命似地跑开了。”罗梅西哀叹:“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需要我,让我到茫茫世界中去过我自己的生活吧。”作品用罗梅西这个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具有民主思想、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但思想不能付诸行动,在传统观念前,是不会战斗的弱者。卡玛娜是泰戈尔塑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形象。她聪明善良,但宗教观念使她甘愿做陌生人的妻子,套着封建的精神枷锁,在社会最底层做逆来顺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奴隶。她的命运反映了众多印度妇女的命运。此书情节曲折、离奇,心理描写细腻,写景状物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是泰戈尔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此书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黄雨石的中译本。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坚瓠集
笔记小说集。作者褚人获,参见附录小传。本书除正集十集外,另有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余集,全书共十五集,六十六卷。其中二集彭榕序作于康熙辛未(1691),余集张潮序作于康熙癸未(1703),可见成书时间大约从康熙三十年以前开始,至康熙四十二年止,共十多年时间。本书有道光十二年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二六年柏香书屋铅印本等。是书卷帙浩繁,凡十五集,内容极其丰富,于古今典制、人物事迹、诗词艺术以及社会琐闻、诙谐戏谑无不俱载。尤以明清轶事为多。如四集四卷《唐元如》条记载唐伯虎获秋香事,为清初流传与“三笑”故事有关之一说。后集卷一《吴门风俗》条记吴门冬至节风俗,四集卷三《市名》、《石敢当》条记载市井交易地区异名、“石敢当”的由来等等,是研究明清商业风俗的重要资料。三集卷一《土产》条,记载各地土特产及官家逼贡,百姓遭殃事,鲜明具体。书中论诗词文艺部分虽很丰富,但往往缺乏精到见解。掌故考证多有因袭前人笔记。故采辑虽广,但博而不精。有道光十二年(1832)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可传集
一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聪颖非凡,读书记诵不忘,工诗,尤长于乐府。洪武初,授苏州训导。后因其子获罪,因累逮系死于南京。著有《耕学斋诗集》十二卷,《可传集》一卷。《可传集》为至正十一年(1351)杨维桢所删定。袁华为杨维桢弟子。前有杨维桢《序》称“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张宪、袁华者不能十人”。其集名亦维桢所题,盖推奖之甚至。而维桢与李五峰论诗,又称梅一于酸,盐一于咸,食盐梅而味常得咸酸之外,若袁华之作,仅一于咸酸而已。其说自相咸谬。四库全书总目称“今观其诗,大都典雅有法,一扫元季纤秾之习,而开明初春容之派。维桢所论,盖标举司空图说以味外之味务为高论。其实一于咸酸,不犹愈于洪熙、宣德以后所谓台阁体者,并无咸酸之可味。未可遽以是薄华。”此集《明史艺文志》亦不著录。《千顷堂书目》虽著录布不载卷数,盖黄虞稷亦未见。因此集为杨维桢所手定,故去取颇严。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
一卷,圆瑛法师叙,今讲此经,略开七门:一总释经题,二启教因缘,三藏乘所摄,四辨定宗旨,五显明力用,六前后三译,七讲解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