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叔本华
  • 姓名:叔本华
  • 全名:亚瑟·叔本华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波兰的但泽
  • 出生日期:1788年2月22日
  • 逝世日期:1860年9月21日
  • 民族族群: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思想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波兰的但泽。早年曾随同父母游历法、荷、意、瑞士等国。1809年入哥根廷大学学医,后来学习哲学。1811年转到柏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沃尔夫、弗希特和施赖伊马赫是他早期的导师。1820年在柏林大学讲授他的形而上学,因与黑格尔的讲演对立而失败。1832年以后定居于法兰克福,过隐居生活直至逝世。主要著作有《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1813)、《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论文集》(1851)、《附录和补遗》(1851)。叔本华广泛吸取柏拉图、巴克莱、康德和佛学的一些思想,建立了一个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在内的理论体系。叔本华形而上学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主体的表象,即主体的感觉、经验。它们是主体意识的产物,主体是它们存在的条件,离开了主体它们就不能存在。主体和客体是表象世界不可分割的两个半面,二者密切联系。主体意识中先天具有的根据律为二者共同具有,是二者的分界限。在客体中根据律是永恒的形式或本质。世界的另一面是世界的本质,自在之物,这就是生存意志。它是无目的、无止境的追求,他强调意志的同一性、不可分割性。这个意志是世界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根源、内在本质。叔本华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体的传统观点,它们错误的片面强调客体或主体单方面的决定性。表象只不过是转瞬即逝,变化不定的现象,其本质或根据是表象之后的意志作用。对表象世界可以采取理性抽象的方法,用根据律来研究自然现象的原因;反之意志本身是无根据的,它超越于时空之外,不适用于根据律,科学的理性思维在此失败。把握意志的惟一手段是直观。当认识的主体忘却一切个性的欲求而上升到“纯粹的认识主体”时,他就在直观中达到自我,直接把握意志的本性。叔本华在认识论领域中得出直观高于理性的结论。艺术欣赏就是实现这种认识的一条途径。它只是少数天才在个别场合下才能实现。在伦理学中叔本华阐述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是意志的显现,人的个体受时空形式的支配。个体的人的生存时间与空间和地限的时空相比,几乎等于零。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短梦。意志的无止境欲望和满足推动着宇宙的生成变化,欲求和挣扎是人的本质,所以人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人在进行哲学研究和艺术欣赏时进入忘我境界,能暂时地摆脱痛苦;永久地摆脱痛苦的惟一途径是像基督教徒和佛教徒所作的那样,实行禁欲,弃绝意志的一切欲望达到忘我,最后在无欲宁静的理想世界中实现超脱,他把这叫做“生存意志的否定”。否定生存意志的方法,是甘愿受苦、去掉性欲和绝食而死等。彻底否定了生存意志、世界所剩是无。在哲学史上,叔本华强调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因素。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相对立,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另一侧面。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人研究非理性的东西提供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的书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当豪华的“蓝色列车”到达尼斯的时候,卧车管理员试图叫醒熟睡的鲁丝·凯特林。但她再也无法醒来了——因为她已经被谋杀,并且遭到了毁容,几乎难以辨认。更有甚者,她珍贵的火心宝石不见了。主要的嫌疑对象是鲁丝的丈夫德里克。他与鲁丝已经分居多时,行同陌路。然而波洛却不相信,于是他上演了一场奇怪的再乘蓝色列车之旅,并且还有凶手同行……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无上秘要》已引此书。原为《太上玉佩金铛太极金书上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为一篇。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叙述五离解过移死度生之法。内称壬申、丙申、戊申、甲申、庚申之日为「五离之日」,上天诸神于此五日检校世人功过,「离别善恶生死之人」。修道者当于此五日「首罪于太阴,修生于太阳,落死籍于北帝,求仙于五星」。其修持方法,于此五日平旦、日中、夜半三时入室烧香,向高上玉皇君、玉晨太上君、太素三元君等神首过谢罪,存思五方五星君。据称行此道七年,即可移死度生。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医学方书。又名 《外台秘要方》40卷。唐·王焘辑成于752年。王焘历经十个寒暑,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取《魏志》“兰台”(即宫内藏书处)为“外台”之谓(一说因出守于外),命名为《外台秘要》,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剂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病;卷33~34为妇人病;卷35~36为小儿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医方六千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为我国详注引文出处、卷第最早之文献。全书分一千一百零四门,包括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伤寒、天行、温病、灸法等方面的内容。治疗方法涉及到药物的内治、外治、人工急救以及对疾患的护理等。每门先论病因病机,后列方药。其论述多取自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并详细注明所出卷数。对传染性疾病如伤寒、疟疾等论述尤为精当。本书引用大量唐代前及唐代的医学文献资料,并一一注明出处。某些后世已佚的方书如《小品方》等内容,在该书中均有记载。在整理保存古医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黄山谷诗话

黄山谷诗话

诗话辑集。宋黄庭坚撰,佚名辑。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卷数不详。惟蔡梦弼《草堂诗话》称引有“山谷黄鲁直《诗话》”之说。郭绍虞“疑时人纂辑为之,非出山谷自著,今其书亦无传本”(《宋诗话考》)。黄庭坚论诗之语甚多,《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竹庄诗话》、《诗人玉屑》均多所称引,然皆无《黄山谷诗话》之目。《中国历代诗话选》(王大鹏等编选)乃据上述各书辑选二十七条,题作《黄山谷诗话》,实已非原书。

南亭词话

南亭词话

清李宝嘉撰。一卷。宝嘉有《官场现形记》已著录。此编收词话四十七则,约一万五千字。大多为清末词坛趣闻逸事: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崇洋习气,如泛填日本名词等;有的讥讽奸商贩米出洋;有的嘲弄校长渔色。所记皆一时谈资,词坛花絮。其间也偶记清初词人,如云朱竹垞咏美人词、吴梅村所填《金缕曲》(万事催华发)为绝命词。而所载“甲午中东之役,朝鲜武臣某,兵败自刎,从容赋绝命词”云云,对研究域外词颇有助益。是书《词话丛编》新版据《南亭四话》本收录。

十号经

十号经

一卷,赵宋天息灾译。阿难一一问致,佛一一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