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琛的阿尔伯特

亚琛的阿尔伯特
  • 姓名:亚琛的阿尔伯特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亚琛的阿尔伯特(Albert of Aachen),亚琛大教堂教士。拉丁文名为阿尔贝里库斯·阿奎恩西斯(Albericus Aquensis),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和早期耶路撒冷王国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11世纪后期,除了是《耶路撒冷史》的作者之外,我们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作者本人未到过圣地耶路撒冷,而是从第一次十字军东侵的参加者那里搜集口头和文字资料,写成一部编年史,名为《基督教徒夺取和恢复耶路撒冷教会远征记》。约1130年完成。共十二卷,前六卷写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后六卷写耶路撒冷王国(1100—1121)。是研究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和1120年以前耶路撒冷王国的权威著作,为提尔大主教威廉(提尔的)(William of Tyre,约1130—1185年)所引用。

亚琛的阿尔伯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铃木大拙说禅

铃木大拙说禅

本书可以了解铃木大拙研究禅学的基本观点与大体面貌,内容集中在禅宗思想意义的阐发,少了一般宗教思想书籍冗长的历史资料与学术性的考验,本书也是铃木大拙研究最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深入浅出的笔触下,让本书成为禅学入门最普及的指引方针。

伤寒钤法

伤寒钤法

伤寒类著作。金马宗素、元程德斋撰。不分卷。宗素有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 已著录。德斋,医家。书约撰成于元泰定间(1324—1327)年。先列伤寒运气歌括、图说如五运歌、六气歌、图见精华指要等,为伤寒运气总括。次列六经证歌、霍乱劳复证歌、痉湿暍证歌、两感证歌、传经诀歌等,为伤寒病证歌括。每证先以歌诀言其大要,另有注释,简要说明。多以阴阳运气之说推演伤寒,牵强附会和主观臆造之处颇多。主张按日时受病为治法,有悖仲景旨意,深受后世医家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抨击。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刻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

十五卷。清黄元御撰。黄氏在学术上推崇岐伯、黄帝、秦越人和张仲景,称他们为 “四圣”,主张 “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受方有执、喻昌影响,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已失仲景所著原貌,希望 “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之旧”,故对《伤寒论》重新加以校订。卷首为仲景微旨;卷一、卷二为脉法;卷三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卷七为阳明篇;卷八、卷九为少阳篇;卷十为太阳篇;卷十一为少阴篇;卷十二为厥阴篇;卷十三为伤寒类证;卷十四为汗下宜忌。卷末附驳正王叔和序例一卷。黄氏认为张机因针灸刺法已佚,于是著《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疾。依岐伯、秦越人之理,其法则由岐伯、秦越人针刺之法变通而来。黄氏论述伤寒运用运气原理,立六经以治伤寒,以六经为纲,从六气首列各经病提纲,然后于各经之中论本病、经病、脏病、腑病、坏病等,并指明传脏、传腑、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制汤丸以疗感伤,以守五味。书中脉法共有八十三章,六经经证以及入腑传脏之里证误行、汗吐下之坏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类证、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一百一十三方。黄氏对《伤寒论》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宜忌,更定旧书伪乱。使此书纲目清晰,便于阅览。有道光十二年 (1832)燮和精舍刊本,咸丰九年 (1859) 顺德黄氏刻本。

桐阴旧话

桐阴旧话

一卷。宋韩元吉撰。韩元吉字无咎。宰相韩维玄孙,官至吏部尚书。自号南溪居士,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南涧甲乙稿》、《南涧小集》等。《桐阴旧话》所载为韩氏家事世旧闻,从韩亿到韩综、韩绛、韩绎、韩维、韩缜。共十三条。因韩家京师府第门前有桐木,故名。《宋史·艺文志》记载本书为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云十卷,而后世散佚,故仅剩一卷。有《续百川学海》 (戊集) 本、《古今说海》(说略部杂记家) 本、《学海类编》 (集余一) 本、《丛书集成初编》 (文学类) 本等。

四书近指

四书近指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圆觉经略疏钞

圆觉经略疏钞

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疏略出,宋思齐序,明范必用刊行跋,首卷内题大方广圆觉经略钞。圆觉经略疏,二卷。唐代宗密撰。又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圆觉经略疏注、圆觉略疏、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宗密曾作圆觉经大疏及圆觉经大疏钞,然因二书博引旁证,过于广泛,令人不易受持,乃节略其精要而作‘略疏’。又宗密另著有圆觉经略疏科,以科判本书;并作圆觉经略疏钞,以注释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