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

- 姓名:文祥
- 全名:瓜尔佳·文祥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8年
- 逝世日期:1876年
- 民族族群:
瓜尔佳·文祥(1818年-1876年),清朝中央洋务派首领之一。满洲正红旗人。
在清末重臣中,文祥可谓宦途风顺之人,也是清末较有作为的满族大臣。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文祥出生于一个满洲正红旗瓜尔佳氏家庭,取字博川,号文山。经多年刻苦努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时年27岁。
文祥初授工部主事。咸丰四年(1854)升员外郎。次年五月以巡防出力加知府衔,赏戴花翎;六月因验收海运漕粮,叙功加道衔;十月继迁郎中;十一月以襄办孝静康慈皇后丧仪赏三品顶戴。咸丰六年(1856)分为记名道府,他以双亲年老,乞留京职,咸丰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久任为太仆寺少卿,擢升詹事。咸丰八年(1858)正月,充日讲起居官,署刑部左侍郎,寻迁兼礼部侍郎衔。四月署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十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进入清廷的中枢机构,同时授礼部侍郎。又任过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寻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充对引大臣。
当文祥进入军机处时,正值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咸丰六年(1856)在《天津条约》中所获取的权益,重新挑起战争,要用武力来实现和勒索更多的侵略特权。咸丰十年(1860),英、法再次组成联军扑向中国,四月占领舟山后北上,七月底再次集结于天津大沽口外,八月驻守炮台的清军前敌统帅、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所部接连兵败,大沽再次失守。僧格林沁军队又弃天津,一直退到通州一带,侵略军得以长驱直入,于八月二十四日占领天津。
北京岌岌可危。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谈判求和。侵略军并无认真谈判之意,其目的是进占北京,完全压服清政府。在与英法联军多次交战中,僧格林沁已没有胜利的信心,遂密疏咸丰帝,请皇帝驾幸热河(今河北承德),称“木兰秋狩”,以避敌寇。文祥却挺身而出,称僧格林沁动摇人心,御驾离京,事关大局,且承德地处塞外,无险可守,“我能至,彼亦能至”,坚决主张皇帝坐守京师,以定民心,以鼓士气。退朝之后,又单独请见,再三陈述坚守京师的理由。接着,他又与军机大臣左侍郎匡源、吏部右侍郎杜翰具疏极言利害,请罢“木兰之议”,并奏请撤除出走所需车马,明诏宣示中外,表明皇帝坚守京师的决心。
咸丰帝在战和问题上举棋不定,英法联军则决意攻下北京。九月五日,英、法单方面中断谈判,开始进犯北京。咸丰帝慌忙改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急赴通州继续乞降。又令僧格林沁在河西务一带堵守英法联军的进攻。但英法联军在提出苛刻条件后,再次中止谈判,九月二十一日,进攻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通州城西的八里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仗,清军溃不成军。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仓惶从北京逃往热河,命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任文祥为步军统领,从奕参加议和谈判,他以谈判与领军难以同任请辞统领,咸丰帝诏改为正蓝旗护军统领。
十月十三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十八日,火烧圆明园以掩盖劫掠罪行。临危受命“办抚局”的奕率文祥等人,在侵略者大军压境的局势下与之谈判。文祥是清方代表中的主要人物,他出入敌营,对英法侵略者的非分要求,侃侃直言,道之以理,使他们心服口服。清廷为了达到侵略军退兵目的,委屈求全。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这是两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英、法又扩大了侵华权益。而咸丰帝却认为达到了使英法联军撤兵的目的,对文祥更加信任,令他随奕一起处理善后事宜,收拾残局。文祥在和议后疏请皇上定期回銮,以安人心。咸丰帝未敢遽回,不过认为文祥是一片忠心。
通过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多次侵略,文祥与奕、桂良等朝中重臣逐渐认识到要稍改清廷外交。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日),他们奏准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作为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诏命奕、桂良、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统筹洋务全局。其中以“文祥任事最专”,在任职期间,从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出发,积极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洋务运动时期清朝中央的主要洋务首领之一。他同奕、桂良等上疏,认为外国侵略者不过是“肢体之患”,“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而国内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则是“心腹之害”,因而主张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外事暂定,内事又起。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仍在发展,而清廷兵疲饷竭,国库空虚。文祥一方面坚持镇压农民起义,一方面上疏主张“借师助剿”,引进西方枪炮,认为“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文祥建议从八旗子弟中精选人员组织一支新的军队。咸丰十一年(1861)奏准设立“神机营”,负责守卫紫禁城及三海、扈从皇帝巡行、赴外省征剿等。以恭亲王奕为掌印管理大臣,文祥具体管理事务。在奕、文祥等组织下,神机营成为清末军队中素质最强的一支。管理机构设文案、营务、印务、粮饷等处及军火局、枪炮厂、机器局;下辖马步队等营,分为左翼、右翼及中营,共有官兵1万4千多人。
文祥又进一步上疏,认为僧格林沁、胜保担负保卫京畿大任而缺良将,力荐前任副都统富明阿、西宁镇总兵成明为将,均被采纳。文祥又推荐了江西九江道沈葆桢、湖北候补知县刘蓉才堪大用。请命湖北巡抚胡林翼察其才具,破格录用。咸丰帝将这些人分别晋升。文祥成了皇帝的宠臣。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宫,遗诏立他惟一的6岁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和户部尚书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执掌朝政。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不满肃顺等人专制,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是时,朝内众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肃顺等人,一派拥戴两宫太后。文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毅然选择了太后一派,与奕站在一起,随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文祥亲自主持了对肃顺的抄家,并“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议章程礼节。寻充实录馆副总裁,还充经筵讲官。
由于文祥在政变中起了一定作用,得到已掌握清廷实际最高统治权的慈禧太后的赏识。同治元年(1862),接连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内务府大臣兼都统。翌年,掌管理蕃院事务,充朝考阅卷大臣。
在文祥任兵部尚书期间,清军在征伐太平天国军事行动中屡屡获胜。同治三年(1864)夏,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清廷谕枢臣同心辅治,宜于优奖,赏文祥太子太保衔,寻署正黄旗汉军都统。
同治四年(1865)秋,东北王达、马傻子起义,攻陷喜峰口、遵化,势头很猛,被称为“马贼”。两宫太后诏令文祥督师镇压。文祥请求朝廷“除私弊,清盗源”,惩办姑息养奸的地方官吏。不久,率神机营、直隶步队500人、洋枪队1000人出关,先后在锦州、长春厅等地与起义军激战。经过一年多的用兵,镇压了这次起义。第二年春,杀害起义首领马傻子。
恭亲王奕是晚清朝廷中一个重要人物。“辛酉政变”后被封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领班大臣,权倾举朝。但也因奕权力过大,遭慈禧忌恨,曾多次被解职。文祥是奕手下主要的辅佐人物,奕的进退也不能不影响到文祥。同治四年(1865)奕被革职,只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复议政。文祥在殿上涕泣,力谏不可,反引起慈禧不悦,改任他为吏部尚书,不任军职。不久,奕受命复职,文祥又渐受重用。同治六年(1867)八月,署翰林院学士。九月,文祥50寿辰,赐以御书“宣猷笃祜”匾额、“福寿”字及诸珍玩。第二年,充会试副考官。同年七月,因镇压捻军等农民起义加军功二级。此间开始纂修《剿平粤捻方略》一书。
同治八年(1869)文祥母亲去世,按制回旗穿孝。同治帝嘉奖其母“教子有方”,赐祭一坛。第二年,发生“天津教案”,天津居民烧教堂,打死洋教士,英、美、法等7国联合抗议,各国兵舰聚集天津大沽口,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文祥停制还朝,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参与政事。六月授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充武英殿总裁。七月授体仁阁大学士。八月完成《剿平粤捻方略》。赏加二级。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帝大婚,文祥受加恩在紫禁城乘二人肩舆。十二月充文渊阁领阁士。继续追随奕。《清史稿·文祥传》中认为,文祥自同治元年随恭亲王奕诉同心辅政,总理各国事务,虽然因经常与洋人打交道引起朝论纷纭,但他忠于朝廷,从不推诿责任,朝廷在涉外事务中多次依赖于他。文祥力主同西方列强保持“和好”关系,并与奕、桂良等人提出“办理外国之事,不是决裂,就是迁就,势必难以两全”。所以要尽量与洋人“和好”,避免“决裂”。
因朝政繁忙,文祥积劳成疾。同治十三年(1874),文祥因病先后6次请假回家休养。但当日本出兵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文祥中断养病勉强支撑出朝,参与谈判,签订了《台事专约》三款。面对列强的多次武力进犯,他重申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建立新式陆海军以谋“自强”的重要性。他上疏说:
方今时事可虑者甚多,而以图自强御外患为亟。当和议之成无人不为自强之言,十余年来迄无成效。其故由于鄙充洋务者,空言而无实际,狃于和局者,又相安无事,而恐启猜嫌。或悉心讲求防务,复阻于财赋不足而莫可施展。今变端已形,事机益迫,若再不措意,一旦大敌当前,将何所恃?伏愿敕下户部内务府宽筹饷需,裁减浮用,停不急之工作,谋至急之海防。俾部臣疆臣皆得专力图维。至自强之道,首在虚怀纳谏,以求政治之得失,勿以将顺之言为可喜,勿以直遂之言为可憎。皇上忧勤惕励,斯内外臣工振刷精神,不敢蹈玩泄之积习。否则狃以为安,不思变计,恐中外解体,人心动摇,其患者不可胜言矣。
文祥这一席肺腑之言,可以说切中晚清时政要害,对于洋务运动的发展及清廷的内政外交有一定影响。
同治十四年,光绪元年(1875)一月,同治帝载淳病逝,慈禧太后立醇亲王奕之子4岁的载湉即位,慈禧太后再度垂帘听政。文祥晋武英殿大学士。他以久病未愈请辞,慈禧加以挽留,解除兼职,专任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
是时,以“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正在深入发展。文祥多次上疏,陈述己见。在建立海军方面,他与奕等人上疏六个方面,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并详列了如何进行的具体方法。文祥主张及早筹办海防。他认为,日本乃东洋一小国,不过略习西洋兵法,购二铁甲舰,竟公然对中国挑衅,而中国沿海疆臣因军力不足又无防备而非常被动。若不及早整顿海防,将来会更加被动。所以,他建议由沈葆祯全力筹办海防。文祥既主张筹办海防,又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收复新疆,“以备御英俄。”
面对列强觊觎、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文祥深感忧虑,密陈大计。主张对外应坚持“羁糜”之策,由总理衙门“专司其事”;对内应纳谏诤,广开言路,顺应民心,励精图治。他认为“设立总理衙门以后,专司对外交涉,见到一定效果。所以近十年来,没有导致挑衅。”同时,他认为西方列强“火器技艺讲求益进”,列强间虽有矛盾,但在瓜分中国方面是一致的。他向慈禧太后、光绪帝介绍说,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性近犬羊,不知政治,这是错误的认识。西方诸国,政治大事由国主交由上议院讨论,由大臣商榷,再交由下议院表决,全国都参与议论,“行则行,否则止”。文祥敢于向封建帝、后介绍西方政治,是大胆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尽心参与对外交涉的结果。
文祥还对世界形势作了分析后认为,如土耳其、希腊等国,势极弱小,而得以久存于诸大国之间,是由于全民团结一致。法国虽强大,而德国战胜了它,就因法王穷奢任性,负国债太多的缘故。他认为,外国有上议院、下议院,中国虽然无法做到,但是其精神可以汲取。他指出,凡事一举一动要合乎情理、顺乎民心,违犯人心的事切不可为。要崇节俭,使国库充裕。
光绪二年(1876),文祥病势日重。临终前他就国事上疏,提出解决与外国的关系是国家第一等要务,而筹自强之计为安危全局的第一大关键,而且刻不容缓。他指出各朝均有外患,但都没有今日为患之深,与中国为敌的国家多而狡诈。他回顾了列强与中国交往及入侵中国的因果,历数了清廷种种弊端,提出了解决办法。
重病中的文祥在写下了洋洋万言的奏疏后不久,便瞑目辞世,享年58岁。文祥自咸丰末年起,长期居于朝廷中枢重臣的位置,忠心耿耿,不遗余力,尤其在清末外交事务中有一定见地,他不仅是当时朝廷诸大臣中的佼佼者,而且颇得朝廷上下人士的赞赏。文祥死后,清廷以“外交内治,无不尽心筹划”而称他“清正持躬,精详谋国,忠纯良直,诚恳公明,为国家股肱心膂之臣”,著赏给陀罗经被,晋赠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卹,赏给骑都尉世职,即令伊子熙治于百日孝满后承袭,入祀贤良祠,谥文忠。上遣贝勒载徵前往祭奠。
《清史稿》则对文祥作出这样的评价:“谋国深远”,“忠勤”,“情操绝人,家如寒秦”。
猜你喜欢的书
纯白斋类稿
元代诗文别集。20卷。胡助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胡助《纯白斋类稿》原本是其生前所编集,原为30卷。今本《纯白斋类稿》是其后裔掇拾散佚,重编于明代正德年间,仅余20卷。卷首有明正德五年(1510)杜储序,元致和元年(1328)虞集序,贡奎撰《送胡古愚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序》,贡奎《胡古愚诗集序》,明正德五年庞龙跋。卷1为赋,卷2—4为五言古诗,卷5—6为七言古诗,卷7为五言律诗,卷8—11为七言律诗,卷12为五言排律,卷13为五言绝句,卷14—17为七言绝句,卷18为铭、颂、传,卷19为赞、题跋、碑铭,卷20为序、记。卷末有附录2卷,收入与胡助有关的诗文相当丰富。胡助的诗,以《京华杂兴》20首及《上京纪行诗》最有影响,尤其是后者,留下题跋者就有十余家之多,但现存的《上京纪行诗》仅7首,《鳌峰》以后的诗已散佚。为《京华杂兴》题诗的也有近20家之多。他的文章比较流畅,但缺乏特色,是较典型的儒者之文。
万历重庆府志
八十六卷,明张文耀修,邹廷彦纂。邹廷彦,巴人。重庆府明以前无志,明成化年间江朝宗始创修之。邹廷彦以其记述挂一漏万,且伪谬甚多,乃集群众之力,广搜博采,历二月而纂成兹编。《重庆府志》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共八十六卷,分为: 卷一,图考。卷二,沿革。卷三,星野、风俗、形胜、疆域。卷四至卷七,山川。卷八,城郭、关梁。卷九,公署。卷十,学校。卷十一,祀典。卷十二,礼制。卷十三,惠政。卷十四至卷二十,财赋。卷二十一,邮驿、水利、兵防、物产。卷二十二,宫室、坊表。卷二十三,古迹、丘墓。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八,宦表。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二,选举。卷三十三,辟举、封荫。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二,宦绩。卷四十三,流寓。卷四十四至卷四十八,往哲。卷四十九,隐德。卷五十,孝友。卷五十一,忠烈、行谊。卷五十二,烈女。卷五十三,仙释、土司。卷五十四至卷六十二,郡事纪。卷六十三至六十四,外纪。卷六十五,《华阳国志》。卷六十六至卷八十六,艺文。此志繁博精审,在明志中十分少见。有阴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传世。 (上海图书馆缺卷四至卷五十三)
西升经集注
宋陈景元集萧梁韦处玄(元)、唐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和刘仁会五家注。五家大抵发挥无为守一之意。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归去来兮辞
辞赋名篇。东晋陶渊明作。《陶渊明集》、《文选》见载。本赋作于义熙元年。序文曰:余家贫困,为生活所迫而任彭泽令,“眷然有归与之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赋文先交待归田的原因,“心为形役”而不能早日归田,现在“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归田隐居,于是欣然赴途而归。接下写归田的生活乐趣,“携幼入室”,天伦之乐;有酒自酌,自由之乐;南窗寄傲,自得之乐;亲戚情话,闲暇之乐;农人告春,躬耕之乐;巾车孤舟,游玩之乐。最后写人生的抉择,人生短暂,当顺从心意行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只有隐居田园才是唯一的归宿。这次归隐是陶渊明人生的转折点,此赋与《归园田居》诗便是这一经历的真实反映。赋文语新情真,“沛然如肺腑中流中,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语),“其妙处乃在无一语非真境,而语却无一字不琢炼,总之成一种冲泊趣味”(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亦善于写景托情,言归田的自得之情则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感物伤怀则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本赋承汉张衡《归田赋》而来,可谓气体洒脱,千古不刊。前人评“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吴梯《巾箱拾羽》),影响深远。
百日念佛自知录
菩萨之道无他,一言以蔽之:自利利他而已。有黄将军胪初者,中年信佛,参师访道,日久功深,遂于三十七年冬,余为剃度,取名律航,二三年来自行化他,精进无间,尤于净土法门,深得真信;由是切愿,油然而发,而起妙行。于百尺竿头,更求进步,请商于余,拟修般舟三昧,百日克期取证。余既喜其老当益壮,可为懒惰懈怠者之借镜,因商于静修院当家师以助其道。入关以来,每期功行均有纪录,颜之曰自知录。逐周送阅,阅竟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为末法时期,尚有能依法修持者,诚不可多得也!
毗沙门仪轨
一卷,唐不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