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汝霖

- 姓名:何汝霖
- 别名:字雨人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字雨人,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
- 出生日期:1800
- 逝世日期:1852
- 民族族群:
何汝霖(1800—1852)清宣宗、文宗时军机大臣。字雨人,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初以拔贡考授工部七品小京官,后成举人。考授工部七品京官。道光五年(1825)中举人,充军机章京。十年纂《平定回疆方略》。二十年,任军机大臣。二十二年,授兵部侍郎。二十五年,擢兵部尚书。不久以母忧归。江苏大水,命在籍襄治赈务。服阕,仍直军机处,授礼部尚书。汝霖久襄枢务,资劳以深。尚书陈孚恩由章京跻大臣,厌汝霖居其前,常借故讽刺他。咸丰二年(1852),以足疾乞罢直,许之。卒谥“恪慎”。
何汝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章正宗
《左传》以下至唐诗文总集。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前五卷为辞命;六卷至十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为议论;十八卷至二十四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为叙事;二十九卷、三十卷为诗歌。辞命、议论、叙事选自《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以及韩愈、柳宗元、李习之之文;诗歌有古逸诗、汉魏六朝诗及唐李白、杜甫之诗。四类皆按时代顺序编次。本书选择很严,大体主于论理而不主于论文。“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辞之多变,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说:“《文章正宗》初萌芽,以诗歌一门属予编类,且约以世教民彝为主,仙释、闺情宫怨之类皆弗取。余欲取汉武帝《秋风辞》,西山……意不欲取,其严如此。……凡余所取,而去之者大半,又增入陶诗甚多,如三谢之类多不收”。顾炎武《日知录》里说:“真希元《文章正宗》所选诗,一扫千古之陋,归之正旨。然病其以理为宗,不得诗人之趣。且如《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而汉代之风略具乎此。今以希元所删者读之,‘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异唐风山有框之篇?……十九作无甚优劣,必以防淫正俗之旨,严为绳削,虽矫昭明之枉,恐失国风之意。六代浮华,固当刊落,必使徐庾不得为人,陈隋不得为代,毋乃太甚,岂非执理之过乎?”深切地论到了诗歌选择方面的得失。总的来说,本书选择范围过于狭窄,但所选之文,很有名篇。明正柏辑《文章正宗续集》二十卷,都是北宋之文,但缺诗歌、辞命二类,仅有叙事、议论,而末卷议论之文有录无书。有明刻本。《文章正宗》宋刻本残存四卷。有元刻明修本、明初刻本、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蒋氏家塾刻本、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刻本。
日损斋笔记
一卷,元黄溍撰。《日损斋笔记》是元代儒学名臣黄溍的一部带有考据色彩的读书笔记,涉及校勘文字、辨析名物、补正讹误、考证制度、疑古辨伪诸方面内容。此书主要考证经、史、子、集等百家之书异同得失,兼及遗闻轶事。原书分条记事,没有分类诠次,后刘刚依类重编,析为三门,分辨经六则、辨史十六则、杂辨十三则,共三十五则。其中辨史十六则尤为精审。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听雨纪谈
笔记。明都穆著。一卷。自序谓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夏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书皆考经史异同”。然亦不限于文献记载者,大凡朝章国故,岁时习俗,器用服饰,皆在其列。间多传闻无考者,如云:“字书谓‘伥’为虎伤。盖人或不幸而罹于虎口,其神魂不散,必被虎所役,为之前导。今之人凡毙于虎者,其衣服巾履皆别置于地,此伥之所为也。伥可谓鬼之愚者。或曰虎捕人,已死,能步绕咒祷,使死人自去衣服而后食。‘褫’字从衣从虎者,以此更考之。”是书亦涉及文学品评,如论文,谓“文章贵简不贵繁,言简而意尽,文之至妙者也。”论人,谓“东坡‘真’之一字,可谓断尽陶(潜)公一生。”此书版本很多,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明正德、嘉靖本、清宣统排印本、民国石印本)、《格致丛书》本、《璅探》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说库》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等。
那先比丘经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与希腊思想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经先后有汉译三种,现存二卷本(东汉译出、译者不详)、三卷本(译时、译者不详)两种,另有一卷本一种,已佚。巴利语的《弥兰陀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多种,内容略有差异。此外,还有英、德、日、法各种文字译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文殊师利说前世之功德以致今之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