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绂章

赵绂章
  • 姓名:赵绂章
  • 别名:字焕亭,又称幻亭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玉田城内人
  • 出生日期:1877
  • 逝世日期:1951
  • 民族族群:

赵绂章(1877~1951),字焕亭,又称幻亭。20世纪30年代北方著名武侠小说家。当时有“南有不肖生,北有赵焕亭”之说,名噪一时。玉田城内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正月初六。卒年1951年农历四月,葬于城北傅各庄独立茔地。终年74岁,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北方著名武侠小说家。并善古诗文,工书法。当时人称武侠小说家“南有不肖生(即向恺然),北有赵焕亭”,名噪一时。早年,他曾与鲁迅、郭沫若、柳亚子等文学大师有过书信往来。其代表作为《奇侠精忠传》。


赵绂章出生于仕宦家庭。清末,其祖父及父亲都在山东等地为官。他弟兄四人,长兄庸碌无能,二哥绂青是举人,三哥绂鸿(即历史学家赵光贤之父)是进士,也都为官。他大排行第六,因旧时忌六为七,人们称他为“赵七爷”。幼时虽家境优裕,但他勤奋好学,喜读古代小说,及至成年,适值废科举,未得进学。自清末跟随其父宦游山东、湖北、四川等省,眼界开阔,见识很广。他博闻强识,喜闻奇侠轶事,每有所得,便携之行箧,备 异日穿插联缀成章。至民国目睹军阀混战,连年烽火,民不聊生。故乡更处于兵燹之患,日甚一日。面对现实,他痛心疾首,不满时政,反对军阀战争。其性高洁,寡言语,似与世难合,不求实禄,埋头写作。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没别的,咱们保佑他(指赵绂章)吃一辈子书铺,饿也饿不煞,撑也撑不着,终天叫他嚼蛆,嚼到咱中华民国多早晚天下太平,方许他歇工哩。”其所著小说《不堪回首》及北京《益世报》刊载的《晚晴轩漫话》,即是描述军阀混战时人民生活疾苦、生灵涂炭的作品。1922年年末所作的七言古诗《岁暮行》,就是反映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人民遭受天灾人祸、啼饥号寒的痛苦事实。


赵绂章为了塑造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人和事。如遇有练武卖艺的,跑马戏和唱大戏的,事必躬临其境。凝视表演的一举一动,作为他写小说的模特。为把小说写好,使武侠人物蹿房越脊、飞檐走壁的动作逼真、生动,经常到古寺庙观察其布局、结构,以及屋内外,房上房下的具体情况,这些为他写好小说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底稿多是由其子女誊抄。他藏书很多,除原家藏者外,屡有购置,但惜多在日本帝国主义兵燹中被劫毁。去世后所余小部图书及自著作品,“文革”中也炬毁无存。


赵绂章所著小说,大部是由上海的书局出版,成部出版的武侠小说有《明末痛史演义》、《蓝田女侠奇观》、《奇侠精忠传》、《英雄走国记》、《马鹞子全传》、《山东七怪》、《双剑奇侠传》、《大侠殷一官》、《昆仑侠隐记》、《清官谱》、《惊人奇侠传》、《巾帼英雄秦良玉》、《奇侠精忠传续集》和报应小说《循环镜》等。《奇侠精忠传》是其代表作。它以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平苗定边和镇压川、陕、鄂三省教乱为背景,描写主角杨遇春率领一班侠客义士平苗定乱的 奇中遇奇、险中见险的惊心动魄的事迹。故事虽有一些历史依据,但着重是在武侠,其中还穿插了无数苗疆异域的奇风异俗和大量有关白莲教的逸闻怪事。作者文笔老辣遒劲,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不仅主角杨遇春、田红英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且配角于益、杨逢春等人也都很有特色,足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此书一发行,即不胫而走,轰动一时。1990年,巴蜀书社又重新整理出版了《奇侠精忠全传》,可见该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此外,在当时《大公报》、《益世报》及天津和北京的一些报纸副刊上也有连载的篇目。由于他的作品很受欢迎,当时也有小的作品冒名伪作出现。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侵华,赵绂章悄然退出文坛,专事书法。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天津劝业场以及上海、汉口等大城市都挂有笔润鬻字招牌。最兴盛时,求书者很多,以此维持生计。因而赵绂章也是三十年代的书法家。


赵绂章有三子三女。长子光瑜字蕴珊,也曾编过武侠小说《僧侠飞剑录》(只出一本,全书未编完);长女婉贞字珺,也出版过一部小说《孤儿歼仇记》;三子光彦字彦寿,也编有武侠小说《白莲风飐录》及散文《谈话集》日刊稿。不仅赵焕亭是小说家,他的儿女受他影响,也多能写小说,可谓“小说之家”。但后来由于生计等原因,都弃之改行了。

赵绂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玉芝堂谈荟

玉芝堂谈荟

别题《谈荟》。笔记。明徐应秋编著。三十六卷。作者小序自云是书“未及典谟垂世之经奇,止辑史传解颐之隽永”。计八百余条,内容广博,涉及政事、史地、天文、历算、工艺、风俗、饮馔、佛道等。但以搜奇记逸为主,如卷二“一门执象笏者百人”、“父子兄弟状元”之类。《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是书与《太平广记》、《说郛》相类,虽“体例与二书小别,而大端相近”。“其例立一标题为纲,而备引诸书以证之”,因而具有类书的性质,惟采自笔记杂著、小说家言为多。与文学掌故有关者,如卷六有“御沟题叶”条,举各书所见凡六。“梦笔生花”,举凡八见,云:“今人但知江淹梦笔耳。”又“倩女离魂”条,记离魂故事四件。可备典故查检之用。此外尚有“郑虔三绝”、“落花诗”、“芦花被诗”、“长卿作赋”等有关文学的条目。记志怪传奇类事亦甚多,为小说家所采摭。如卷一○“女子男饰”条,即《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所本。“取材宏富,足资采择”,其中多有不经见的引书。也有一些工艺和科技方面的条目,如卷二七“鸡鸣枕”,记西洋自鸣钟的传入。卷二○“日中黑斗”,记万历四十六年(1618)某次日观异象。此书间附考证,订正名物。今有《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喻林

喻林

类书。一百二十卷,一本八十卷。摘抄本《喻林一叶》,二十四卷。明徐元太撰。成书于万历中。徐元太字汝贤,宣城(今属安徽)人。嘉靖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主事,顺天府尹等。官至刑部尚书。徐元太阅读经、史、子、集及释、道诸书、把书中的譬语喻言,随手抄录,历经二十余年之功方类编成书。取“汇喻为林”之意,故名曰:《喻林》。全书分造化、人事、君道、君述、德行、文章、学业、政治、性理、物宜等十个门类。每门又分若干子目,一共五百八十余类。譬喻是一种修辞格,文献中最为常见。《诗·大雅·抑》即有“取譬不远”之句。《淮南子·要略》谓:“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战国时合纵连横,纵横家最善此道。然自古未有人将此类材料汇为一书者。作者取经史子集以及道佛诸书凡涉譬喻之语,加以编次,历二十年而成。此书“汇喻为林”,以类相从,历代所无,为类书创例。《子史精华》言语部有比喻门,当受此书影响。全书分十门,五百八十四类。即:造化门二十二类,人事门二百七十一类,君道门五十四类,臣术门三十七类,德行门三十一类,文章门三十五类,学业门二十四类,政治门五十七类,性理门二十七门,物宜门二十六类。其中人事门达五十八卷,几及全书之半。其类目自出心裁,与其他类书不一。如造化门有天道、形气、流行、生克、消息、有无、倚状、相须、相禅、至大、至神、至虚等类;人事门有言行、好恶、争让、毁誉、忧乐、智慧、婚媾、藏修等类。佛经譬喻最多,故所引之书,独多佛经。

本草择要纲目

本草择要纲目

本草类著作。清蒋居祉辑。二卷。居祉,字介繁,新安(今属安徽)人。博学多识,兼通医学。蒋氏认为 《本草》、《素问》、《难经》并重。鉴于各家本草繁芜不精者多,应使繁简适宜,选择必用要药三百余种编辑而成。其子澣于康熙十七年(1678)最后成书。内容以寒、热、温、平四性分类。每味列有气味、主治、相恶、相反等项,详加说明。凡药物稍僻者,详其出产、形状、制法、收法等。摘录精当,条理井然,对药物功效、应用等论述颇有见地。此书后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丛书中。有康熙十七年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 上海世界书局 《珍本医书集成》排印本。

孤山再梦

孤山再梦

清王羌特撰。三卷六回。题“渭滨笠夫编次,姑苏游客校集》。羌特字冠卿,号梦醒主人、惊梦主人。十二岁入泮,顺治四年选拔贡,康熙九年授云南顺宁府。书叙江南姑苏梅雨林与万宵娘的婚姻故事。梅生与宵娘去游春时相遇,互相爱慕。经木婆从中帮助,二人得以相见,面订终身。梅生请媒作伐。宵娘之父万钟正拟应允,有白姓各加色者从中破坏,污梅生与宵娘有伤风化,万钟不允婚事。梅生闻变。忧郁成疾。父母以程氏女冒充宵娘与梅生成亲。梅生知情后病愈重。宵娘开始以为梅生轻薄,悲愤而病,经木婆探明真相后,方释怨恨。宵娘病危,向父母表明心意,要求死后不埋葬。父母因怜爱女儿,从其意,将灵柩放在虎丘观音庵殿内。梅生至京师赴试,被选为杭州推官,趁赴任之机回苏州与父母及妻程氏团聚。宵娘托梦给父母及梅生,说将还魂。遂开棺,还魂再生,与梅生完婚,与程氏姊妹相称。梅生赴杭州任职,为官清正,受百姓称颂。梅生遂急流勇退。书属中篇才子佳人小说。明显受戏曲《牡丹亭》、《孤山梦》影响。第一回正文前入话称:“风流一事,可感天地,动鬼神,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以生。有如《牡丹亭》一本传奇。”有清抄本。未见出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不录。

中国通史(第十册)

中国通史(第十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十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有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叙述清高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六章叙述经济状况。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状况。

眉庐丛话

眉庐丛话

《眉庐丛话》是“清季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先生在清廷灭亡之后不久写的一部笔记,发表在《东方杂志》第11卷第5号至第13卷第2号,共有五百一十五则。辛亥革命之后,况周颐流寓上海,自称“遗老”,不再理会政治。况氏为晚清词学大家,兼治野史掌故,该书即其野史掌故方面的名作。全书内容广泛,以清代宫廷轶闻、朝野逸话、典章制度为主,稍及前代历史。原连载于《东方杂志》,后有单行本行世。今据《东方杂志》原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