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春

李元春
  • 姓名:李元春
  • 别名:字时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朝邑(今属陕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元春,生卒年不详,清学者。字时斋,朝邑(今属陕西)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道光时任大理寺评事。咸丰时赏加州同衔。幼时家贫。一日过里塾,闻诵书声,归告母欲读书,母遣入学,仍半日负薪以助家计。稍长,塾师讲《仁而不佞》章,辄苦思前后言仁不同处,悟圣门求仁之旨。14岁得薛瑄《读书录》,益究性命之学,遍求程朱文集,熟读精思。乡荐后,以父殁母老,绝意进取。迭主潼川、华原书院,导诸生以正学,学者兴起。其学以“诚敬”为本,而要于“有恒”。读书观理以为行之端,处事审理以验知之素,本末兼该,内外交养,一宗程朱。认为朱熹之学之“精”全由与友朋讲论而得。……扶衰救乱,还在明正学,此根本事(《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又说:“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全是援儒入墨,是己之见,牢不可破。在朱子公心卫道,初无此意。然后来卫朱子者讥陆五亦太甚。”(同上)指出“白沙、甘泉不尽与阳明同而亦相近。高忠献(攀龙)、顾泾阳(宪成)、陈几亭(龙正)、冯少墟(从吾)不欲与程、朱异而亦有殊,不可不辨”(同上)。生平博通经史,深恶支离,著《学术是非论》说:“学术至今日而愈歧矣,有记诵之学,有词章之学,有良知之学,而又有考据之学,而皆不可语于圣贤义理之学之精。良知之学,窃圣贤之学,而失之过者也;考据之学,袭汉儒之学,而流于凿者也。讲良知者,尊阳明而溺于空虚,势必与佛、老之教等。然陆、王学偏,而行谊事功犹有可取。”后人要考数千载之前之经,因圣人已远,简编多缺,兼以伪书日出,将一一而考其实,有可据必有不可据者,有可通必有不可通者。不可据,不可通,故终不能考其实,“断不如朱子说理之为真。”认为儒者所择之“守”应是:“杨墨、佛老吾斥之,记诵、词章、考据吾为之,而一以朱子之明其理而履其事为宗,又不入于良知之家,庶乎与圣学相近矣。”(同上)。其所纂述,皆以“扶世教、正人心”为己任,不务空言。常辑张子《释要》、先儒《语录》为《关中道脈书》,增补冯从吾《关学编》,学者宗之。性廉介,未尝求于人。每思以俭救世,谓“俭”只在守礼,作《礼俗辨》以表意。居家严恪,和蔼可亲,毅然行义。所居高阁,手植四桐,积书数万卷,自号桐阁老人。80岁犹勤读书,对学者说:“愈勤则精神愈生。”(同上)著有《诸经绪说》、《经传摭余》、《春秋三传注疏说》、《左氏兵法》、《诸史闲论》、《诸子杂断》、《图书揀要》、《百里治略》、《循吏传》、《闲居镜语》、《益闻散录》、《学荟性理论》及《文集》)等。又辑《关中诗文钞》、《青照楼丛书》等。弟子贺瑞麟传其学。

李元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印学管见

印学管见

亦称《古铁斋印学管见》。印学论著。清冯承辉撰。一卷。论述治印下笔、结字、运刀、构思的内在矛盾。指出“古朴”与“秀气”、“疏落”与“整齐”、“光洁”与“锋芒”、“直”与“曲”、“虚”与“实”、“出”与“入”、高”与“低”、“绚烂”与“平淡”等审美范畴在篆刻艺术中的对应关系。强调直逼古人而又有独特风貌的创作精神。推崇“变化从心,笔意古雅”;“真力弥满,操纵自如”;“风神畅适、体度端凝”;“朴茂浑厚,矩矱前人”的时代审美风格,反映其独特的美学见解。有《古铁斋》本、《篆学琐著》本,《历代印学论文选》据此校勘收入。

闻见偶录

闻见偶录

《闻见偶录》是清代朱象贤撰写的笔记。书中主要记各地风物及异闻琐事,其中不少故事颇具小说趣味。志怪如“智毙狐妖”条,写某少府不信邪,夜过旅店时执意住进闹妖之宅,并智捉妖狐。另如“蒋长妊鬼”等条也写得较为精彩。书中还有些公案故事。如“义狗”条,记一过客从一屠户手中买下一行将戮之犬。屠户见财起意,杀死过客,掠其财而去。此狗助官找到屠户。案情遂白。另如“串月”,记吴俗八月十八看串月画船,从中可见吴地民俗风情等。

会仙女志

会仙女志

明人文言韵语短篇小说,丛书集成本《杂纂》收“游戏文”八种,而《会仙女志》即为其中之一。云系“据宝颜堂秘籍本排印”。文不长。题曰“高寄斋订正《会汕女志》”,“明会稽哪唬仲玉撰”。文前有二《序》,其一署“赐进士第养吾陈士元嘉靖癸丑(1553)秋九月十有六日”;其二署“赐进士第监察御史斗南祝乾寿撰,嘉靖丙辰`1556)五月望日。一《序》后是《刻<会仙女志)题辞》,署日“嘉靖壬子,(1552)三月五日会稽玄阳仙史邮唬题”。文末有《后序》,署“隆庆元年(1567)三月四日宝姿小渔唐子汝揖为,玄崖兄书于留都牛首四华山房”。小说所叙:玄阳仙史年甫弱冠,读《易》于玄阳洞天。忽有一女子,年方十六七岁,飘然至焉。自谓处子,“乃天府英灵.会自蓬液,与子凤缘,愿执栉巾”。仙史始疑其不贞,为“暮夜淫奔”,以自己已聘陈氏女未娶,辞而逐之。仙女不以为恼,反认作此人不凡,为可.与言者。遂与仙史“谈子午之窟,泄天地之秘,阐阴阳之精。”二人问答歌赋一通。仙女因与仙史有夙缘,·愿化作清风一袭,入于陈氏之躯,“终身为子执箕帚。”仙女去。不久陈氏病,仙史往探,见其容貌言谈宛然仙女。待其病廖,即完礼成婚云云。

鸣道集说

鸣道集说

李纯甫撰,5卷。李纯甫中年后笃信佛教,著有《金刚经别集》《楞严外解》《屏山翰墨佛事》等,皆已失传。《鸣道集说》一名《鸣道集解》,疑误。《鸣道集说》是研究李纯甫及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作于兴定五年(1221)前后,主要是针对宋儒《鸣道集》(全名为《诸儒鸣道集》)而作,《鸣道集》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司马光、张载等人的言论集,共74卷,其中多有批评佛家言论。《鸣道集说》前有耶律楚材和李纯甫的序,主体部分征引14位宋儒217则言论,逐一予以反驳,“毫发不相贷,且恨不同时与相诘难也”(《中州集》卷四),“要终指归佛祖而已”(《湛然居士文集》卷十四) 。《鸣道集说》“末附自作文数篇”,包括“杂说”“心说上”“心说下”三部分内容。其中大多数篇章不见于《金文最》和今人所编《全辽金文》。《鸣道集说》生前未刊行,李纯甫临终托付给敬鼎臣,耶律楚材得其书,为之作序,后来黄溍于至正十七年(1357)亦为之作序。此书现有明钞本,《中国子学名著集成》收录影印。曾传至日本,日本多次刊行,国家图书馆藏享保四年(1719)刊本,另有明治二十八年(1895)刊本。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作者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教者,大师在抉择见地上以中观应成派为正宗,以月称论师为依止,一生曾师从多位大德精勤无断地修学,其中观思想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是宗喀巴依照中观应成派的宗规,广为阐释深广二道之意涵的一本巨著。是宗喀巴中观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式与天台三大部等大致相同,以五重玄义、四释等解释经,唯释义缺乏生动,或为后人假托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