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衍东

曾衍东
  • 姓名:曾衍东
  • 别名:字青瞻,一字七如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51
  • 逝世日期:1830以后
  • 民族族群:

曾衍东(1751—1830以后),字青瞻,一字七如,又号七如道人,山东嘉祥人。祖籍山东嘉祥,为曾子第67代孙。清乾隆壬子(1792年)举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画家、小说家、杂剧家。他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小豆棚》是他的重要著作,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


清乾隆壬子(1792年)举人。据嘉祥《曾氏祖谱》记载,其祖上在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从此世袭爵位。曾衍东的父亲名尚渭,是个恩贡生,游宦江南,曾官居广东博罗县令。曾衍东自幼随父游走南北,童年的经历奠定了其开阔的胸襟,同时也开启了他坎坷飘荡的一生。


他仕途坎坷,直至50岁迟暮之年由人举荐,才得任湖北江夏县令,后调任巴东县令。曾衍东个性清高、倔强。他曾在《日长随笔》里写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减的,我偏要减去。”依这种性格,他在中国官场的遭遇可想而知。63岁那年,因断案而触怒巡抚,而他坚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终被降罪罢官,流放温州。


曾衍东携家小流放温州后,先住在同姓旧宦曾儒璋后人曾立亭的家中。曾立亭居温州郡西,其宅名“依绿园”。他念同姓之谊,款接曾衍东居园之“入画楼”。第二年曾衍东在园边宝庵桥附近一大榕树下自建房屋。这里面向九山湖,湖光山色正好,于是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小西湖”。并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


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帝即位,曾衍东遇赦,但已贫老不得归乡,约十年后,客死于温州。


曾衍东性落拓不羁,工诗及书画。画尤善人物,市井风情、生活百态皆入其构中,举重若轻。在技巧上以笔墨狂放的写意风格取胜。镌图章,摩古出奇,得之者无不视为拱璧,然清贫自守。 在近代画坛特别在人物画领域受曾衍东影响的画家有很多,比如王震和丰子恺。但是近年来对他在画坛上地位的认识有所不足,因此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颇为其抱不平。他在曾衍东的一本人物册中写到:“七道士乃青藤(徐渭)后身,诗文词曲皆胜场,且从书画中与世俗相左而现风骚之气。余曰:近人不重曾衍东是一大遗憾也。”可以说推崇备至。


文学代表作是文言小说集《小豆棚》十六卷(又名《小豆棚笔记》、《小豆棚闲话》)。是《聊斋志异》以后出现的一部有价值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取法《聊斋》,在思想和艺术上虽不逮前茅,却远过于约同时问世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它却数十年来鲜为人知,除《西谛书目》和《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外,各种文学辞典或论著儿乎都没有提到它。所以1981年,有的报纸和刊物介绍这部书时,称之为“新发现”。其实此书在解放前即有“申报馆仿聚珍版式重印”本。


另, 单折杂剧《小豆棚》即附于《小豆棚》后,题名《述意》,有人称为《述怀》,也有人直接称为《小豆棚》,是敷演作家个人生活场景的自传体短剧。


其它作品还有诗集《哑然绝句》、《古榕杂缀》、《七道士诗题》,随笔集《长日随笔》,画论《七如题画小品》,《武城古器图说》等。

曾衍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岭北纪行

岭北纪行

也称《塞北纪行》、 《边堠纪行》、《张参议耀卿纪行》。 记行著作。元张德辉(1195—1274)撰。残卷。 德辉字耀卿,号颐斋,太原交城(今属山西)人。金末官御史台,后入蒙古,真定(今河北正定)史天泽聘为经历。至元三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元世祖忽必烈时,召见进讲儒术,推荐儒士。此书成于泰定宗三年(1326),今为残卷。缺卷首,残余一千五百一十二字。无从得知始发地及随行人,肩负使命等情。仅凭残文,转经今河北、张家口入内蒙古地区,西入和林川,北行过马头山,转西南过忽兰赤斤,涉唐古河至王庭牙帐。历时十月,沿途所见有居庸胜景,长城颓址,故垒堡障,契丹所筑故城,石堠,公主离宫,民族聚落,沙漠大碛, 耕稼蔬圃。文字虽有脱落,总为元人记塞外山川、古迹、民俗的文字,弥足珍重。后附清胡祥跋,引周星诒、沈恩孚、何秋涛、李文田诸家之说,置以存疑待考。收入《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第二集。

周易传注 [四库本]

周易传注 [四库本]

清李塨撰。7卷。作者认为“易为人事而作”,其立论力斥“异端隐怪之说群窜圣经”。自谓“今但求自然,不事强造,且即象玩义,非谓象解必合圣心,不可更移”。此书大抵以观象为主,亦兼用互体,多采李鼎祚《周易集解》、毛奇龄《仲氏易图书原舛编》、胡渭《易图明辨》之说。立论淳实,不涉支离恍惚之谈。收入《四库全书》、《颜李丛书》。

好管闲事的人

好管闲事的人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7月初版。收《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罗》、《怯汉》、《卒伍》、《爹爹》等短篇小说7篇。本集中的作品一类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其中《或人的太太》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描写北京城中一位太太“同时爱这个也爱那个”的变态心理。《焕乎先生》记叙一位靠卖文为生的青年作家在纷乱的旧社会里,始终“为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所支配的悲剧。《好管闲事的人》描写都市中上层阶级空虚无聊的心态。小说写到《银光画报》的少年编辑从来稿中偶然发现一张少女照片,经理认为“这相像一个我熟的人”,就随手取走。少年编辑怀疑这相片与经理有“秘密”,竟不惜化了两周时间去侦破。最后,当他得知经理根本不认识这相片上的少女时,他自己也“觉得无聊起来”。另一类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喽罗》和《卒伍》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前者记叙“我”小时候被山大王掳上山去,在喽罗中度过5个月“自由自在”的难忘生活。后者描写母亲因家中生活艰难,就在“我”(沈岳焕)13岁半那年,不得不含泪让“我穿上不相称的又长又大的灰布衣服”到辰州去当兵,从此踏上“到外面来猎食”的人生之路。

老乞大

老乞大

《老乞大》是古代王氏高丽和李朝时期人们学习汉语广泛使用的会话教材,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该书经过了汉语原文和谚文的多次修订,是考察汉语变化的珍贵的文献资料。乞大一词即契丹的音转,又作乞塔、起炭或吉代,语出蒙古对汉人之称谓。汉人,蒙语读如“kitat”,老乞大,意即老汉儿。

般若经讲记

般若经讲记

作者是释印顺 。本书分两部份,一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讲记”,一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这两部经在中国佛教里,流传很广,读诵的人也很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心经则是大般若经的心要,是佛教徒耳熟能详的小部经典。本书包含的就是这两部重要佛经的讲记。

元洁莹禅师语录

元洁莹禅师语录

十卷。清·智祥编。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九册。本语录分十卷,卷一至卷五辑录元洁净莹住各禅寺之上堂法语。卷六为示众、小参。卷七为普说、垂语、代语、机缘。卷八为拈古、颂古。卷九为代古、示语、佛事。卷十为像赞。卷末附有《行状》及《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