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

杨炯
  • 姓名:杨炯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 出生日期:650年
  • 逝世日期:693年
  • 民族族群:

杨炯(650年-693年),初唐诗文家。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与崔融等由中书令薛元超荐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受从叔杨德干之子杨神让参加徐敬业讨武案牵连,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被召入习艺馆,教习宫人。如意元年(692),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率百官御洛南门观看,杨炯献《盂兰盆赋》,词甚雅丽。是年,于衢州新设盈川县,任杨炯为盈川令,即卒于盈川任上。其卒年史无明文,闻一多《唐诗大系》断为695年。据晚唐时冯贽所著《云仙杂记》卷9及《太平广记》卷265载,杨炯为人恃才简傲,不容于时,曾称朝官为“麒麟楦”,意即无德而著朱紫,犹如驴子披着麒麟皮。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时称“四杰”(即初唐四杰)。其文学主张见于所著《王勃集序》。序中批评了唐高宗龙朔初年以来“争构纤微,竟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建不闻”的绮靡文风,而提倡“宏博”的文风。杨炯所作赋、序、碑、铭等文章,皆用骈体,排宕恣肆,被张说称赞为“文如悬河,酌之不竭”。其诗以五言律诗为主,写边塞题材较有特色。如《从军行》表达了唐代文士慷慨从军的壮志,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开盛唐边塞诗的先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其文集30卷,已佚。传世的后人辑本《杨炯集》存诗34首,文50余篇。《全唐诗》卷50编其诗为1卷。《全唐文》卷190至196编其文为7卷。

杨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南宋西山道士许明道记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短序,自称淳熙年间(1174-1189)于桐柏山遇真师彭梦蘧,跪受金液还丹之道,因记述而成此书。书中言内丹修炼秘诀,分作神室、刻漏、时晷、追二炁、会三性、簇五行、进火、温水、脱胎、神化等小节。其说融合禅宗忘境顿悟之法,道教专心守一之术,倡导性命合修。以元精元气元神为三性,心肾之间为神室,以二炁、金木为水火之机。篇末附师承传派谱系,依次为张天罡、彭梦蘧、萧应叟、许明道、林元鼎、其中张、彭二人皆为蜀人,其丹法与彭晓、何昌一等有渊源关系。

火灾

火灾

长篇小说。东平著。1937年3月上海潮锋出版社初版。

燕市侠伶

燕市侠伶

1948年由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少年侠伶谢琴女扮男装的秦腔演员,为报杀父之仇,投身“贵华班”学京戏,趁唱堂会之机,进入侯爵府邸,谋刺仇人——侯爵辅大人,未果,在辅氏之女若梅及其未婚夫冉青云帮助下脱身的故事。

七发

七发

汉枚乘作。本文假设楚太子患病,吴客往问,用七种不同类型的事启发楚太子,故名《七发》。文中开头一段作为序曲,叙述此文写作的缘起,下面依次陈说音乐、美食、车马、游观之乐,但都引不起太子的兴趣;再说以田猎、观涛,太子略有起色;最后吴客说到要向太子推荐有道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听了据几而起,出了一身大汗,霍然病愈。本文的格式明显是从《楚辞》中的《招魂》、《大招》演化而来,但淡化了咏叹抒情的成分,加强了“铺叙的功能”。全文规模宏大,前后脉络贯串,对所写事物,无不极力摹状,穷形尽象,文中“观涛”一段,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其文曰:“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澧澧,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这段文字对涛的形状,远近、气势的描写层次分明,语汇丰富,比喻贴切而新鲜,可谓酣畅淋漓,惊心动魄。《七发》是从骚体赋演化出来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它为汉代大赋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辞赋,都受到枚乘的影响;《七发》以后,还产生了沿袭这种形式的“七”体,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徐干《七喻》、陆机《七微》等不胜枚举。

西南纪事

西南纪事

清邵廷采撰。十二卷。记明桂王由榔、永宁王周宗、郧西王常潮、宁靖王朮桂始末及何腾蛟、瞿式耜、李定国、孙可望等二十余人抗清事迹,体例与《东南纪事》同。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