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

- 姓名:钟惺
- 别名:字伯敬,号退谷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竟陵(湖北天门)人
- 出生日期:1574年
- 逝世日期:1624年
- 民族族群:
钟惺(1574年—1624年)明代诗文作家。字伯敬,号退谷。竟陵(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出使过四川、山东、吴地。性爱山水,所至必游,“游必足目渊渺,极升降萦缭之美”。万历四十二年至万历四十三年期间,他与谭元春互相切磋,共同商定评选了《古诗归》15卷、《唐诗归》36卷。书出后,影响甚大,“承学之士,家置一编”。万历四十四年,官南部时,“僦秦淮一水阁,闭门读书,笔其所见”,名曰《史怀》。晚年逃于禅。天启四年(1624)卒。著有《隐秀轩集》32卷等。是“竟陵派”的领袖人物。
钟惺是一位性格严冷、头脑较清醒的封建官吏,某些感时之作,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洞察力。当“数十万余言,两三月中事”的邸报送到诗人面前时,他不能不为朋党互相攻讦表示忧虑:“野人得宜目,吐舌惊且悸。”(《邸报》)他对一些尸居其位,庸于职守的大臣深表不满:“大臣系安危,庸即同凶族。”(《王文肃公专祠诗》)他的诗更多的是山水纪游之作,颇有特色。首先,有些诗,不仅是山水画,而且是风俗图。如《江行俳体》12首,既描绘了“畏路刺船频裸体”的艰苦跋涉,也勾勒了“岚堆积翠深藏壑,雨隔残红半露岩”的沿江名胜。既对“近道计臣心转细,官钱曾未漏渔蛮”进行讽刺,也对“乞子施竿觅剩盘”,“奚奴亭午未朝餐”寄予同情。其次,诗人常用硬毫健笔来描绘祖国险奇的山水。如《飞云岩》、《巫峡》、《归州峡》、《新滩》等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雕镂镌刻、匠心独运的苦心。再次,在《山月》、《竹月》等诗中,爱写山水的月景、雪景、雨景,以表现诗人“幽情孤诣”的美学情趣和烘托其洁身自好的情怀。
他的诗以造语大胆、句式新颖取胜。如《三月三日雨中登雨花台》:“可怜三月草,未了六朝春。”《乌龙潭吴太学林亭》:“蜂狂花约束,莺过柳遮留。”《月》:“岸迫衔江浅,山行出峡残。”《夜》:“戏拈生灭后,静阅寂喧香。”《舟晓》:“鸦鸣半树日,虫乱一汀香。”或错杂时空,或巧用通感,或意境孤峭,或构思小巧,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对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艺术风格起到很大作用。
钟惺散文创作也较有特色,卓然成家,一是散文叙事,有的寓理,有的寓情。如《夏梅说》寓理于事,先叙“看梅与咏梅”的冷热,再叙张谓歌咏夏梅之可贵,其中点明了作者对巧者乘间附热的批判。《浣花溪记》寓情于事,在叙述自己游历浣花溪的过程中,一直激荡着作者对杜甫“穷愁奔走”的同情及“胸中暇整”的崇敬。二是语言富有雕塑感。如《岱记》:“忽宁步而听于己,乃以其身与童与杖而步。前其杖,则步追之;步前,杖亦追之。身所不能得于步,则视童与杖;步所不能得于童与杖,仍视舆。”诗人用步履、手杖、童子、乘舆等串联起来,仿佛一个旅人长途跋涉于山路上,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这些语言,奇崛而耐咀嚼。
猜你喜欢的书
晋五胡指掌
三卷。明张大龄撰。此书主要论述与晋代并立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发展、风俗、民情等,所论中肯简明,叙次编排简炼得当,文辞雅致,引证精详,且一改历代贬斥少数民族之意。此书有旧抄本。
花部农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清人焦循著。李斗《扬州画舫录》说:“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农谭”,即农家人的谈论。这部论著是焦循于柳荫豆棚之下和农人“闲谈”的记录。谈锋主要针对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戏剧,就其本事和故事来源、梗概做了论述。这是花部兴起后,较早的一部专门评论花部戏曲之作。当时(尤其是上层人物)只重雅部——昆曲,对于花部不屑一顾,认为其鄙俗粗疏。可是焦循在前言中却说道:“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他认为昆曲谐于律,而听者不看戏文,则茫然不知唱的是什么。可是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花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所以他对于花部10部名剧大加称颂,如认为花部《铁丘坟》有昆曲《八义记》所不能及者。还指出大众喜爱花部戏剧,“前一日演《双珠·天打》(昆曲),观者视之漠然;明日演《清风亭》(花部),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
王郭两先生崇论
论自汉以后始盛传极组织之巧镂心抉肠始成一家言至流誉千秋群口无妒即作者亦不可多得葢制作如林或以名理发其宗或以景物抒其蕴直探元始不烦转待独论则不然人与时而俱积事与迹而同冥从有意无意间窥情之所必至以推情之所不必至纵起其人就其时而问之事迹巳查不可知矧参以爱憎则忤误以喜怒则贰失以违心矫俗从党附私则遁我明文人才士虎视前贤文章各臻神玅论自骎骎出风尘之表迩来坛坫希狎主者几致憾于道衰余欲自诸家著述中纂大小论之尤者作渡世津梁李玄白公宰吾皋偶出抄本相示则王元美郭相奎两先生论而玄白公从周旋之暇得之者也因携归同克生道生两家兄及同社张成倩次第评定复于两先生集搜其巳传者合之曰崇论付之梓而告成夫琅琊擅江南之秀锦心绣口纵横天下执七子牛耳宇内呼为王长公大司空郭公吉水毓灵表表豫章男子声名着霄壤集以数种名家与琅琊时相及位相当才亦不甚相远其制作均高迈无敌是论以两先生崇非两先生以论崇也今夫名山遍天下必至峨眉天半登眺乃穷仰观日月星辰尽在群峯错落之际恍若挂天门而偕玉女俯见万岭千岩亦荒烟绿草中半隐半见夫何崇之至此极哉众山自邈乎小矣又安敢争高则两先生崇论一出庶几有所攀跻崇人者实以自崇耳玄白公婆心巳慰而余兄弟及成倩窃云两先生功臣
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著。《史记》、《汉书》只称伏生,有人疑伏胜为后人妄加。而《晋书·伏滔传》称,远祖伏胜,则相传有据。《汉书·艺文志》载《书》类,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无伏胜名。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鸣盛说、顾实《汉志讲疏》皆以传四十一篇,即为伏生《尚书大传》。《隋书·经籍志》载《尚书》三卷,郑玄注,也无伏胜字。陆德明《经典释文》始著《尚书大传》三卷,伏胜作。《中兴馆阁书目》引郑玄《尚书大传序》,以为其书源出伏胜,但成于弟子张生、欧阳生或其后的人。《唐书·艺文志》亦载其书为三卷,《书录解题》则作四卷。清代有两本,一为杭州三卷本,其卷数与《隋书》、《唐书》合,但实为杂采类书所引,抄撮成编;一为扬州四卷本,卷数与《书录解题》合,并有郑玄注,其注又与宋仁宗《洪范政鉴》所引郑注一一相合。其中唯第三卷《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备,余皆存佚文。末附《补遗》一卷,不全解《尚书》,但往往有古训旧典出其中。书中所传除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外,尚有《泰誓》、《九共》、《帝告》、《归禾》、《揜诰》诸篇。内容多五行阴阳灾变之说,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于纬书一类。清陈寿祺有辑本,四卷,补遗一卷,皮锡瑞有《尚书大传疏证》七卷。收入《清经解》。
春秋三传谳
二十二卷。宋叶梦得撰。知唐啖助、赵匡及宋孙复一反汉晋以来尊经重传之传统,提倡弃传求经,直于经寻求《春秋》大义,此风影响了整个宋代经学。叶氏亦受其影响,故此书摘抉三传是非,主于信经不信传,于《公羊》、《穀梁》多所驳诘。又认为《左传》作者不是孔子学生,乃战国时人,对《左传》亦多所批评。如认为诸侯世相朝为衰世之事,宰孔劝晋献公及鲁穆姜悔过之言皆是附会,批评十二次分十二国之谬,认为夹谷之会孔子沮齐景公事出于假托,堕郈、堕费不是孔子本意,诸侯出入有恶无恶、诸侯之卒或日或不日不必皆属褒贬,鲁侯之至与不至不可拘泥于成例等等。其论重训诂、详史实,虽有不当之处,但往往多出精深之论,叶梦得《春秋考序》自言其《春秋传》、《春秋谳》、《春秋考》三书关系:“自《谳》推之,知吾所正为不妄,而后可以观吾《考》;自《考》而推之,知吾所择而不诬,而后可以观吾《传》。”此书最早刻于开禧年间,原为三十卷。其中记《左传》四百四十二条,记《公羊》三百四十条,记《穀梁》四百四十条。元程端学作《春秋辨疑》时曾对此书多加引用,可见尚为完本。明时散佚。今本亦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分《左传谳》十卷,《公羊谳》、《穀梁谳》各六卷。但《左传》缺九十条,《公羊》缺六十五条,《穀梁》缺八十四条,已非完帙。此书无刻本传世,现存传抄《永乐大典》本。
冥报记白话
(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凡夫白话译,选译冥报记故事二十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