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素

- 姓名:朱子素
- 别名:字九初,号湛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朱子素,生卒年不详,字九初,号湛庵,为嘉定竹刻创始人朱鹤曾孙,竹刻大家朱缨孙,以孝顺而知名。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二年)诸生(即秀才)。朱子素世居嘉定东城清镜塘(又名东塘),是一位富有气节的学者文人,与侯岐曾为密友,在《侯岐曾日记》中,朱子素为出现最频繁的友人。抗清斗争爆发时,朱子素所居东城为义兵和清军激战之地,又是清军屠城最残酷之所,朱子素目睹清军暴行,将满腔悲愤倾注于《嘉定乙酉纪事》中。与《嘉定乙酉纪事》版本同时流行的,还有《东塘日扎》、《嘉定屠城纪略》、《嘉定屠城惨史》等,书名不同,版本不同,均以朱子素署名。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个别细节上略有差异。由于长期未能付梓出版,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传播,盖抄录者于抄写过程中任意增删取名所致。曾辑《历代遗民录》以显其志向。晚年游浙西、江右,归来后又搜考邑中诗文,定名为《吴疁文献》。
猜你喜欢的书
女妖
刚刚大学毕业的庄司武彦,经父亲推荐,到大河原侯爵那里做秘书,主仆二人都对侦探推理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等待庄司武彦的不是工作的兴奋、业余生活的充实,而是一连串的凶杀事件和让人神魂颠倒的美人。 先是自己的同事姬田莫名其妙的坠崖,然后又是村越被枪杀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凶手的犯罪手段阴森恐怖,高超绝妙,天衣无缝。 刑警和神探小五郎各展神通明察暗访,煞费心机,展开了错综复杂的侦察工作。犯罪嫌疑人不停地在变化着,罪犯一个个被否定又再次被肯定,可谓悬念迭起。 大河原侯爵的妻子年轻、貌美、漂亮、迷人,武彦对她已爱得如痴如醉,在大河原外出不在家时,武彦与由美子有了私情。然而当二人在防空洞里极尽翻天覆地之时,由美子兽眼圆睁,掐住了武彦的脖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五郎出现了,他娓娓道来,点破了由美子杀人的种种漏洞和奇特的杀人动机。 本篇故事情节时而如小溪流水情意绵绵,时而如大江翻浪,惊险刺激……
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作品之一。80年代末期,由于莫泊桑思想上阴郁苦闷与绝望情绪的加强,以及法国文学艺术中颓废倾向对他的影响,不仅他的作品中的批判力量锐减,而且他观察研究社会现象的兴趣也日趋淡薄。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因此,社会的主题消失不见了,而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现象乃至病态心理成了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如《皮埃尔和若望》、《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以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为描绘背景,反映了男主人公马里奥尔和女主人公比尔内等上流社会男男女女的感情生活,堪称爱情心理小说的杰作。
国语文学史
本书原系胡适在教育部主办的第3届国语讲习所主讲“国语文学史”课程时所用讲义的石印本。本书从汉魏六朝编到南宋为止,没有头尾,只是文学史的中段,可分为三编,分别为汉魏六朝的平民文学,唐代文学的白话化,两宋的白话文学。与本书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互为补充参考,形成胡适笔下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
医医病书
医论。清吴瑭撰。二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是书系为医流俗之弊并补《温病条辨》一书所不及而撰。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展转传抄,,至一九一九年刊行。载论凡七十六则,约万余言。其中医非上智不能、以明理为要、博而不精、多读无用等论,论述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中风、痿痹、午后发热、虚劳、吐血等论,论述内科杂病诊治;无论三阴皆以胃气为要、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看病须察兼证等论,论述治疗原则与方法;肝郁用逍遥散、柴胡治痨病等,论述药物性能与治疗法则。结合个人经验心得,论述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部分重要问题。阐发经旨,批评偏弊,观点鲜明,可供研究吴氏学术思想参考。后经曹炳章重编,分为二卷,归类为学医总论、病理各论、证治要论、用药统论,并有所增补。有一九一五年、一九五一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
大鹤山人词话
郑文焯撰,龙沐勋辑。大鹤山人郑文焯为近代词学大家,批校宋人词集甚多,朱黄满纸,颇具新意,然散落海内藏家。1933年龙沐勋附记:“友人唐圭璋君,方议汇刊词话,属为搜辑遗佚,因拟汇录先生批校各集,兼及遗札中之有关于词学者,为《大鹤山人词话》若干卷,以报唐君,并先揭载本刊(《词学季刊》),为海内治词者之助云。”是编辑录《东坡乐府》(据《彊村丛书》本)批校语二十五则,如《永遇乐》(天末山横)一首,文焯按:“此词又见《石林词》,元刻既无之,毛本又以意题作‘眺望’,当据元刻及叶梦得词,删去此阕。”有的则用评语,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评语云:“煞拍画龙点睛,此亦词中一格。”另有附录“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五通、“大鹤山人词集跋尾”十一则、“大鹤山人论词遗札”二十四则,还有戴正诚辑“大鹤先生手札汇钞”十九则等,对研究郑文焯词学观点皆有助益。《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辑入。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