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玘

董玘
  • 姓名:董玘
  • 别名:字文玉,号中峰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会稽人
  • 出生日期:1487
  • 逝世日期:1546
  • 民族族群:

董玘(1487~1546)行彰十六,原名元,字文玉,号中峰。一明代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渔家渡村)。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董玘举会试第一,廷试赐一甲第二(榜眼)。以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尝因反对宦官刘瑾,出为成安县令。刘瑾诛,还旧职,后迁礼部左侍郎,摄尚书椽。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读、补经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本院侍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参与编修过<孝宗实录>、<武宗实录>、<睿宗实录>。董玘生于明成化十九年癸卯八月十七日,卒于嘉靖丙午年六月二十六日,寿六十九。赠礼部尙书,谥文简,葬大善海螺山(隆佑山)。

董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完成于1926年,1927年发表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研究年鉴》第八卷上,同时出版单行本。现已再版15次,并有英、日、朝、西、中等文种的全译本。该书的目的在于追寻“在”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所谓“有”的基本本体论。以往的形而上学,即存在论(或本体论),都没能揭示存在的真实意义。而解决“在”的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区分“在”与“在者”。前者是一切在者成其为在者的原始的可能性;后者是一切现成的、被规定了的东西。海德格尔就把“存在”当做一个过程来加以研究了。“此在”具有两个特点:它的“存在”对它的“本质”有绝对的优先地位;它的“我的在”的性质。书中又讨论了“此在”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这就是“在世”。“此在”不仅与世界内的其他在者不分主客、浑然一体地存在,并且与世界内所遇到的其他人共同在世。在共在中的此在处于“此在之沉沦”状态,在世的本质是“烦”、“无”、“畏”、“死”等等状态,“畏”是此在在逃避自己在世的基本情绪。畏中显示出来的此在之在世的结构整体就是“烦”。“死”是此在的最终结束,人都是通过“死”而达到此在之“在的完成”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向死而在”表现为对死的不断逃避,而且这种逃避是在暧昧隐讳的态度中进行的。海德格尔坚持“本真的为死而生”的态度,鼓励人们克服身心上的重重苦痛,承担起自己的存在,从而获得自身本真的全体的真。该书被誉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作者在该书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体系,对其后的哲学派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本书内容和文字极艰深、怪诞,所以被公认为是非常难读的一本书。

槜李谱

槜李谱

记述浙江嘉兴特产槜李(李的名种)的专书。著者王逢辰。槜李,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西南,其地产李著名,又以地名名其李,故称槜李。卷首有作者友人黄燮清咸丰七年(1857)序,此书成于是年。全书一卷,计30条,各条有目,主要记槜李的栽植、移接、虫害、采摘、收贮、食用等。此书的序、题词等应酬文字,差不多占全书的2/3,故涉及栽植、移接等技术的文字所占比重有限。除原刻本外,有槐花吟馆本和《农学丛书》本。同名的另有一书,民国间朱梦仙著,也是记叙嘉兴的槜李,共44则,分总论、起源、产地、嫁接、整枝、栽培、远移等,叙述较王谱为详,亦较有科学性。

道德真经传

道德真经传

道德真经传。宋吕惠卿撰。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宋吕惠卿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其以宋儒所谓的“十六字心传”,即《尚书·大禹谟》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解“守中”,以道家,儒家治身理国之说相参。

太上老君戒经

太上老君戒经

经名:太上老君戒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期。假托老君为关令尹喜讲授。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道教义枢》、《三洞珠囊》均著录《老君戒经》等。本经盖出自六朝。述戒律。

东汉演义评

东汉演义评

题 “珊城清远道人重编”。八卷三十二回。有清嘉庆乙亥 (1815) 同文堂刊本,为通行大字本。此书与甄伟 《西汉演义》合刊名 《东西汉演义》。有同文堂刊本,聚文堂刊本,同治十一年 (1872) 善成堂刊本等。清远道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 称“重编”,是针对明谢诏的《东汉演义》而言,作者在自序中道其创作缘由,说前人所为《东汉演义》, “颠倒史事, 以惑人心”,因此重编, “敷说大端,正其荒谬”。今存同文堂、善成堂、聚文堂、荣茂堂、成都九道堂等刊本。全书起于汉宣帝励精图治,迄于桓帝诛杀贤良,宠幸宦党,是在《东汉演义》的基础之上,又根据正史增删而成。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中国宋代制度史。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缪荃孙、屠寄整理之广雅书局稿本、刘富曾整理之嘉业堂清本、北京图书馆于1935年据徐辑原稿影印的线装本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的精装本等。徐松(1781—1848),字星伯,中国清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礼部郎中、陕西榆林府知府等职。除辑编有《宋会要》、《宋三司条例考》、《宋元马政考》等史籍外,还有《新疆志略》、《新斠注地理志集释》、《唐登科记考》等著作。宋代修撰的会要,前后成书11种,达3000余卷,但大都散佚,惟赖本书保存最多。本书厘分为200册共376卷,约800余万言。内容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大门类,每大类之下分列若干细目,按年月排比史料,较详实地记述了宋代政治、经济、军政、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社会史事。其中以礼类、职官类、食货类篇幅最多。记事详瞻、生动和具体,有些内容为他书记载简略或不详,有些则仅见于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是研究宋史最基本的文献之一。但由于本书是宋会要残余部分的辑编,今流行辑本又未作细致的整理,以致书中文字脱漏、残昏、羼混、讹误、重复、衍文、颠倒等情形较为严重,今已有王云海著《宋会要辑稿考校》等书,对此多所改正补校,可供参考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