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飞

赵鹏飞
  • 姓名:赵鹏飞
  • 别名:字企溟,号木讷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绵州巴西县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赵鹏飞,北宋末期经学家。字企溟,号木讷。绵州巴西县(治地在今绵阳市区)人。宋微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进士。履历不详。博通经籍,尤其对《诗》及《春秋》有深入研究。著有《诗故》、《春秋经筌》两部专著。《诗故》已佚,今存《春秋经筌》十六卷,收入《四库全书》。作者自序云:“《春秋》公天下之书,学者当以天下之心求之。”故此书据经解经,不为以往之传注所拘,持论较为平允,且推见至隐,使春秋242年间事了如在目。留梦炎序曰:“木讷所著《诗故》、《经筌》二书,有功于圣经甚大。”

赵鹏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仁山集

仁山集

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承庵先生集

承庵先生集

诗文集,明 胡松撰明胡廷杰等编

东史纲目

东史纲目

朝鲜语:동사강목,朝鲜1778年(正祖2年)安鼎福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从箕子到王氏高丽末期的历史。广泛参照中国及本国史书,仿朱熹《通鉴纲目》体例写成。共二十卷,包括首卷一卷、正文十七卷、附录二卷。首卷中有凡例和图,凡例包括统系、岁年、名号、褒贬。将箕子朝鲜-马韩-新罗-高丽视为正统。本编第1卷是箕子朝鲜和马韩,第1卷至第4卷是三国时期,第5卷是统一新罗和后三国,第6卷至第17卷是高丽王朝。附卷包括考异、怪说辨证、补遗、杂说、地理考。在国内私人所撰史书中最享盛名。收入《朝鲜群书大系》。原书藏奎章阁,1915年有新印本刊行。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佛教典籍。定慧译(撰?)。一卷。由序言及八段韵文组成。序言称:菩提达摩自南天竺携《楞伽经》至东都,求那跋陀罗译出,其经“文字浩瀚、意义难知。和尚慈悲,广济郡(群)品,通经问道,识揽悬(玄)宗。穷达本原,皆蒙指受。又嵩山会善沙门定慧翻出《悉谈章》,广开禅门,不妨慧学。不著文字,并合秦音。”八段韵文的主旨论述静心禅观,直进菩提。韵文领起时,句中、末尾常有音译词汇。据序文谓“彼与鸠摩罗什法师通韵,鲁留卢楼为首”,凡领起之音译均为该偈颂之韵脚,故当与音韵有关。此文究系由原文翻译,抑由中国僧人撰述,待考。P.2204末有题记:“天福陆年(941)辛丑岁十二月十九日,净土寺□比丘僧愿宗题迷头上小自后再堪知敦煌悬□公索。”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P.2212、2204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金刚针论

金刚针论

梵名Vajrasu^ci^ 。法称(梵Dharmaki^rti )造,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基于佛教的立场,批判吠陀时代以来印度之阶级制度。除引用婆罗门教经典之文献而加以反驳外,并提倡人间平等,为一部简明之论书。本书之梵文原本现存,西元一八二九年英国东方学者荷吉森(B.H. Hodgson)出版梵文原本及英译本。此外另有德译本、西藏译本。又本书汉译本、西藏译本皆指为法称所作,而梵本之序及跋皆谓此书为马鸣(梵As/vaghos!a )所撰述。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

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