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彦

- 姓名:张缙彦
- 别名:字坦公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河南卫辉新乡人
- 出生日期:1600
- 逝世日期:1672年
- 民族族群:
张缙彦(1600—1672年),字坦公,河南卫辉新乡人,明崇祯辛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北京,他会同太监曹化淳开门迎降,后不被重用,乃南归。顺治元年,清军南下,他赴固山额真叶臣军前纳款。南明弘光朝立,被任命为总督,因害怕而逃避躲藏起来了。顺治二年又受洪承畴招降。顺治九年被推荐参加吏部铨选考试,十五年,官至工部侍郎,十七年被清庭甄别降授江南徽宁道。六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裔介劾奏大学士刘正宗阴毒奸险,结党比附,蠹国乱政一案,其中罪状之一,即刘正宗的莫逆之友是张缙彦、方拱乾。张缙彦被外贬,方拱乾被流徙。刘正宗的至交好友都是这一类人,而刘正宗的为人即可想而知了。况且,张缙彦为刘正宗的诗作序时有“将明之才”这种诡谲不可解释的话。于是张缙彦诗序案发,顺治帝立命刘正宗、张缙彦回奏作出解释。
所谓“将明之才”,据刘正宗回奏,说这句话的确看起来很狡猾不可解,但我现存的诗稿中,张缙彦的序文中并未见有这句话。其实他也把原稿扯毁灭迹,想以此混蒙欺瞒过关。可见告发者与被告发者都认为此语之要害在乃“恢复明朝栋梁”,关系非浅。八月,湖广道监察御史肖震又奏劾张缙彦:在浙江守任时,刻有《无声戏》二集一书,诡称为不死英雄,以煽惑人心。于是下令将张缙彦解官逮至京师。顺治帝命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审议具奏。
审讯时,张缙彦承认为刘正宗诗作过序,序中“将明之才”乃出自诗经,西汉书颜真卿墨刻所载。但又谎称曾送与魏裔介、林起龙、张瑃、王熙等人,未送刘正宗;且原系草稿,后已改写一篇,刻与未刻不知道,尚未成书,不曾遍送与人。及至用刑,方供已送刘正宗。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将明之才”之语,即使是诗经、西汉书颜真卿墨刻所载,如果不是故意借用,为何不即行承认,而要巧辞欺饰,实有狡猾不可告人之意,叵测之心。张缙彦以诡谲别有用心的言词为别人写作诗序,煽动欺惑人心,情罪重大,应立斩。十一月初十日顺治帝下旨:张缙彦本当依拟处斩,现从宽免死,著革职,收回对他的一切奖励和任命,籍没家产,流徙宁古塔地方。
“居心叵测”、“别有用心”、“不可告人”等其实与“莫须有”是一回事,文字狱之“妙”就妙在在似有若无之间做文章。这既不用根据,也没法反驳和澄清。许多无辜的读书人就做了这似有若无的厉鬼尚不知亡魂何处。
张缙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退庵医案
清代凌淦撰,李龄寿批注,医案。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本书共载医案五十二则,包括风疹、咯血、咳呛多痰i乳泣、经事、感冒、痫证等病证。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陈虚白规中指南
全称《陈虚白规中指南》。道教内丹炼养著作。两卷。宋元间陈冲素撰。约成书于宋末元初。冲素生平不详,疑即陈致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该书分两卷,共十二章。上卷九章: 《止念》、《采药》、《识鼎炉》、《入药起火》、《坎离交媾》、《乾坤交媾》、《攒簇火候》、《阳神脱胎》、《忘神合虚》,其完整的记录了丹功内炼的过程。下卷三章:《玄牝》、《药物》、《火候》,以图配文,直指丹道三要。
唐太宗入冥记
唐代变文。敦煌话本小说之一。作者佚名。见敦煌写本斯二六三○《唐太宗入冥记》残卷,原无题,依王国维、鲁迅拟题。其中故事据初唐《朝野佥载》卷六之唐太宗入冥故事发展,但已与原故事大为不同。相传太宗入冥感到“杀人数广,昔日享福,今受罪犹自未了”,再无“生路”,“忧心若醉”。但他遇到了鬼判官崔子玉,此人在阳世任辅阳县尉,当家有五百口人,跃马肉食,全是皇帝所赐。当阎王叫他推勘太宗寿命长短时,他想这是一件“祸事”,“若勘皇帝命绝”,怕他回到长安杀自己一家五百口人,而太宗又怕崔子玉揭他老底,不让还阳,结果双方假公济私,进行一项交易。判官先给太宗加五年寿,太宗除保他全家,又封崔子玉为蒲州刺史,又赐库钱二万贯。
戎幕闲谈
轶事小说集。唐韦绚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是韦绚在文宗大和中为李德裕从事时,记录李德裕的一些日常言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是韦绚做西川巡官时,记李文饶所谈。李德裕字文饶,曾于大和四年至大和六年迁西川节度使,韦绚当在此时为西川巡官。《说郛》录有此书,书前有韦绚自序。序曰: “赞皇公博物好奇,尤善语古今异事。当镇蜀时,资佐宣吐,亹亹不知倦焉。乃谓绚曰: ‘能随而纪之,亦足以资于闻见。’《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1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原书已散佚,现存残本1卷。有《类说》本、《说郛》本、《旧小说》本。《太平广记》引本书共15则。
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为霖禅师昙山法会录,一卷,明道霈说,清谢大材、潘道靖、黄大同录,佚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