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

- 姓名:焦循
- 别名:字理堂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甘泉(今江都)人
- 出生日期:1763年
- 逝世日期:1820年
- 民族族群:
焦循(1763年~1820年)清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自谓“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易通释·自序》)。曾从阮元游学浙江,后应礼部试不第,託足病不入城市者十馀年,并筑“雕菰楼”,读书著述于其中。专研经书,博览典籍。作《六经补疏》,于经、史、曆算、声韵、训诂之学无所不究,尤深研《易》、《孟子》,颇多己见。撰《通释》、《图略》、《章句》,合称“易学三书”,自称发明《易经》所讲“旁通”、“相错”、“时行”三义(见《易图略·自序》)。用数理解释《周易》,更由治《易》的方法通释诸经。又用六书中的转注、假借解释《易》之经文,认爲《周易》中多有转注和假借,“转注如冥即迷,颠即窒,喜即乐”(《雕菰楼集·与朱椒堂兵部尚书》),假借“如礿豹爲同声,与虎连类而言,则借礿爲豹,与祭连类而言,则借豹爲礿”(同上书,《周易用假借说》)。又精于曆算之学,撰《释弧》、《释轮》、《释椭》、《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开方通释》诸书,爲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所歎服。学风与汉学家有异,曾作札与人辨证“考据”名目之非,指其弊“患乎不思”(同上书,《与刘端临教谕书》)。故提倡“通核”之学,即要“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 (《辨学》),实以考据与义理并重。
在哲学思想上,赞成北宋张载的气化说,认爲道与气不相分离,道是气的往复运动。他说:“一气反复往来,是爲道”(《易通释》卷五),“阴阳变化,生生不已,是之谓道”(同上)。但却给天赋予道德、意志的属性,认爲“天之生人,欲其并生并育。仁者以天爲量,故以天之并生并育爲乐”(《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并相信命定论,断言 “不可转移趋避者,命也”(《雕菰楼集·知命解》)。在理欲观上,依据戴震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的去欲说,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学究娇情,实违其本心。于是耳食者共以爲圣贤,遂居之不疑。忍其欲,制其情,血气日戾,痰涌胸塞以死。”(《易馀籥录》卷十二)强调满足百姓之欲是实现 “仁” 和 “王道” 的前提,“于此可以知仁,于此可以知王道”(《论语通释·释仁》)但他又有“窒欲”的思想,认爲满足欲望的原则是推己及人,即他所说的 “格物”:“格物不外乎欲己与人同此性同此欲”(《雕菰楼集·格物解三》);而推行“格物”,就必须使人窒欲和寡欲。由此他把“忠恕”之道作爲实行“仁”的基本方法,说:“知己有所欲,人亦各有所欲;己有所能,人亦各有所能。尽天下之性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圣人因材而教育之,因能而器使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一贯之极功也。”(《论语通释·释一贯忠恕》)在人性论上,继承戴震性即血气、心知的思想,认爲“性即指气质而言”(《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上》),指出人欲正是性善的标志。他说:“性善之说,儒者每以精深言之,非也。性无他,食色而已”,“惟男女饮食,则人人同此心,故论性善,徒持高妙之说,则不可定,第于男女饮食验之,性善乃无疑耳”(《雕菰楼集·性善解一》)。此外,焦循在自己的易学中提出变通的思想,认爲《易》要变,“变则通,通则久,未有不变通而能者也。”(同上书,《说权》)故强调变法的必要性,认爲“法不能无弊,有权则法无弊。权也者,变而通之之谓也。”(同上)但又认爲“仁义礼智信,万古行之而不易”(同上)。还用先天抽象的“数”、“理”形式论述哲学问题,将一切事物的变化归之爲“理之一”或“数之约”(《加减乘除释》卷二)。善属文,反对成俗之见,重视地方戏曲,作《曲考》(已佚)、《剧说》、《花部农谭》等加以考察。著作尚有《孟子正义》等,多收入《焦氏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表度说
一卷。明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传教士。万历三十四年来华,随利玛窦习汉语,成为利氏的重要助手。后协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行星说,并测量北京经度,制造取水蓄水诸器。万历四十四年被逐,卒于澳门。《表度说》是明末中西文化会通之际传入中国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历算著作,主要介绍了西方圭表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原理和用圭表进行具体实测的操作步骤,体现了西方天文学公理化的论证思路。特别是书中关于“横表”立表准则和测量规律,以及柱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是明末首次引进。
晚照楼论文集
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今人马茂元著。马茂元,字懋园,安徽桐城人。马氏从小好学,其祖父马其昶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受祖父教诲和家庭环境熏陶,学业日进。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任于安徽省桐城中学、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并担任过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编审会编审。1949年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后更名上海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治学侧重于楚辞与唐诗,有著作《古诗十九首初探》、《唐诗选》等。楚辞研究方面有《楚辞选》、《楚辞研究集成》二种,《晚照楼论文集》收集了作者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斯所作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18篇论文,内容有评价作家作品的,有探讨理论问题的,也有考订文献资料的。根据论述的内容,从战国到清代,按时间顺序编次。18篇文章中,前3篇为楚辞论文。第一篇《论〈九歌〉》,分别论述了“九歌”名称的来源,《九歌》的原来面目和屈原加工改写的创作过程,逐篇分析11篇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九歌》是南楚人民的生活之歌是屈原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四个部分。第二篇《关于〈离骚〉时代问题的商榷》,论定《离骚》产生的时代可能在“屈原三十九岁以后四十一岁以前”的三年中。第三篇《从汉代关于屈原的论争到刘勰的〈辨骚〉》,分析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王逸关于屈原评价问题的论争,指出了王逸宗经论骚的得与失,继而论述了《辨骚》“跳出了以经义衡量文学的圈子”的理论意义。作者据“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诗意为是书命名。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焚香记
传奇剧本。明王玉峰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下上品”,说:“王魁负桂英,做来甚恳楚。”清梁廷楠《曲话》说:“《焚香记·寄书》折,关目与《荆钗记》大段雷同:金员外潜随来东,孙汝权亦下第留京,一同也;卖登科录人寄书,承局亦寄书,二同也;同归寓所写书,同调开肆中饮酒,同私开书包,同改写休书。无之不同,当是有意剿袭而为之。”近人姚华《菉猗室曲话》说:“此本为王魁翻案而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打消背约事实,使之重圆,是虽出于传奇常套,反减杀悲剧之兴味焉。”“此记关目布置、用笔疏密不得其宜,宜疏处反冗漫令人倦,宜密处反草草一过,淡然无味。”《王魁负桂英》原为一部著名悲剧,作者为替王魁翻案而改为喜剧,实是点金成铁。关目布置处处捉襟见肘,情节发展落入传奇俗套。
九辩
中国古代长篇抒情诗。原收于《楚辞》。战国时宋玉所作。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出身寒微,曾为楚顷襄王小臣,终生怀才不遇。东汉王逸言其为屈原弟子,无确证。但其辞赋创作显然是受屈原影响,其作品继承了屈原作品的某些语言、体制特点。《汉书·艺文志》载宋玉有辞赋16篇,《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3卷。但现存署名宋玉的作品,多数为后人伪托之作,《九辩》是唯一的一篇可以确信为宋玉作品的诗。
节孝语录
一卷。北宋徐积撰。徐积字仲车,山阳人。进士。元祐初授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历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卒于监中岳庙,政和六年(1116)赐谥孝处士。是书,为其门人江端礼所录。《文献通考》载一卷,与今本合。其中“说经”条,如释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谓“偏”当作“遍”,言开遍而复合。据考证“偏”读为“遍”,原二字通用。其释“春秋壬申、御廪灾、乙亥、尝。”谓说者皆言先言御廪灾,是火灾之余而尝,志不敬。其实曾子问,言天子诸侯之祀,遇日食、火灾、丧服,则皆废祀。今御廪灾则尝可废,而不废,是为不敬,何必谓火灾之余而尝。今考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太庙火,乃废祭 其他火灾不废。徐积概言火灾则废,反斥《公羊》、《榖梁》二传,殊失经意。他若以 《论语》 “三嗅” 为“三叹”,谓《春秋》“西狩获麟重书僭狩非礼,不重书获麟,”也是牵强附会。至于商论古人推扬雄而讥贾谊,至以陈平为秦汉以来第一人,很公平,而误解《礼记》“葬欲速朽”以近世用厚棺为非,尤为大错。然徐积笃于躬行,粹于儒术,所言皆中正和平,无宋代刻核古人之习。大致皆论事论人,无空议性命之说,近千古之儒家。
仁王经疏会本
仁王经疏会本,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清成莲合并序,内题会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粗同合疏,惟存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