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

焦循
  • 姓名:焦循
  • 别名:字理堂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甘泉(今江都)人
  • 出生日期:1763年
  • 逝世日期:1820年
  • 民族族群:

焦循(1763年~1820年)清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自谓“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易通释·自序》)。曾从阮元游学浙江,后应礼部试不第,託足病不入城市者十馀年,并筑“雕菰楼”,读书著述于其中。专研经书,博览典籍。作《六经补疏》,于经、史、曆算、声韵、训诂之学无所不究,尤深研《易》、《孟子》,颇多己见。撰《通释》、《图略》、《章句》,合称“易学三书”,自称发明《易经》所讲“旁通”、“相错”、“时行”三义(见《易图略·自序》)。用数理解释《周易》,更由治《易》的方法通释诸经。又用六书中的转注、假借解释《易》之经文,认爲《周易》中多有转注和假借,“转注如冥即迷,颠即窒,喜即乐”(《雕菰楼集·与朱椒堂兵部尚书》),假借“如礿豹爲同声,与虎连类而言,则借礿爲豹,与祭连类而言,则借豹爲礿”(同上书,《周易用假借说》)。又精于曆算之学,撰《释弧》、《释轮》、《释椭》、《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开方通释》诸书,爲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所歎服。学风与汉学家有异,曾作札与人辨证“考据”名目之非,指其弊“患乎不思”(同上书,《与刘端临教谕书》)。故提倡“通核”之学,即要“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 (《辨学》),实以考据与义理并重。


在哲学思想上,赞成北宋张载的气化说,认爲道与气不相分离,道是气的往复运动。他说:“一气反复往来,是爲道”(《易通释》卷五),“阴阳变化,生生不已,是之谓道”(同上)。但却给天赋予道德、意志的属性,认爲“天之生人,欲其并生并育。仁者以天爲量,故以天之并生并育爲乐”(《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并相信命定论,断言 “不可转移趋避者,命也”(《雕菰楼集·知命解》)。在理欲观上,依据戴震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的去欲说,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学究娇情,实违其本心。于是耳食者共以爲圣贤,遂居之不疑。忍其欲,制其情,血气日戾,痰涌胸塞以死。”(《易馀籥录》卷十二)强调满足百姓之欲是实现 “仁” 和 “王道” 的前提,“于此可以知仁,于此可以知王道”(《论语通释·释仁》)但他又有“窒欲”的思想,认爲满足欲望的原则是推己及人,即他所说的 “格物”:“格物不外乎欲己与人同此性同此欲”(《雕菰楼集·格物解三》);而推行“格物”,就必须使人窒欲和寡欲。由此他把“忠恕”之道作爲实行“仁”的基本方法,说:“知己有所欲,人亦各有所欲;己有所能,人亦各有所能。尽天下之性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圣人因材而教育之,因能而器使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一贯之极功也。”(《论语通释·释一贯忠恕》)在人性论上,继承戴震性即血气、心知的思想,认爲“性即指气质而言”(《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上》),指出人欲正是性善的标志。他说:“性善之说,儒者每以精深言之,非也。性无他,食色而已”,“惟男女饮食,则人人同此心,故论性善,徒持高妙之说,则不可定,第于男女饮食验之,性善乃无疑耳”(《雕菰楼集·性善解一》)。此外,焦循在自己的易学中提出变通的思想,认爲《易》要变,“变则通,通则久,未有不变通而能者也。”(同上书,《说权》)故强调变法的必要性,认爲“法不能无弊,有权则法无弊。权也者,变而通之之谓也。”(同上)但又认爲“仁义礼智信,万古行之而不易”(同上)。还用先天抽象的“数”、“理”形式论述哲学问题,将一切事物的变化归之爲“理之一”或“数之约”(《加减乘除释》卷二)。善属文,反对成俗之见,重视地方戏曲,作《曲考》(已佚)、《剧说》、《花部农谭》等加以考察。著作尚有《孟子正义》等,多收入《焦氏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思想与观念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Ideasand Opinions)是英语世界广泛流传的爱因斯坦通俗著作集,自1954年出版以来,一直长销不衰。本书在爱因斯坦本人亲自监督和协助下编选而成,收录了《我的世界观》(1934英译本,1953德语本)《爱因斯坦晚年集》中的重要篇目,及当时新发表的文章,共计121篇,是认识和研究爱因斯坦的必读书。本书汇集了从爱因斯坦最初的职业生涯到去世前的文章精华,内容涉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文化、教育、战争、友谊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显示了爱因斯坦豁达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纂要经验录

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论医道。又分两种,一种是医道总论,如“坏药伤人论”“看病切要”;一种是各种医学理论,如“阴阳证论”“阴证似阳、阳证似阴论”“吐血咳嗽论”“虚阳外越论”“非风证论”“虫证论”。 (二)病案。亦有两种,一种是附在每节医论之后,如“经验阴证似阳案证”“阳证似阴案证”“经验虚阳外越案证”“经验非风证案”;一种是先论医理,后附病案,如“脾虚气弱之症”“经验录实论”“妇女杂证论”“治痘论”“诚菴经验辨证录”。 (三)绪论一类。手稿有两个绪论,即“诚菴纂要经验录序”和“经验录自叙”。其可能是作者不同时期对医学的不同感悟。 其中,“妇女杂证论”主要记载了癥瘕、崩带、孕妇诸病,亦斥妇科专用四物汤之不良习用。“治痘论”所载之痘者,无一例用清热、外透之法,可能所治皆已成变证,故治已不在痘,而在变证。“诚菴经验辨证录”记载了临床多种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原则,大多有病案附于其后。其记载的病种比较多:咽喉肿痛,脾约,老年性便秘,崩带,痿躄,痛风,眩晕,伤寒病,如见鬼祟者,出丹,阳虚伤寒,带状疱疹,大头瘟,咳血,下血,阳明病,旅途劳伤,腹痛,阳证似阴,少阳证,郁证,见鬼怕鬼,耳聋,头晕遗尿,肺痿,阳强漏精,阳虚便秘,虚劳,阴极似阳证,蛔虫病,虱病。该篇最后对阴证似阳的辨证思路进行了总结。

梁山五虎大劫牢

元明间杂剧剧本。简名《大劫牢》。不著撰者姓名。末本。剧演梁山泊头领宋江探知滦州韩伯龙是条好汉,便遣李应下山招其入伙。李应到滦州后身染重病,因乏店钱,被店小二逐出,倒地待毙。值韩伯龙楼上赏雪,见后救至家中。伯龙见李应聪明英武,便与其结为兄弟。宋江半年不见李应回转,恐有闪失,又遣鲁智深、武松、刘唐、阮小五等4人下山接应。4人暗见李应,共商计策。伯龙清明节踏青赏春,鲁智深等来寻衅,诱至僻静处,将其擒拿。李应在家放火烧房,绝其后路。伯龙上山,仍恋家中妻儿,请求放归。官军以伯龙勾结梁山强人,将其全家下狱。宋江得信后再遣李应、鲁智深等5人下山劫牢,救出其全家,复上梁山。此剧基本内容不见于长篇小说《水浒传》,但与《水浒传》中争取卢俊义上山情节相类,疑卢俊义事即据此敷演而成。本剧共5折,异于杂剧常格。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兰丛诗话

诗话著作。清方世举撰。方世举(1675—1759),字扶南,号息翁,安徽桐城人。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有《春及堂集》。方世举为方苞之弟,少从朱彝尊游,“泛览唐诗”,即作有诗话,未及成而弃去。中年在都下与翰苑诸同事“谈诗为事”,复录有《梁园诗话》,后亦亡佚。又在扬州与其侄方观承谈诗,观承录成诗话一册,未刊。《兰丛诗话》系其八十五岁时所作,凡一卷。桐城方氏,世习杜诗,方世举亦承此家法,篇中言及用韵、章句等法,大多取义于杜诗。其论诗先归于唐:“诗屡变而至唐,变止矣,格局备,音节谐,界画定,时俗准。今日学诗,惟有学唐。”再归于杜:“唐诗亦有变,今日学唐,惟当学杜,元微之断之于前,王半山言之于后,不易之论矣。”杜诗如一峰高峙,学者往往“登高自卑”,故“宜先求其次者”,“五古五律先求王、孟、韦、柳,七言歌行先求元、白、张、王”,七律则先求“白香山之疏以达,刘梦得之圜以闳,李义山之刻至,温飞卿之轻俊”等,杜甫举而众家皆各定其位。方世举虽崇杜,但其论杜诗亦偶有误,如谓杜诗七古无通韵者,即遭汪师韩《诗学纂闻》驳正。有《清诗话续编》本。

原强

中国严复著。原发表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天津《直报》。系甲午战争后,作者主张自强变法一系列论文中之最重要者。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进化论观点和积极提倡西学思想。阐明国家强弱存亡之大要在民力的强弱、民智的高下和民德的好坏,并据此考察当时中国所处的时势,尖锐指出:中国“民力已苶(nie)、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认为救此危亡,“要政”在效法西方国家“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改革旧制,更革人心风俗,而其根本则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增强人民的体力,禁止吸食鸦片,革除女子缠足的陋俗;开民智,就是设学堂,讲西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新民德,就是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强调变法乃“最亟而不可稍或辽缓者”。自强保种又“必朝廷除旧布新”。同时提出自上而下实行改良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作者在该文收入《侯官严氏丛刻》时作了较大的修改,增添了将近一半文字,主要是对“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作了具体的阐述。现收入《严复集》。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

唐北天竺沙门阿质达霰译
  摩醯首罗大部多主请问,金刚手菩萨为说乌枢瑟摩秘密曼荼罗法,能成一切种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