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

- 姓名:焦循
- 别名:字理堂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甘泉(今江都)人
- 出生日期:1763年
- 逝世日期:1820年
- 民族族群:
焦循(1763年~1820年)清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自谓“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易通释·自序》)。曾从阮元游学浙江,后应礼部试不第,託足病不入城市者十馀年,并筑“雕菰楼”,读书著述于其中。专研经书,博览典籍。作《六经补疏》,于经、史、曆算、声韵、训诂之学无所不究,尤深研《易》、《孟子》,颇多己见。撰《通释》、《图略》、《章句》,合称“易学三书”,自称发明《易经》所讲“旁通”、“相错”、“时行”三义(见《易图略·自序》)。用数理解释《周易》,更由治《易》的方法通释诸经。又用六书中的转注、假借解释《易》之经文,认爲《周易》中多有转注和假借,“转注如冥即迷,颠即窒,喜即乐”(《雕菰楼集·与朱椒堂兵部尚书》),假借“如礿豹爲同声,与虎连类而言,则借礿爲豹,与祭连类而言,则借豹爲礿”(同上书,《周易用假借说》)。又精于曆算之学,撰《释弧》、《释轮》、《释椭》、《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开方通释》诸书,爲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所歎服。学风与汉学家有异,曾作札与人辨证“考据”名目之非,指其弊“患乎不思”(同上书,《与刘端临教谕书》)。故提倡“通核”之学,即要“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 (《辨学》),实以考据与义理并重。
在哲学思想上,赞成北宋张载的气化说,认爲道与气不相分离,道是气的往复运动。他说:“一气反复往来,是爲道”(《易通释》卷五),“阴阳变化,生生不已,是之谓道”(同上)。但却给天赋予道德、意志的属性,认爲“天之生人,欲其并生并育。仁者以天爲量,故以天之并生并育爲乐”(《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并相信命定论,断言 “不可转移趋避者,命也”(《雕菰楼集·知命解》)。在理欲观上,依据戴震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的去欲说,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学究娇情,实违其本心。于是耳食者共以爲圣贤,遂居之不疑。忍其欲,制其情,血气日戾,痰涌胸塞以死。”(《易馀籥录》卷十二)强调满足百姓之欲是实现 “仁” 和 “王道” 的前提,“于此可以知仁,于此可以知王道”(《论语通释·释仁》)但他又有“窒欲”的思想,认爲满足欲望的原则是推己及人,即他所说的 “格物”:“格物不外乎欲己与人同此性同此欲”(《雕菰楼集·格物解三》);而推行“格物”,就必须使人窒欲和寡欲。由此他把“忠恕”之道作爲实行“仁”的基本方法,说:“知己有所欲,人亦各有所欲;己有所能,人亦各有所能。尽天下之性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圣人因材而教育之,因能而器使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一贯之极功也。”(《论语通释·释一贯忠恕》)在人性论上,继承戴震性即血气、心知的思想,认爲“性即指气质而言”(《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上》),指出人欲正是性善的标志。他说:“性善之说,儒者每以精深言之,非也。性无他,食色而已”,“惟男女饮食,则人人同此心,故论性善,徒持高妙之说,则不可定,第于男女饮食验之,性善乃无疑耳”(《雕菰楼集·性善解一》)。此外,焦循在自己的易学中提出变通的思想,认爲《易》要变,“变则通,通则久,未有不变通而能者也。”(同上书,《说权》)故强调变法的必要性,认爲“法不能无弊,有权则法无弊。权也者,变而通之之谓也。”(同上)但又认爲“仁义礼智信,万古行之而不易”(同上)。还用先天抽象的“数”、“理”形式论述哲学问题,将一切事物的变化归之爲“理之一”或“数之约”(《加减乘除释》卷二)。善属文,反对成俗之见,重视地方戏曲,作《曲考》(已佚)、《剧说》、《花部农谭》等加以考察。著作尚有《孟子正义》等,多收入《焦氏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曲藻
明·王世贞撰。一卷。此书系后人从其所著《艺苑卮言》附录中摘出有关评论戏曲部分,辑录而成。全书凡四十一条,其中一部分谈论元杂剧曲文,兼及一些作家的简历和轶事,另一部分是引述前人的曲论,或加赞扬,或作驳难。其论述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入手的,认为“《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这是看到了戏曲与词、绝句、古乐府以至诗、骚之间的渊源关系,看到了音乐、观众的欣赏习惯、南北方语言差别对于戏曲发展的深刻影响。比较重视戏曲创作的艺术魅力,要求作品必须“动人”,并以此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反对以偏概全,武断草率,要求在评价作品的成败得失时,应该根据整个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衡量。此书对后来的戏曲批评和创作发生过一定影响。有明刻《欣赏续编》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台湾私法物权编
本书(九册一、七一二面一、○二七、二○○字)汇集台湾私法有关物权之事例,凡三章。此项事例之调查汇集,详见第七九种「台湾私法债权编」篇。本书系抄录清宣统二年时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刊行「第一部调查第三回报告书台湾私法附录参考书」第一卷(上中下)而成。所辑事例,统属物权部分。第一章总谕,分土地开垦之沿革、物权之物体、物权之得失三节;第二章物权,分业主权、役权、瞨权、典权、胎权五节;第三章物权之特别物体,分海埔溪埔、鱼塭、盐埕、山川、茶园菜园槟榔番檨、坟墓、埤圳、石沪、厝屋九节;第四章物权之特别主体,分外国人、番社、学事、宗教、慈善事业、公业、共有七节。
童子经念诵法
童子经念诵法,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兴然题记,一〇二八B。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一卷,唐伽梵达摩译,略云千手观音合药经,或云千手观音治病合药经,尾题治作疗。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