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利

马丁利
  • 姓名:马丁利
  • 全名:加勒特·马丁利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华盛顿
  • 出生日期:1900年5月6日
  • 逝世日期:1962年12月18日
  • 民族族群:

加勒特·马丁利(1900年5月6日-1962年12月18日)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欧洲历史教授,专门研究近代早期外交史。1960年,他凭借《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获得普利策奖。


Mattingly出生于华盛顿特区,在华盛顿上小学,1913年全家搬到卡拉马祖后,在密歇根州上公立高中。毕业后,Mattingly于1918年至1919年在美国陆军担任中士。然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文学士学位(1923年),并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巴黎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学习。在纽约一家出版社工作了两年后,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26年),并在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教授历史和文学。在那里,他与作家Bernard DeVoto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和职业友谊。


1935年,马丁利在哈佛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他对16世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了西班牙帝国历史专家罗杰·B·梅里曼的影响。在古根海姆奖学金的资助下,他获得了四次奖金,在1937年至1938学年期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欧洲档案馆进行研究。为了阅读原始资料,马丁利自学了几门外语和16世纪的文字。


马丁利的首部著作是传记《阿拉贡的凯瑟琳》(1941),这本书“极其细致、准确且内容丰富”,但其中关于细致、准确和丰富内容的描述“被小心地隐藏或完全抹去”。这本书被选为文学协会的精选作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丁利在美国海军预备役担任中尉指挥官,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华盛顿特区服役,指导情报官员。在这个过程中,马丁利学到了很多关于海军行动的知识,后来他写了一本关于无敌舰队的畅销书。战争结束后,马丁利对没有获得哈佛大学的任命感到失望,他在纽约库珀联盟的成人项目中找到了一个职位,在那里他“完善了他的演讲风格”。1947年,马丁利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在那里度过了他的职业生涯,并于1959年被任命为威廉·谢泼德欧洲历史教授。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因其学习性和生动性而广受欢迎。一位朋友利奥·格什霍伊回忆说,马丁利在讲座中“头抬得高高的,眼睛闪闪发光,笑容和蔼可亲,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关于诗歌、戏剧和小说,关于他深爱的音乐,关于他欣赏的挂毯和绘画,关于他喜欢却很少有人欣赏的葡萄酒和美食的故事”。他也喜欢谈论探险家,他可以如此全面地追溯他们的航行,以及帆船,它们是如何建造和配备人员以及如何航行的。马丁利把他的历史学工作视为“讲述关于人的故事”,他有着“广阔的全景视野”。


1955年,马丁利出版了《文艺复兴外交》,这本书让他在历史上声名鹊起。这本书研究得非常好,引用了六种语言的资料,马丁利以博学和清晰的方式写作。正如J·H·赫克斯特后来写的那样,“如果任何技巧都能使《文艺复兴外交》成为一本受欢迎的书,那么它的作者就有这个本事;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尽管如此,马丁利还是下定决心不通过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他的出版商的建议下,他将手稿删减了三分之一,并销毁了原稿。“历史学家怀着如此钦佩的心情阅读《文艺复兴外交》,这本书可能不如马丁利所能达到的水平;事实上,它还不如马丁利所写的那么好。即便如此,它仍然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历史著作之一。”


马丁利最成功的作品是《无敌舰队》(1959年)。正如一位传记作家所写的那样,这本书“虽然写得华丽,但却是皇家紫色,读起来就像历史小说。”这本书受到了评论家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当月书俱乐部和历史书俱乐部的畅销书。马丁利还因这部作品获得了特别普利策奖。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美国哲学学会的当选成员。


尽管在政治上温和地支持“诺曼·托马斯社会主义”,但马丁利在政治和专业上“对意识形态的容忍度很低”。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是一个像“威尔·杜兰特、欧文·费雪和威廉·希克林·普雷斯科特”这样的老派文学史家。


1928年,马丁利与教师格特鲁德·L·麦科勒姆结婚,两人没有孩子。尽管之前几年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但马丁利于1962年在牛津大学担任乔治·伊士曼客座教授时意外死于肺气肿

马丁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偷袭珍珠港前365天

偷袭珍珠港前365天

日本实松让著,为读者呈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实松让曾担任日本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处助理武官,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对日美双方情况颇为了解,这为本书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采用日志形式,援引大量当年的函电、记录、日记和密码文件等珍贵资料,详细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年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它从日本国内视角深入审视了偷袭珍珠港这一重大决策的过程,聚焦事件爆发前 8 个月的关键历史细节。通过对这些罕见材料的深入挖掘,探讨了日本领导人如何一步步将国家带入危险境地,诸多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也得以浮出水面。​从 1941 年 1 月到 12 月珍珠港事件期间,日美关系风云变幻,本书生动揭示了日本最终选择发动袭击的深层原因。无论是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取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助力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偷袭珍珠港这一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

恶之花

恶之花

法国象征派的先驱人物波德莱尔的著名诗集。这部诗作为世界诗坛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初版问世时,诗集收有100首诗作。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又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最终定稿时,共收诗157首,分为6个诗组。第一部分是《忧郁和理想》,展现了主人公一条精神活动的曲线。第二部分《巴黎风貌》,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充满敌意的资本主义大都会的丑恶画卷。第三部分《酒》,表明诗人企图通过酒来解脱外在的敌对世界,及内在的精神世界所受的压抑。然而醉意的世界毕竟是幻境,诗人在此只作短暂的停留,便感到它的虚幻,由此开始了诗集的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在罪恶王国漫游,得到的是变态的爱,绝望,死亡,对自己沉沦的厌恶。美、艺术、爱情、沉醉、逃逸。一切消弭忧郁的企图都告失败。于是诗人反抗了。这便是诗的第五部分《反抗》。诗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死亡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从此进入诗集的第六部分《死亡》。诗人以远行这首长诗回顾和总结了他的人生探险。《恶之花》 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痛苦、绝望、忧郁、迷惑、悔恨充分表达出来,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诗篇既有浪漫主义的主观情调,又有现实主义的客观反映。完美的形式与悲观苦闷的内容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

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

作者儒勒.凡尔纳 ,29世纪的人生活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表面却一无所感似的。他们对奇迹美景已经厌倦,面对日新月异的进步成果十分淡漠。他们觉得一切都自然得很。然而,倘若同往昔比一比,他们便会更珍惜我们的文明,并重视走过的道路。

太上老君说安宅八阳经

太上老君说安宅八阳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安宅八阳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太极真人说诵经安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匡”字缺笔避宋太祖名讳,称玄武,当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 年(1015年)前古籍。太上老君答太极真人问,劝人转经禳谢,以 退一切恶煞恶鬼,获龙神匡赞,保佑建筑、蚕桑、百福咸臻。
  

春秋宗朱辨义

春秋宗朱辨义

十二卷。张自超撰。张自超字彝叹,高淳(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张自超之研究经史,期于躬行实践,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后授经讲学,文行日着,未仕而卒。此书以朱熹谓《春秋》据事直书为旨。张氏认为,《春秋》寓有褒贬,但不是孔子有意为褒贬,孔子只是“据其事直书之。其事是则其辞若褒,其是非则其辞若贬;其事是之中有非,非之中有是,则其辞若以褒为贬,若以贬为褒”。他又说:“夫子笔削鲁史,直书于册,而罪之大小俱着,故《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非以笔削见,褒贬以是非见,‘比事属辞,《春秋》之教也。’”他逐条驳斥诸儒以《春秋》书、不书、书人书名书字、书国书族书氏、书即位不书即位、侵伐会盟、崩薨卒葬等为褒贬之说,切中古代冶《春秋》者之通弊。惟认为《春秋》寓褒贬于事中,仍未跳出旧说之窠臼。由于张氏反对《公羊》、《穀梁》褒贬之说,故虽认为“《左氏》之浮夸,不可全信”,但仍主张“读《春秋》不得不考事于《左氏》”。此书虽以宗朱为名,但亦稍有违从,后方苞作《春秋通论》多取材此书。现存世耕堂刻本、光绪七年刻本,《榕村全书》本。

无言童子经

无言童子经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集经十二无言菩萨品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