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师石

- 姓名:薛师石
- 别名:字景石,号瓜庐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 出生日期:1178
- 逝世日期:1228
- 民族族群:
薛师石 (1178—1228),字景石,号瓜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于淳熙五年(1178),卒于绍定元年(1228),墓在吹台乡横屿(今潘桥镇横屿山)。工诗,善书法,平生未仕,著有《瓜庐集》。薛师石磊落有大志,多读书,通八阵八门之变,得隆兴初状元木待问赏识,以女妻之,足见其不凡的才识,但他却终生未仕,筑庐会昌湖西,题曰瓜庐,与朋好日举文会,于世味淡无所羡。
薛师石虽出身于数辈高官的永嘉大户,且传承了家族中多读书的传统,但他并没有选择以文入仕,而是逃名至会昌湖,自己结庐种瓜,饮酒作诗,那种高蹈旷达、超凡绝尘的情怀,救困济贫的仁人之心,从他的朋友对他的评论中可见一斑。赵汝回称“景石,名家子,多读书,通八阵门之变,乃心物外,至忘形骸,筑庐会昌湖西,灌瓜帖树,笏醇击鲜。”(薛师石《瓜庐集》卷首赵汝回序)。王绰《薛瓜庐墓志铭》赞曰:“永嘉之作唐诗者,首四灵。继灵之后,则有刘咏道、戴文子、张直翁、潘幼明、赵几道、刘成道、卢次夔、赵叔鲁、赵端行、陈叔方者作,而鼓舞倡率,从容指论,则又有瓜庐隐君薛景石者焉。诸家嗜吟如餤炙。……景石襟韵疏旷,卓荦有大志,视寒生窭士思欲尽取衣食之,困于力不给而止,然犹经理整缉随所有丐与之。筑室于会昌湖上,敲榜击楫,日与渔翁钓叟相忘于乃欸之间。余旧与读书于长老山,景石坐漈岩掬流泉扺掌长啸,采茶芽松花以茹之,真若忘世然者已,乃酌古今谈世务究奇正相生之变,而推考八阵旁及遁甲纵横敛散,其论高于人数等,盖家学之传还有端绪,景石又能错综而发挥之。”赵希迈《瓜庐诗后序》认为薛师石:“青门隐趣也,隐而庐焉,趣成矣。”刘植在《瓜庐集》后跋云:“若瓜庐耕钓于会昌湖上,隐然古君子,融液群书,于世味无所羡。”隐逸达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薛师石在诗中多次称自己是为“逃名”而至湖上隐居,如“鸥与鹭莫相猜,不是逃名不肯来”(《瓜庐集·渔父词》),“定是逃名者,时闻歌楚骚”(《瓜庐集·渔父》)。“逃名”,即“逃”世俗之名,指超越尘世的名利系累。薛师石之所以“逃名”隐居,或许与南宋的社会形势有关。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已经由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南宋中期以后,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都沉醉于杭州的江南秀美景象之中,忘却了本该拥有的大江南北,而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生存状态,对于边境防御、积极主战的声音越来越弱,消极议和的政策则成了主流。在众人都情愿苟且安身的氛围下,边防松弛的形势中,士人也就不再奢望游走边塞大漠、建立军功;在一片文恬武嬉中,文人士大夫也就没有必要上书参政议政、立言扬名了。如此一来,广大中下层士人就处在了无法定位的境地中,但这些已经沦陷在社会下层的士人,需要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寻求成为现实日常生活中的名士。他们退隐山林、谈禅论道、高卧梅岭、游历名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肯定自身的价值。薛师石就是具有这种名士情怀的南宋永嘉诗人之一。尽管他也选择做名士,却逃名而终有名。从友人的描述中可以略知薛师石名声之一斑。王绰《薛瓜庐墓志铭》云:“景石不止工小楷,籀篆斯隶深造其极,四方士友求于门,景石不靳惜畀之,大者径三数尺。许铭祖父有不得景石书为恨。”刘植《瓜庐集》后跋云:“窃叹古今知名士非文字言语固无以垂后,而后之人乃以其之贤与否而定去取之目,则所重盖不特文字言语间也。陶靖节之洁操绝俗,杜工部之忠恪爱君,李太白白乐天皆先颂人而后其诗。若瓜庐耕钓于会昌湖上,隐然故君子,融液群书,于世味无所羡,故于诗多肥遁之词。舒性情之正,得象外之趣,酌绳尺之严,想其人晋宋人也。读其诗止于唐可乎?”
薛瓜庐终其一生,不仅喜欢作诗,其建造的瓜庐还是一个永嘉诗人唱和的重要场所,这就是在当时当地颇有影响的瓜庐诗社。景石为社长,于中从容指论,暂时抛却了隐姓埋名、结庐种瓜的隐者形象,“每有文会,景石必高下品评之,曰某贤于某若干,某句未圆,某字未安。诸家首肯而意惬,退复竞劝,语不到惊人不止”(王绰《薛瓜庐墓志铭》)。通过诗社活动,薛师石结交了许多文人名士,如永嘉四灵、叶适、赵汝回、赵希迈等,从而彼此相互唱和赠答,其隐居生活也因此丰富了许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瓜庐集》称薛师石“与四灵唱酬最密,四灵俱有题瓜庐诗,徐照云‘自鉏畦上草,不放手中书’,赵师秀云‘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徐玑云‘因看瓜吐蔓,识得道心长’,翁卷云‘洲暖烟藏树,波寒月照鱼’”。在《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中,薛师石《瓜庐诗》不足百题,与四灵唱和的诗作最多,达十三首,且与二徐、翁、赵四人皆有酬作。他对四灵诗风甚为钦佩,叶适就在诗作中曾提到薛景石向徐照问诗一事,其《薛景石兄弟问诗于徐道晖请使行质以子钱异之》云:“弹丸旧是吟边物,珠走钱流义自通。认得徐家生活句,新来栏典讳诗穷。”《瓜庐诗》中有《水心先生惠顾瓜庐》、《学海楼和水心先生韵》。赵汝回为景石《瓜庐集》作序,《瓜庐诗》中则有《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赵希迈有《吴中中秋怀瓜庐诸友》,而赵希迈进京廷对时,薛师石作《送赵端行廷对少寓期待之意》。
薛师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瑞士荣格著。英国伦敦罗特列杰与基根·保罗公司1933年出版英文版。由1930年前后发表的11篇论文合编而成。是荣格脱离精神分析学会,独创心理分析学派后的著作。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更新性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含义,从梦的解析出发,精辟论述了分析心理学的各个问题。涉及从集体潜意识到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该书由梦的解析出发,内容涉及荣格关于心理治疗、类型心理学等分析心理学各个方面的观点,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阐述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分歧所在,关注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对心理学与文学、宗教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临川先生文集
又名《临川集》、《王文公文集》。北宋王安石撰。一百卷。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累迁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荆国公。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一生力主改革,为中国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主张文应“有补于世”,反对“功且华”,其诗文颇具批判精神,寄托着政治理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宋代文学发展影响极大。内文五十六卷,诗四十四卷。其篇目、编次与王安石文集的别本《王文公文集》略异,内容大致相同。北宋末薛昂编。流行刊本为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校定,前有黄次山序。内有《洪范传》、《礼乐论》等重要哲学论文。有缺字,请参考站内《临川集[四库本] 》。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撰人不详。书中提及「唐光化三年(900)」。当出于唐末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内容分三部分。首先列举三魂七魄图。并述「炼阳魂而制阴魄」之法。其法以诵咒为主。其次为守尸鬼图,并述唐末兄弟二人服丹药除尸鬼成仙故事。又其次列举三尸图、九虫图,并述三尸九虫之名称、害人症状及除治方法。据称此图及去虫法乃孙真人(孙思邈)所传。书末又抄录去三尸九虫方法十余种。如老君去尸虫方、苏仙内传去三尸虫方、守庚申日法、太上真人口诀、赵先生除三尸九虫法、蒋先生除三尸法等。大多以眼药为主,兼行符咒。
甲申传信录
十卷。明末清初钱士馨撰,字稚拙,号稚农。浙江平湖县人,贡生出身,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钱曾发愤研究经史,多所撰述,着有《赓笳集诗》。晚年入京师,遇甲申之变,后见《国变录》、《甲申纪变》、《国难记》、《闻见纪略》、《变纪确传》、《燕都日记》、《再生录》等书凡十余家,颇不满意,便“博搜闻见,勤咨与难诸贤”,自丁亥(1647年)至癸巳(1653年)之秋,更七载而着成《甲申传信录》一书。《甲申传信录》记事内容丰富,卷一为《睿谟留憾》,记癸未(1643年)秋至甲申(1644年)崇祯帝亡国自缢事。卷二为《疆场裹革》,记秦、晋、燕明朝诸臣死于农民起义事者,如孙传庭、傅宗龙、段复兴等,及李自成、张献忠攻城略地事情。卷三为《大行骖乘》,列甲申之变京师死事诸臣姓氏及身亡经过。卷四为《跖脯遗脔》,记李自成进京后对故明官僚士大夫追赃镇压事。卷五为《槐国衣冠》,记李自成设官分职,除授京省各官。卷六为《赤眉冠略》,记李自成起义始末。卷七为《董孤剩策》,记甲申楚、豫、燕、齐事略,李自成克开封、保定等城。卷八为《桑郭余钤》,记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事。卷九为《戾园疑迹》,记伪太子案始末。卷十为《使臣碧血》,记弘光使臣左懋第出使清廷被害。《甲申传信录》为记事本末体,各卷或有用日记体、笔记体。卷首均有作者概论为引言,卷内多又分列小标题,阅读颇为便利。书前有自序,记作者写作经过。《甲申传信录》记一代鼎革之事,近代学者黄节在《国粹丛书》本《甲申传信录》跋中称其所记事多不为《明史》所载,且颇不失实。该书抄本极伙,传抄沿袭,互有舛误。嘉业堂刻《鲁春秋》,附载《使臣碧血》篇,即《甲申传信录》第十卷,但字句与《甲申传信录》第十卷微有不同。海盐朱氏藏有《甲申传信录》注本,考证颇详,系爱新觉罗仲谦所注,较它本为善。此外,《甲申传信录》还有清道光庚子(1840年)刊巾箱本,《胜朝遗事初编》本,《国粹丛书》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释迦牟尼佛为了我们众生这个生死的问题,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里头,把全国的财富都舍弃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后,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和哪一位佛因缘最深?他一观察,知道我们娑婆世界,和两位佛因缘最深。这两位佛,就是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和西方阿弥陀如来。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全一卷。唐代僧法眼文益(885~958)撰,明代僧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又作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大智藏大导师语录、清凉文益禅师语录、文益录、法眼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集录法眼文益之略传,及其住崇寿院、报恩禅院、清凉禅院等处之开堂、上堂、示众、问答、机缘、举古、代古、偈颂等。文益接引后进,恳切提撕,不行棒喝,自本书所录语要即可窥其宗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亦收录本语录,卷首附题‘五家语录法眼宗’,卷末附语录风圆信、郭凝之所撰之五家语录序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