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毅

孙士毅
  • 姓名:孙士毅
  • 别名:字智冶,号补山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仁和(今余杭)临平镇人
  • 出生日期:1720
  • 逝世日期:1796
  • 民族族群:

孙士毅(1720—1796),字智冶,号补山,清仁和(今余杭)临平镇人。自幼勤奋,博通经史。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次年授内阁中书,迁侍读。三十三年,任戊子科四川正主考。次年春,随大学士傅恒督师征伐,主持羽书章奏,配合指挥,动合机宜,傅誉为:“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班师后,授户部广西司郎中。旋任庚寅乡试湖南正主考,升大理寺卿,出为广西布政使,调云南。为官清廉,能体察民情。当时,云南有盐、铜两矿,数十年来,矿老山空,产销凋敝,柴薪腾贵,民不聊生。士毅奏请豁免两矿税负,获士民欢迎。未几升为巡抚,因总督李侍尧贪渎案,以失察被革职。遣戍伊犁,簿录其家,不名一钱。帝嘉其廉,改授翰林院编修,纂编《四库全书》,任副总纂。其一生尚著有《百一山房集》诗赋12卷。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如早期的《鬻儿谣》,有云:“儿未出门母断肠,潜向荒厨服盐卤。”


《四库全书》编成后,升太常寺少卿。复出为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又升任广东总督兼管粤海关务。初上任,即上疏:“广东海洋交错,奸宄易藏,唯有洁以持身,严以察吏,不敢因循讳饰。”同时,在戍守上主张:“兵以制宜为用。”“各省形势不同,即一省中地方险易亦复悬殊,似宜略为变通,以收实效。”地方因得以治。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天地会林爽文起事,命士毅赴潮州戒备,向广东调兵征饷,充实军力,起义军被镇压。次年,晋太子太保。五十三年,安南阮惠与国王黎维祁争位。黎叩关求救,士毅奉命率师布防镇南关,逐阮惠,送黎返国,驻黎城。乾隆封为一等谋勇公,赐红宝石顶,命班师,犹豫未即行。次年正月,阮惠袭黎城,黎维祁逃,清军败北,仓猝退入关内。帝以士毅不遵诏班师,罢封爵,并撤红宝石顶、双眼花翎,解除总督职,命驻镇南关治事。不久召还京师,授兵部尚书,充军机大臣。是年冬,命署四川总督,旋代两江总督。时徐州黄河决口,筑毛城铺坝堰,救援灾民,俱称旨意。五十六年,召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年,清廷与廓尔喀发生战争,命助四川总督筹饷,馈运无缺,以功复赐双眼花翎,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暂代四川总督。六十年春,湖南苗人起事;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起事,均被士毅镇压。六月,卒于军中。

孙士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房四说

文房四说

宋文学家蔡襄撰。笔、墨、纸、砚杂评。

客尘医话

客尘医话

医话。清计楠撰。三卷。楠字寿齐,秀水 (今浙江嘉兴) 人。辑有《一草堂医书》等。此书刊于嘉庆九年 (1804)。卷一杂症述略。论南人多温病而少真正伤寒、不可概从六经论治、温病以舌色尤为先务等,并对时疫、咳嗽、痰、臌膈、脚气、诸痛、惊证等辨证论治均有论述。卷二妇科述略。认为治妇科病必先明冲任之脉,指出妇人肝气病、妊娠伤寒温热证最为难治,并载血结胞门、安胎、胎前论治等。其中附举二十八例证治。卷三产后述略。论妇科病以产后为重、新产妇三病、产后诸病总宜以生化汤为主等,并列举三十四例证治,认为其中以产后赤白痢最为难治。书中详析温病、内科杂病、妇产科及个别儿科病的病因病机与证治,亦有引据古医籍及名医论述者。治法偏重于补。自言看胎产诸症二十余年,遇大险大危之候,竟得十中挽回七八,皆以用补得宜,不随世俗以治标逐瘀为先务。有一定临证参考价值。有嘉庆九年刻本,民国七年 (1918) 大东书局影印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许东雷诗存

许东雷诗存

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升庵诗话

升庵诗话

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升庵诗话》常于词章韵律的考订和诗篇诗句的品鉴中提出一些精辟的理论观点。例如,杨慎称赞王维诗“含不尽之意”、王粲诗“涵蓄蕴藉”、杜牧诗“殊有含蓄”、薛涛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杜甫《赠花卿》诗“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等等,表明他倡导诗须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创造。不满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的拟古蹈袭之弊,强调诗歌是诗人的性情之作,“是发诸性情而协于音律,非先协音律而后发性情也”(《李前渠诗引》),重视诗人的才与学。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和唐代优秀诗歌学习,对宋诗也给予了重视和肯定。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

曹野人先生传

曹野人先生传

《曹野人先生传》,清代易顺鼎撰,记明末清初益阳民间学者曹宗先(号野人)生平事迹。当时学高识远而又名声不显如曹氏者当不在少数,由易氏此传可见其梗概。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汉礼器制度

汉礼器制度

《汉礼器制度》是秦、汉之际薛县叔孙通所撰的典制文献。《隋书经籍志考证》称,《仪礼·士丧疏》引郑玄注:“凌人曰:汉礼器制度,大槃(同“盘”)广八尺,长一丈二尺,深三尺,漆赤中。”《周礼·天官疏》曰:“叔孙通前汉时作《汉礼器制度》,多得古之周制,故郑君(玄)依而用之也。”《周礼·夏官疏》曰:“冕礼,《周礼》无文,叔孙通作《汉礼器制度》,取法于周,今还取彼以释之。”旧列史部政书类。久佚。收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