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

袁宗道
  • 姓名:袁宗道
  • 别名:字伯修,号石浦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公安(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1560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1600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袁宗道(1560年3月12日—1600年12月9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伯修,号石浦。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十七年归里,大读佛经。万历二十五年,复入北京,官右庶子,任皇长子经筵讲官。万历二十八年病逝于京师。著有《白苏斋集》22卷。


公安派实自袁宗道发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伯修在词垣,当王、李词章盛行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辉),厌薄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于宋好眉山,名其斋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他的《论文》首先以细致的理论分析阐明模拟古人的荒谬性。上篇从语言变化发展切入,说明“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切不可生吞活剥地挦扯古语,甚至地名、官衔皆不同时制。实际上,古文的好处在于“叙事如画,议论超绝”,学习它就应该“学其意”,做到“辞达”。下篇继续论证要不模拟古人,不仅语言要变化,而且还应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认为“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若使胸中有所见,苞塞其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这样就不可能模拟古人。从语言到内容,论证得较为全面、有力。


袁宗道创作的散文,清新秀逸,简洁朗爽。其游记散文善于状物,如《大别山》,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所要描绘的山水对象的特征:“予攀萝坐亭上,则两腋下晶晶万顷,舟樯顺逆,皆挂风帆,如蛱蝶成队,上下飞舞。”“两腋下”即有“晶晶万顷”的水面,可状“隆然”于水上的大别山之高,而“舟樯顺逆,皆挂风帆”的点化,则说明当时无风无浪的静谧。这是绝妙、传神的描写和渲染。它如《戒坛山》、《小西天》皆具有这样特点。其尺牍散文善于抒情,如《答友》、《寄三弟》等,不仅写得情真意切,而且表现出淡泊冲夷的胸襟,朴素闲雅的情趣,是披露心迹的真实记录。


其诗,与其文有类似的风格,清雅自然,如《春日闲居》就体现这样特点:“不才敢拟子云玄,索米金门又一年。风味渐随双鬓减,天真犹仗一樽全。”其诗独创性不够,有些诗作诗味也不浓,成就不算太高,远不及其文。

袁宗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仲奇医案

王仲奇医案

近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王仲奇的临床诊疗经验汇编。王仲奇(1881—1945)出身安徽歙县四世中医世家,22岁行医乡里,1923年迁居上海后以精湛医术闻名沪上,被《海上名人传》列为近代名医。其学术思想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气血调和,善从督脉、任脉等经络循行阐释病机,如将耳聋归因于“肾脏精气亏损,督脉精血不充”,诊疗时强调“酌盈济虚,辅偏救弊”的平衡理念。该书系统收录其1920—1945年间诊治的700余例病案,涵盖内科杂症(如湿温病、肝郁胃弱)、妇科(月经不调、产后病)及疑难病症,其中65例湿温病诊治经验尤为突出。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到「天下十三布政城隍之神」,应出于明洪武九年(1376)设置十三布政使司之后。原书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乃太上老君演说,谓世上众生之命运,皆由城隍神掌握,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世人若能转诵此经,礼拜城隍判官,即可消灾除罪。篇末附四言偈语二十六句,并有京都城隍真诰。

太上玄一真人说三途五苦劝诫经

太上玄一真人说三途五苦劝诫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三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玄一三真劝戒罪福法轮妙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本经当为其中之一部分。敦煌遗经有本经残卷。述三途五苦,劝人修善守戒。

清代割地谈

清代割地谈

清代之盛,因其(九虎)武凭陵之气震荡四方,又能以操纵之术驾驭远藩,故疆土之广,汉唐且有未及。及其衰也,一蹙动千万里。如乌梁海二十五佐领之割让,黑龙江北霍尔果斯河外之割让。尤其可怪者,而桦太一岛,拉达克一部,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人已据之而己不知,真可怪矣!

明仁宗宝训

明仁宗宝训

明仁宗朱高炽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仁宗实录》同进。六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乐邦遗稿

乐邦遗稿

佛教文献。南宋嘉泰四年(1204)宗晓编。二卷。据自序称,是《乐邦文类》的拾遗编,主要收录《乐邦文类》余而未编之“片文只义”及新辑的净土文稿。共收文献一百二十六篇。每篇前有编者加的标题,篇尾有编者的附语。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