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

- 姓名:袁宗道
- 别名:字伯修,号石浦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公安(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1560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1600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袁宗道(1560年3月12日—1600年12月9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伯修,号石浦。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十七年归里,大读佛经。万历二十五年,复入北京,官右庶子,任皇长子经筵讲官。万历二十八年病逝于京师。著有《白苏斋集》22卷。
公安派实自袁宗道发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伯修在词垣,当王、李词章盛行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辉),厌薄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于宋好眉山,名其斋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他的《论文》首先以细致的理论分析阐明模拟古人的荒谬性。上篇从语言变化发展切入,说明“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切不可生吞活剥地挦扯古语,甚至地名、官衔皆不同时制。实际上,古文的好处在于“叙事如画,议论超绝”,学习它就应该“学其意”,做到“辞达”。下篇继续论证要不模拟古人,不仅语言要变化,而且还应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认为“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若使胸中有所见,苞塞其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这样就不可能模拟古人。从语言到内容,论证得较为全面、有力。
袁宗道创作的散文,清新秀逸,简洁朗爽。其游记散文善于状物,如《大别山》,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所要描绘的山水对象的特征:“予攀萝坐亭上,则两腋下晶晶万顷,舟樯顺逆,皆挂风帆,如蛱蝶成队,上下飞舞。”“两腋下”即有“晶晶万顷”的水面,可状“隆然”于水上的大别山之高,而“舟樯顺逆,皆挂风帆”的点化,则说明当时无风无浪的静谧。这是绝妙、传神的描写和渲染。它如《戒坛山》、《小西天》皆具有这样特点。其尺牍散文善于抒情,如《答友》、《寄三弟》等,不仅写得情真意切,而且表现出淡泊冲夷的胸襟,朴素闲雅的情趣,是披露心迹的真实记录。
其诗,与其文有类似的风格,清雅自然,如《春日闲居》就体现这样特点:“不才敢拟子云玄,索米金门又一年。风味渐随双鬓减,天真犹仗一樽全。”其诗独创性不够,有些诗作诗味也不浓,成就不算太高,远不及其文。
袁宗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灵宝玉鉴
道家著作。撰者不详。四十三卷。为“正一道”的斋法全书。道教斋法多宗灵宝,故编首为灵宝斋法概论,以下分列修斋节次、灵旛宝盖、召役发遣、神虎追摄、分灯制器、宿启朝醮、坛仪法式、真文符箓、飞神谒帝、开明幽暗、变化法食、炼度更生等二十五门类,广搜符箓文字,详载行道仪法,可称正一道之斋法全书。收入《道藏》三○二至三一一册。
续西游记
长篇小说。佚名著。一百回。清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卷一称明初人兰茂曾作《续西游记》,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又谓其友季跪作《西游续记》(《续西游》),是否本书,均系孤证,难以信从。《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其内容是写唐僧师徒第一次取经见如来佛后,在漫长的返回东土道路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仍为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书所叙妖魔大多以要吃唐僧肉为目的,给唐僧造成八十一难。本书之妖魔则是要抢夺经卷,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唐僧师徒东回时,如来佛因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回东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收缴他们的武器。孙悟空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说出八十八种机心,于是,便在归途中遇上了八十八种魔难。因孙悟空等没有兵器了,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其在途中净心驱魅。小说情节曲折,魔难丛生,引人入胜。本书原流传甚少,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一读。
虚斋乐府
二卷。词别集。宋赵以夫著。以夫号虚斋,因以名集。陶湘《涉园续刻宋金元明本词》有黄丕烈士礼居旧藏《虚斋乐府》上下两卷,词六十七首。前有淳祐九年(1249)赵以夫自序。序谓:“唐以诗鸣者千馀家,词自《花间集》外不多见,而慢词尤不多。我朝太平盛时,柳耆卿、周美成羡为新谱,诸家又增益之,腔调备矣。后之倚其声者,语工则音未必谐,音谐则语未必工,斯其难也。余平时不敢强辑,友朋间相勉属和,随辄弃去。奚子偶于故书中得断稿,又于黄玉泉处传录数十阕,共为一编。余笑曰:文章小技耳,况长短句哉,今老矣,不能为也。”此本末有“临安府棚北睦亲坊陈解元书籍铺刊行”一行,并有顾广圻跋及黄丕烈二跋。陶湘叙录谓:“南宋行都书籍铺,如二陈、尹氏之属,刻唐宋诗及小种说部为多。一时文士虽孙花翁辈改业为词,而未闻雕版。伯宛所刻石屏、梅屋二家外,独此种耳。”另有紫芝漫钞《宋元名家词》本,侯文灿《名家词集十种》本,江标《宋元名家词》本。丁氏善本书室藏鲍以文点勘明钞本。《全宋词》据陶氏涉园景宋本入录。
乐府雅词[四库本]
词选。宋曾慥辑。慥,字端伯,号至游子,泉州(今属福建)人。钦宗靖康二年(1127),为仓部郎官。建炎间,曾任江西转运判官。绍兴九年(1139),以右朝散大夫行户部员外郎,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十年,为太府少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次年,升太府卿,旋落职提举洪州玉隆观。十四年(1144),起知虔州。十八年(1148),移知荆南府。历知夔州、庐州。二十五年正月(1155)卒。曾慥博学多闻,编撰有《百家诗选》、《类说》、《高斋漫录》、《集仙传》、《至游子》、《道枢》、《真诰篇》等。事迹散见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关各卷。《乐府雅词》前有曾氏自序,谓该书成于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篇,或后或先,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名曰《乐府雅词》。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诸公转踏次之”。是书分三卷,《拾遗》二卷,所收多为北宋及南渡名家词作。正集三卷大体按时间顺序录欧阳修、王安石、张子野等34家词人词作723首;拾遗二卷收词171首。曾氏选词以“雅”为尚,“涉谐谑则去之”,故于欧阳修“艳词”及以鄙俚著称的柳永、黄庭坚、曹组等人词作皆摒弃不录。卷首收有无名氏《调笑》一套8首、郑仅《调笑》一套12首、晁补之《调笑》一套9首、无名氏《九张机》两套14首等转踏曲及董颖所作大曲《薄媚》一套10首,皆为他书未曾收录者,“是又足资词家之考证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是书宋刻本早佚,现今流传诸本皆自明抄本而出,主要有《四库全书》本、《词学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顾肇声家抄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曹元忠校本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孝经定本
一卷。元吴澄撰。该书以 《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熹《孝经刊误》的体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后附录朱熹所删语句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书末有大德七年 (1303) 门人张恒跋:“ (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该书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然诠解简明,秩然成理。当与朱氏《刊误》并行为《孝经》的两种改本。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经解》本,亦有明朱鸿编 《孝经十书》本。
三报论
全一卷。又作释三报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顷,戴逵撰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慧远乃作三报论,为世俗解惑。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依受报时间之先后,可分三种,即:(一)现报,此世受报。(二)生报,来世受报。(三)后报,未来无量世受报。谓若无三报之说,则善人受苦,恶人反得荣福等现象,则为常理所不能解释者。




![乐府雅词[四库本]](/d/file/books/4fb589302728c5300fbc7349140bc89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