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

袁宗道
  • 姓名:袁宗道
  • 别名:字伯修,号石浦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公安(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1560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1600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袁宗道(1560年3月12日—1600年12月9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伯修,号石浦。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十七年归里,大读佛经。万历二十五年,复入北京,官右庶子,任皇长子经筵讲官。万历二十八年病逝于京师。著有《白苏斋集》22卷。


公安派实自袁宗道发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伯修在词垣,当王、李词章盛行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辉),厌薄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于宋好眉山,名其斋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他的《论文》首先以细致的理论分析阐明模拟古人的荒谬性。上篇从语言变化发展切入,说明“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切不可生吞活剥地挦扯古语,甚至地名、官衔皆不同时制。实际上,古文的好处在于“叙事如画,议论超绝”,学习它就应该“学其意”,做到“辞达”。下篇继续论证要不模拟古人,不仅语言要变化,而且还应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认为“从学生理,从理生文”,“若使胸中有所见,苞塞其中,将墨不暇研,笔不暇挥”,这样就不可能模拟古人。从语言到内容,论证得较为全面、有力。


袁宗道创作的散文,清新秀逸,简洁朗爽。其游记散文善于状物,如《大别山》,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所要描绘的山水对象的特征:“予攀萝坐亭上,则两腋下晶晶万顷,舟樯顺逆,皆挂风帆,如蛱蝶成队,上下飞舞。”“两腋下”即有“晶晶万顷”的水面,可状“隆然”于水上的大别山之高,而“舟樯顺逆,皆挂风帆”的点化,则说明当时无风无浪的静谧。这是绝妙、传神的描写和渲染。它如《戒坛山》、《小西天》皆具有这样特点。其尺牍散文善于抒情,如《答友》、《寄三弟》等,不仅写得情真意切,而且表现出淡泊冲夷的胸襟,朴素闲雅的情趣,是披露心迹的真实记录。


其诗,与其文有类似的风格,清雅自然,如《春日闲居》就体现这样特点:“不才敢拟子云玄,索米金门又一年。风味渐随双鬓减,天真犹仗一樽全。”其诗独创性不够,有些诗作诗味也不浓,成就不算太高,远不及其文。

袁宗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维吉尔之死

赫尔曼·布洛赫是自由形式的大师,他的小说把诗歌、小说叙事与哲学论说艺术结合起来,试图用对位逻辑与即时动态音乐手段激发语言的生命力。比乔伊斯更激进的是,他颠覆了一般小说要依靠的时间结构和线性进程。 小说《维吉尔之死》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水”、“火”、“土”、“气”,每部分代表着四重奏的一个乐章,在每个“乐章”中,小说的节奏都意图折射相应的音乐节拍。维吉尔作品中出现的神化人物都来到了他的意识中,他被他在《埃涅阿斯纪》中曾经赞颂的社会的堕落而震惊,决定焚毁自己的诗稿,但被他的好友奥古斯都阻止了。小说的最后一章是维吉尔的幻觉,他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来到了造物的初始之时,见到了和圣经所载相反的创世景象,最终到了言语和文字无法言说的地方。

蒲犁厅乡土志

江文波修。蒲犁,原称色勒库 尔,即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志系奉饬编辑之小 学教材,成书于清光绪末。列14目,约2000余字,概述该 地历史、政治、经济、地理、民族等。所载民族、户口、物产、 商务,对研究该地民族史、经济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 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抄本,1955年湖北省图书馆辑《新 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打印本,1976年新疆图书馆重印本, 1986年日本《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本。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原不署注疏者姓名,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人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本书是南北朝道经《升玄内教经》卷七《中和品》之注疏。作者以隋唐重玄派哲理疏解原经。条分缕折,发明双遣有无,弃边取中,不滞于善恶之义。如开篇第一段疏文即云:「夫中和经者,盖是登真之妙诀,入道之要方,理贯重玄,义该双遣。」又云:「所言中和者,中是非外之名,和是顺从之目。摄心于内,呼之曰中;顺道无违,乃受和称。」「恩善舍恶,名曰中和。」 此段为全书要旨。

清真先生遗事

一卷。清王国维撰。该书记北宋词人周邦彦事迹及著述。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徽宗时为徽猷阁侍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有《清真居士集》,已佚。王国维早年所著《人间词话》对周邦彦评价并不高,曾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晚年著《清真先生遗事》,观点有了很大改变。此文共分4个部分:周邦彦事迹(对各野史、笔记的记载摘录并加按语,剖析真伪)、著述(详介清真词版本情况)、尚论(王氏评清真词)、年表。文中盛称周邦彦为词中老杜。本文是集古人对清真传闻、考证、评论等大成的著作,资料价值极高。该书有1916年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排印《广仓学窘丛书》本。1940年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心性罪福因缘集

心性罪福因缘集,三卷,宋智觉注。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頞波罗延婆罗门(梵Assala^yano )与五百婆罗门人至祇树给孤独园,诘问世尊有关种姓平等、自性清净之论说,世尊遂以入溪洗垢、王得贤臣,及火、出生、日月、父母合会等之譬喻,解说人生而平等,惟以所行之善恶为贵贱之别。本经为中阿含卷三十七阿摄和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Majjhima nika^ya)之第九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