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

- 姓名:奥卡姆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伦敦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奥卡姆(Ockham,William of),中世纪英国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生于伦敦附近。方济各会会士。就学于牛津大学,又在巴黎从邓斯·司各脱派研习哲学、神学。主张神学与哲学分离,神学属信仰领域,哲学属知识领域。坚持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或“共相”不是独立的实体。强调知识来自感觉,感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能力而引起的;认为“共相”只存在于人的理智中, 是给于许多个别事物之共同点的名称, 正如代数学中的“符号”那样,只不过是大家约定来表示某一意义而用的。将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中的“节约原理”(axioma parsi-monia)运用于认识问题,提出“凡能以较少手段取得的, 就无需较多手段”,“如无必要,就不作复数的假设”。后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因他借此把所有可被感官所直接感知者以外的抽象设想,都一剃而尽。政治上主张政教分离,教会只管宗教, 不得干预政治。1327年被教皇约翰二十二世(Joannes ⅩⅩⅡ,1316—1334在位)关进阿维尼翁监狱。次年越狱投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Louis de Baviere,约1287—1347)。据传, 曾对皇帝说:“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并宣称皇帝有权废黜教皇,教皇应服从皇帝。又称教皇制是人为的,教会法也是人为的。对后世宗教改革运动有巨大影响。死于慕尼黑。主要著作有:《逻辑大全》、《论辩七篇》、《皇帝权力和教皇权力》等。
奥卡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郧溪集
诗文别集。北宋郑獬(1022—1072)撰。二十八卷。獬字毅夫,安陆(今湖北云梦)人。皇祐进士。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王安石恶之,以侍读学士出知杭州,徙青州。有集原五十卷,淳熙十三年(1186)秦焴尝序而刊之。久佚。此本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内裒辑编次,又以《宋文鉴》、《两宋名贤小集》所载分类补入。含制七卷,诏二卷,口宣一卷,表状等三卷,书、记、解等五卷,祝文一卷,墓志铭三卷,诗六卷。其文章宗旨源出韩愈,内容多涉时政。史称其文章豪伟峭整,议论剀切,精练民事。有《四库全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幻云居诗稿》一卷。载其诗二十五首,多即景抒怀之作。
太清真人络命诀
《太清真人络命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当出于六朝。南宋《秘目》着录作「《络命》一卷」。《宋史‧艺文志》亦着录一卷。今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内言拘守魂魄身神之法。谓人之五脏四肢皆有神真,魂魄形体与天地日月相通。若能拘守魂魄使不离形体,存思五脏及身中诸神,可以除病成仙。
大悲妙云禅师语录
清真雄说,机德等编。六卷。卷首收序、请启、付;卷一收住山东临清州大悲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浙江嘉兴府三塔景德寺海会禅院语录;卷三收拈古;卷四收颂古、法语、行略;卷五收机缘、像赞、联芳偈;卷六收诗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究竟大悲经
亦称《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原著四卷。主要述说心性本净、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主张虚宗圆融,万境不迁,体泯用寂。本经名称首见于《大唐内典录》,谓三卷,被判为伪经。《开元录》亦著录为伪经,谓“四卷,或三卷,亦云八卷”。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研究者谓本经儒家色彩较浓,但是否伪经,尚需进一步研究。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
佛典注疏。P.2328。作者不详,疑为唐法成。一卷。首存尾残。此疏在归敬偈中称:“所有《稻杆》未决义,今当次弟略解释。”从现存内容看,此疏解释的是《佛说大乘稻杆经随听手镜记》中的未尽之义。《随听手镜记》第一“立所宗”中指出外道观点可归纳为十六种。但法成在罗列了十六种观点的名称后说:“此十六论,有所立破,文繁不述。如《瑜伽论》二广明。”此疏则正面对这十六论进行论述批驳。因卷后残缺,现只剩“因中有果论”、“从缘显了论”、“去来实有论”等三部分,而这些文字实际又只是《瑜伽师地论》卷六有关部分的摘要,故无法对全疏作总体评价。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