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

乔伊斯
  • 姓名:乔伊斯
  • 全名:詹姆斯·乔伊斯
  • 性别:
  • 国籍:爱尔兰
  • 出生地:都柏林
  • 出生日期:1882年2月2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月13日
  • 民族族群: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小说家,诗人,剧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大师。1882年2月2日乔伊斯生于都柏林天主教之家,从小在天主教会学校受教育。17岁时为了读原本易卜生剧作,开始学习挪威语。1898年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现代语言,但尽管有非凡的语言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的学业并不优秀,他一直潜心钻研各时期文学,并准备从事文学创作。他反对庸俗的天主教主义,拒绝社会对他的所有要求,包括狭隘的爱尔兰文学复兴,振兴高卢语及民族政治,反对英国统治。1904年离开爱尔兰到欧洲,开始了自愿流亡的生活,先后在巴黎、的里亚斯特、苏黎世等城市生活创作,直到 1941年1月因病去世,乔伊斯所有小说都以故乡城市都柏林为背景,他的生活一直是他小说的中心。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都柏林人》 (1914)。他宗旨是要为爱尔兰谱写“一部道德史篇章”,从童年、青年、成熟及社会生活四方面描写形形色色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幻灭。乔伊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中各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基于乔伊斯对“感悟”的观点——即在对表面平凡琐碎的事物描写中表现真实、深刻的含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青年斯蒂芬·迪德勒斯的成长,从他如何在天主教及民族主义气氛中渡过童年,到放弃宗教信仰,离开家乡,找到艺术灵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艺术家的生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乔伊斯叙述时运用的语言随着主人公从婴孩时期到成年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复杂,并运用内心独白等手法刻划主人公内心世界及他周围环境。这部小说体现了乔伊斯的观点,即艺术家必须脱离家庭,宗教,政治等的束缚,远走他乡,才能真正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这部小说因内容与风格的丰富而确立了乔伊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后他用了七年时间创作了《尤利西斯》 (1922)。小说在巴黎出版后,即被认为内容“淫秽”,而长期禁止发行,直到1933年才与读者见面,《尤利西斯》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新,最富实践性的小说。它的题裁似乎很小——三个主要人物犹太广告商布鲁姆,妻子莫莉和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个都柏林人在一天18个小时中的生活,然而乔伊斯把他们放在欧洲古老文明的背景上,使小说主题变得异常宏大。三个主要人物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 中三个人物相对,18个章节与史诗篇章相呼应。乔伊斯通过这个以古指今的平行结构用喜剧性讽刺揭示出过去历史与现在现实的强烈对比,并赋予表面卑微渺小的现实以悲剧性深度。这部作品中,现代都市中现代人的生活被刻画得淋漓尽至。技巧上乔伊斯变幻使用了么摹仿、梦幻、象征、意识流、现实主义等许多不同方法,并与主题相适应。由于小说中大量运用典故,技巧变化多端,语言晦涩,造成了读者理解的困难。乔伊斯最后一部小说《菲尼根们的苏醒》 (1939) 前后花了15年时间,作者自己认为是一部杰作。乔伊斯试图全力刻划一个现代“普通人”形象,它讲的是一个人一个夜晚的梦幻和狂想,这个人自始至终没有苏醒过。小说以死亡,复活及历史循环往复主题为中心,乔伊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已是混乱腐朽不堪,人们整日昏昏然,虽死犹生。为了表现这种夜晚意识状态,乔伊斯运用了一种梦境语言,词句叠加融合在一起,产生很多喻指,为了使小酒店老板代表整个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他还经常把英语和其它一些欧洲语言混杂在一起使用,增加了作品难度。乔伊斯与弗吉尼娅·沃尔夫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人物,而《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用意识流技巧是为了深入探求人的精神活动,更真实地表现内心纷乱的思绪和感触。它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毫无条理的,实际上却总是围绕着一个时隐时现的中心。在语言上意识流文学也尽管与内容相适应,乔伊斯采用省略句子,成分残缺,语法不规范,省去标点等真实地表现意识活动的特点。詹姆士·乔伊斯早期创作深受易卜生、福楼拜、契诃夫等人影响,其它作品还有诗集《室内乐》 (1907) 剧本《流亡者》(1918)。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

《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职方典》分为京畿、盛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省下分府,先汇考,次总论,有图志,然后按府逐一记述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城池、关梁、公署、学校、赋役、风俗、祠庙、古迹、艺文、杂录、外编等项内容,共1544卷。《山川典》分为山部和水部,山部载大山、名山283座,水部载江河湖海等117个水体,共320卷。《边裔典》记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它国家,共140卷。

吴郡志[标点本]

吴郡志[标点本]

一作《吴门志》。南宋范成大撰。五十卷。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成书。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吴郡时称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二县(今江苏苏州市)。全书分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风俗、城郭、学校、宫宇、古迹、水利、人物、寺观、异闻、杂咏等三十九门。记载府城尤详,水利一门保存不少有关太湖流域重要资料,人物遗迹所占篇幅亦多。征引浩博、叙述简赅,是古方志中佳作。对研究南宋时期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参考价值。惟汪泰亨等所补,体例殊乖,或为正文,或作夹注,颇嫌淆杂。此为《吴郡志》标点本。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

中国古代脉学著作。李时珍撰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万历已来刊行数十次,多附于《本草纲目》之后。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曾撰《四诊发明》8卷,未刊行。李时珍撷取此书中的脉学精华,又参考了55种与脉学相关的著作,编成本书,以为初学之指南。本书1卷,约1.1万字。分2大部分,前一部分论27脉,后一部分为《四言举要》。27脉是作者从历代有关资料中归纳选定的。介绍各脉时首先简明扼要地指出其特点,并用小字注明脉理,辨析前人之误。其次为“体状诗”,将该脉特征、主病括为一首七言诗。再其次为“相类诗”,亦用七言诗说明相类似脉象的鉴别要点。如浮脉,“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最末为“主病诗”,介绍该脉在诊断病证中的意义,其后简注该脉主病的特点,如:“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四言举要》题为宋代崔嘉彦撰,后由李言闻删补。该篇用四言诗形式比较全面地叙述了脉诊中的问题(如脉诊部位、脉象特征及主病等)。全书论脉简要,方便记诵。《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元代戴启宗虽然指出了世传《脉诀》(五代高阳生托名)之伪妄,但“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至李时珍博考精研,于27脉“毫厘之别,精核无遗”,故刊行以后,“《脉诀》遂废”,成为后世中医学习脉诊的常用入门书。

历代名臣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

明黄淮、杨士奇等辑。三百五十卷,无序。明永乐十四年(1416)内府刊本。黄淮是洪武(1368—1398)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永乐(1403—1424)初曾直文渊阁,历翰林编修、侍读、左庶子、右春坊。仁宗即位(1424),擢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进少保户部尚书,仍兼大学士。杨士奇,永乐初年历翰林编修、侍读、左中允。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保、少傅,并兼兵部尚书。宣德三年(1428)进少师。本书辑周至元(前1122年—1367)历代名臣奏议,于宋尤详。内按事类分门,有君德、圣学、孝亲、敬天、郊庙、治道、法祖、储嗣、内治、宗室、经国、守成、都邑、封建、仁民、务农、田制、学校、风俗、礼乐、用人、求贤、知人、建官、选举、考课、去邪、赏罚、勤政、节俭、戒佚欲、慎微、谨名器、求言、听言、法令、慎刑、赦宥、兵制、宿卫、征伐、任将、马政、荒政、水利、赋役、屯田、漕运、理财、崇儒、经籍、图谶、国史、律历、谥号、褒赠、礼臣、巡幸、外戚、宠倖、近习、封禅、灾详、营缮、弭盗、御边、夷狄等门、其中“治道”一门有御史王朗上疏魏文帝育民者刑疏等目;“法令”一门有廷尉张释之与汉文帝奏对、魏征谏止太宗滥罚等目;“慎刑”一门有路温舒上书汉宣帝尚德缓刑等目。

郑史编年辑录

郑史编年辑录

本辑所录之郑国史料采诸《春秋》、《左传》、《国语》及《史记》,未涉诸子之书。《春秋》和《左传》采用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点校本,《国语》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史记》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李石岑著。1935年2月世界书局初版。该书是作者于1932年在福建教育厅暑期讲学会上的讲演稿。书中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探讨了中国哲学各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认为儒家的哲学思想偏重于伦理,孔子实际上是个伦理学家,孟子、荀子都绍述孔子的伦理思想;认为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其尚同说及其实践精神,墨家把一切都看成是平等的、划一的,这种思想博得后世的好评;认为中国哲学只有道家的体系最完备,它的认识论、宇宙观、人生观都是从一个体系中演绎出来的,自然主义与辩证法是道家哲学的神髓;认为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注重概念,把概念的能动性故意夸大,使之和事实分离,专在概念上维持其思想体系,专为他们观念上的“一”辩护。作者说《中庸》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论“诚”与论“中和”,二者是一贯的。“诚”充满在天地间,全靠人生去表现出来,表现得最圆满的就和“诚”合而为一了,这是一种最高的境界。认为朱熹的思想是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而成的,又为周、张、二程诸人思想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界确实是个有数的人物。指出王夫之哲学是体用一源论,“体”是指的大自然的本体而言,在本体的大自然当中,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原因,完全是由于“用”的关系,“用”离开了“体”就无从发生,“体”若没有“用”也就不能显其存在,体和用实际上是一种东西。指出戴震的“生的哲学”颇受王船山、颜元的影响,而为反对宋明理学最有力的一员,“因气化而有生生,因生生而有品物”,是戴震全部思想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