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

- 姓名:阿底峡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印度
- 出生日期:982
- 逝世日期:1054
- 民族族群:
阿底峡【Atisa】(982~1054),印度佛教中观派论师。原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Dipa.mkara′ srijñãna)。据藏文史书记载是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国王子,年轻时出宫削发为僧,拜师学习一切佛教经典,特别精通五明学,曾任印度那烂陀寺和超行(岩)寺住持。宋宝元元年(1038年)应西藏阿里王绛曲沃的邀请来到西藏传授佛典和医学。1045年,阿底峡准备经尼泊尔返回印度之际,正值仲敦巴到达布让请求阿底峡留在西藏传教,并向他介绍了当时拉萨、山南等地各大寺院的佛教情况。阿底峡听后改变返回印度的主意,决心本着弘扬佛法的心愿,决定前往拉萨,于1054年逝世,前后在西藏各地传教达9年之久。其间到过桑耶、拉萨、益域、聂当等地区的著名寺院进行招徒讲经,弟子不可计数。其中较有名的有仲敦巴、俄·雷必喜饶、格敦、尊泽雍仲等。
阿底峡在西藏不仅传授中观论师的著作,而且讲授瑜伽唯识师的论著,其中以噶当六论即《大乘庄严经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本生鬘论》、《集法句经》,以及慈氏五论和他自己的著作《菩提道炬论》等为主。《菩提道炬论》是阿底峡针对西藏佛教情况而著,文中把僧人从初拜师学法达到修成佛果分成三类,即所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他认为下士道上的僧人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个人利乐。要求修习佛法者必须广发心愿,皈依佛、法、僧三宝,提倡人们行善。当一个人进入高一级时,必须把戒、定、慧三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成佛的境地。在未达到成佛之前,自己要具备菩萨之行为,常发菩提之心,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密多(即六度),如此既能超度自己,又可帮助他人得到解脱。
另外,阿底峡认为修习佛法者,首先必须学习显教,然后修习密法,假若没有显教为基础,不可能进修密法。他的学说被藏传佛教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后来的格鲁派广泛传播,对藏传佛教影响很大。他除把梵文典籍译成藏文外,还著有《菩提道炬论》、《般若波罗蜜多略义明灯》、《入二谛论》、《一切经集略义》、《经集略义教授》、《忏悔仪轨》、《发菩提心及受菩提律仪仪轨次第》等。共百余种译著均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他传播的思想和学说,后来形成噶当派。宗喀巴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创立了格鲁派,传播到青海、内蒙等地。
阿底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八卷。元赵文(1239—1315)撰。文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河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授南雄路儒学教授。著有《青山稿》。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赵文有《青山集》三十一卷,但久已散佚,清初已无传本。此本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八卷。卷一、二为序,卷三、四为记,卷五为碑记、赞、跋、书后之属,卷六为墓志铭,卷七为古体诗,卷八为近体诗、词。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有《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珍本丛刊》本,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钞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读禅阅世
天才诗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苏曼殊经典名篇结集,著名学者章太炎、陈独秀高度评价苏曼殊并对其推崇备至。苏曼殊文学艺术造诣极高,与弘一大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诗人柳亚子盛赞其为“灵界诗翁”“千秋绝笔”!《读禅阅世》收录他大部分作品,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
我的自传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
劫余小记
清臧谷著。抄本。记作者在咸丰三年(1853)至八年间太平军三次攻克扬州时的见闻,对太平军初入扬州的政策制度记载颇详。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鬻子注
《汉书·艺文志》著录《鬻子》二十二篇,而南朝梁庾仲容《子钞》、唐马总《意林》所录仅六篇,隋唐宋三《志》则均作一卷。今传本为一卷十四篇,有唐逄行珪注;行珪曾官华州郑县尉,唐高宗时人。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明袾宏发隐并序,卷一末附半月诵戒仪式。全称《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简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律学著述。明万历十五年(1587)袾宏撰。系隋智顗述、灌顶记《菩萨戒义疏》的注释书。本书在各段经文前配有科文,疏文及发隐文则随各段经文而出。层次清晰,便于阅读。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