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

- 姓名:黄苏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黄苏,生卒年不详,原名道溥,号蓼园,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曾为知县。选编有《蓼园词选》,中加评点笺注,评析章句结构,比较优劣异同,点明词旨作意,多有卓见,影响甚大。黄苏评词,重寄托比兴,强调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并强调知人论世,注意从作者的遭遇和创作背景去探明词的“真意”,提出“读词必先了解命意”之说。其理论观点,对于词学批评与研究,亦有启发。《蓼园词选》出现后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因临桂词派主将况周颐的推许而引起后人关注。此书有1920年惜阴堂排印本。齐鲁书社1988年出版的《清人选评词集三种》,将《蓼园词选》收入其中,颇便于查阅。
黄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唐五代宋词选
《唐五代宋词选》(二册),1936年5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属“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辑”。这个选本所选,作者在导言中说“侧重于所谓豪放一派”,来“激扬青年们的志气,砥砺青年们的节操”。我们据以重排,改正明显的错误,其他一仍其旧,以便读者与《唐宋名家词选》并读。
槜李诗系
地方诗总集。四十二卷。清沈季友编纂。沈季友,字客子,号南疑,浙江平湖人。康熙丁卯(1687)副贡生,有《学古堂诗集》。槜李本古地名,在今嘉兴西,后专指嘉兴。清代嘉兴府包括嘉兴、秀水、嘉善、海盐、石门、平湖、桐乡七县。嘉兴在六朝时有“士大夫之郡”之称,以诗名世者,实始于唐,如丘为、顾况、殷尧藩等。后经南宋,文化逐渐发达,元、明、清三代,名诗人辈出。此集编辑嘉兴一郡之诗,自汉、晋以迄于清康熙初,共收一千九百馀家,“凡缙绅、韦布、闺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咏传世者,皆录之。而以仙鬼题咏谣谚附焉。姓氏之下,又各为小传,略叙梗概。其山川古迹、土风物产,亦间加附注,以备考据”(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种体例为后世辑地方总集者树立了范本。后世辑一省、一郡之诗者大体采用此种模式(如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此书收清初诗虽只七卷,但“多表彰节概之士。季友为人,亦从可知矣”(《清诗纪事初编》)。此书之前,有明景泰间朱翰曾编《槜李英华》,崇祯末蒋之翘编《槜李诗乘》,但较芜杂。沈氏在前二书基础上去伪存真,又详加搜采,故更为精当详博。沈书一出,朱、蒋二书遂废。书中小传亦偶有沿袭旧说而失考之处。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安养知足相对抄
一卷。珍海著。久安二年(一一四六)撰。关于平安末期盛行的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的优劣,表示了珍海见解的书。虽然受到了源信《往生要集》的强烈影响,但整理了怀感《群疑论》、迦才木《净土论》中所说的内容,向弥陀、弥勒信仰说明了一二的优劣。结论是,任何一种信仰都不应该谴责或辩驳另一方。
御制秘藏诠
《御制秘藏诠》是宋太宗将佛教的深奥法意,以诗赋的形式进行诠释,再命人注解后雕印成册的宋代书刊,后被编入我国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共三十卷,包括《秘藏诠》二十卷,《秘藏诠佛赋、歌行》一卷、《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秘藏诠怀感诗》四卷及《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秘藏诠》二十卷,第一至第二十卷共五言诗一千首。《秘藏诠佛赋、歌行》共一卷。右诠赋等,端拱元年十二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惠温、继琳……等五十六人同为注解。书成上进,各赐袭衣器币,诏以其文编联入藏。《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五言四韵一百首;《秘藏诠怀感诗》四卷,五七言各一百韵;《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五七言各一百首并二十韵;《逍遥咏》一十一卷,五七言诗各一百首。端拱二年十一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可昇、归一……等一十二人同为注释。书成上进,赐束帛器币缗钱,诏以其文编联入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体现了慧能要求习禅者体认佛性的自身清净,以树立佛教的宗教世界观的思想特征。历代《坛经》传本甚多,敦煌本以往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大正藏》据S.5475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并有铃木大拙《敦煌出六祖坛经》、宇井百寿《坛经考·附录》、柳田圣山《六祖坛经诸本集成》、郭朋《坛经对勘》、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等多种录校本问世。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又称随求经、随求得大自在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应大梵天王之请,而说根本咒、一切佛心咒、一切佛心印咒、灌顶咒、灌顶印咒、结界咒、佛心咒、心中心咒等八咒及咒之种种功德,并阐说作坛、供养法、书写法及书写携带持咒之功德。此神咒又称随求即得成佛自在、求福德自在、求七宝自在。本经之别译本有不空之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