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

顾况
  • 姓名:顾况
  • 别名:字逋翁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苏州(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725?
  • 逝世日期:814?
  • 民族族群:

顾况(725?—814?),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行十二,苏州(今属江苏)人。至德二载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下登进士第。历杭州新亭监盐官。大历五年游湖州,与皎然等联唱。六年至九年任温州永嘉监盐官。后往江西,与柳浑、李泌游。建中元年任浙江东西观察使韩滉判官。后随浑入朝,为大理寺司直。贞元三年,为校书郎(疑为秘书郎之误)。四年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夏,于长安宣平里所居与柳浑、刘太真等聚会赋六言诗,次日朝臣皆和,举国传览,结集为《诸朝彦过顾况宅赋诗》一卷。五年三月贬饶州司户,九年去官隐居茅山,受道箓。贞元后期,时出游湖州、宣州、扬州、温州等地。元和元年左右尚在,约卒元和中。况性诙谐放任,好佛老。有诗名,尤长于歌行。撰有《文论》及集序数篇,论文主政教说。其《戴氏〈广异记〉序》推尊志怪小说,与礼乐相提并论,自有见解。又善山水画,撰《画评》一卷,佚。白居易、皇甫湜皆为况所推知。皇甫湜称其诗“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严羽称其诗“稍有盛唐风骨处”(《沧浪诗话》)。贺裳评曰:“顾况诗极有气骨,但七言长篇,粗硬中时杂鄙句,惜有高调而非雅音。”(《载酒园诗话又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顾况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五卷。现存《华阳集》三卷(又称《顾况集》、《顾逋翁诗集》、《华阳真逸诗》)。《全唐诗》卷二六四至二六七编其诗为四卷,卷七五四补联句一首,卷八八三补四首,《全唐诗逸》卷上补四句,《全唐诗补编·补逸》卷六补一首,《续拾》卷二二补三首又二句。《全唐文》卷五二八至五三○编其文为三卷。生平见皇甫提《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卷三○《李泌传》附传、《唐诗纪事》卷二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顾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游集

北游集

宋代诗文别集。2卷。宋元间汪梦斗著。汪梦斗号杏山。宋亡后,被尚书谢昌言荐于元世祖,特召赴京,终不受官,放还。此集上卷是诗,末有诗馀6首,皆系北游纪行之作。作者于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赴京,至冬十月归里,舟车数千里,历时270日,途中所见所感,皆以诗记之,视为北游日记,因称《北游集》。当时南宋新亡,而作者又是被迫“北游”的,途中“悲伤怀感,忧惧愁叹,不能自已”(作者自序)。集中充满故国之思,如《道过茌平县感马周事》:“翻思故国今何在,枉抱忠肝似马周!”汶上县有后梁王彦章庙,金泰和中重修此庙,有碑记。作者过此庙,题诗说:“铁枪战死后梁时,消得金人为葺祠。近岁江头几符节,过来须也读此碑!”对宋朝误国诸臣谴责、愤恨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至京后,有《见礼部尚书谢公昌言》诗云:“曾将鸿笔冠群英,自是峨嵋第一人。执志只期东海死,伤心老作北朝臣。”又有“正须自爱不赀身”句,表达了对故国的忠贞,同时又以其义规劝昌言。集中更充满了故乡之思。《金陵僦舟渡江》之六:“已是淮南客,常吟江左风。”《东行鱼台县界初闻莺》:“家山今隔几千里,始听春莺第一声。”《清明》:“他乡逢冷食,故国隔长江!”途中风情亦多入诗,如《道中不见山水》:“有山无水山枯槁,有水无山水汗漫。此处无山亦无水,风沙卷地鼻生酸。”记山东河北之间景象,如在目前。集中亦有错误,如说留梦炎入(元)朝不屈等。下卷为附录,附《杏山摭稿》,收文5篇,乃后人所集梦斗讲学之语,如论“天理人欲”之类。书前有汪梦斗序。今存有《四库全书》本。朱祖谋曾将其中所收的词刻入《彊村丛书》。

幼幼集

幼幼集

儿科著作。4卷。明孟继孔(春沂)撰。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卷1“治痘详说”,作者参阅痘疹文献结合个人治痘心得,论述痘疹发病缘由、出痘部位形态兼症、吉凶顺逆判断,痘疹不同阶段的治法和方药。强调治痘必当辨明表里虚实、气血寒温和毒势的深浅。卷2、卷4,以集录孟氏治幼科杂证之经验方为主,首论幼科基本理论,次论常见病证,每一病证先概述其要,再选录治方。收方计170余首。卷3系收载孟氏所校《钱氏经验良方》。作者强调须掌握小儿异于成人之体质特点,审因论治,对虚实之辨颇为重视,于惊论、伤风论、诸热论、疳论数篇,阐述尤详。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明刻本。

太常续考

太常续考

八卷。不著撰人姓名。据书中所述,可知乃明崇祯时太常寺官属所辑也。本书主要记述明代太常寺之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资料来源,主要是太常寺的档案材料。其中对祭祀、典礼之制记载甚详,所述沿革损益之由,名物度数之细,条分缕晰,多为《明史·礼志》、《明会典》、《明集礼》及《嘉靖祀典》所未载。作为专述某一官署的职掌及沿革,本书对太常寺的记述非他书所能及。尤以本书作于明末,故有明一代之祭祀、典礼之制,可由此窥见。书中尚录有职官题名,起明初,终于崇祯十六年(1643),则一代仪章始末,尤为完具。本书是研究明代礼制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来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所选文章既有根据钱穆先生20世纪50-60年代在新亚书院讲课记录而成的文章,也有钱穆先生发表在港台学术杂志上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及其出发点,以及钱穆先生对古人阅读《论语》之评点和他本人对《论语》的认识过程。

法华三大部科文

法华三大部科文

法华经三大部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日本山阴题记,玄义科五卷。文句科六卷,止观科五卷。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