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

- 姓名:顾况
- 别名:字逋翁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苏州(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725?
- 逝世日期:814?
- 民族族群:
顾况(725?—814?),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行十二,苏州(今属江苏)人。至德二载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下登进士第。历杭州新亭监盐官。大历五年游湖州,与皎然等联唱。六年至九年任温州永嘉监盐官。后往江西,与柳浑、李泌游。建中元年任浙江东西观察使韩滉判官。后随浑入朝,为大理寺司直。贞元三年,为校书郎(疑为秘书郎之误)。四年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夏,于长安宣平里所居与柳浑、刘太真等聚会赋六言诗,次日朝臣皆和,举国传览,结集为《诸朝彦过顾况宅赋诗》一卷。五年三月贬饶州司户,九年去官隐居茅山,受道箓。贞元后期,时出游湖州、宣州、扬州、温州等地。元和元年左右尚在,约卒元和中。况性诙谐放任,好佛老。有诗名,尤长于歌行。撰有《文论》及集序数篇,论文主政教说。其《戴氏〈广异记〉序》推尊志怪小说,与礼乐相提并论,自有见解。又善山水画,撰《画评》一卷,佚。白居易、皇甫湜皆为况所推知。皇甫湜称其诗“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严羽称其诗“稍有盛唐风骨处”(《沧浪诗话》)。贺裳评曰:“顾况诗极有气骨,但七言长篇,粗硬中时杂鄙句,惜有高调而非雅音。”(《载酒园诗话又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顾况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五卷。现存《华阳集》三卷(又称《顾况集》、《顾逋翁诗集》、《华阳真逸诗》)。《全唐诗》卷二六四至二六七编其诗为四卷,卷七五四补联句一首,卷八八三补四首,《全唐诗逸》卷上补四句,《全唐诗补编·补逸》卷六补一首,《续拾》卷二二补三首又二句。《全唐文》卷五二八至五三○编其文为三卷。生平见皇甫提《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卷三○《李泌传》附传、《唐诗纪事》卷二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顾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玄经
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所拟《周易》诸篇,大致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五辞(即玄摛、玄莹、玄掜、玄图、玄告)准《系辞传》,以“数”准《说卦传》,以“衡”准《序卦传》,以“错”准《杂卦传》。古本经传各自为篇,范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四库全书》列此书于“子部术数类”。《太玄》文辞艰涩,据《汉书·扬雄传》,刘歆曾观《太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唯笑而不答。自宋以来,注《太玄经》之书,又有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明叶子奇《太玄本旨》、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虽是拟《易》之作,但从中可借以考索理解《易》象、《易》义之资料,故此书对《易》学研究亦颇有价值。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一卷,日本圆仁撰,贤宝题记,贤贺题记,真超题记,编号二一六七。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二卷,明道霈说,清太泉录,有自序(简录重出,盖不同之本耶)。或作八卷。
道宣律师感通录
亦称《律相感通传》。佛教感应集。唐道宣撰。一卷(或十卷)。据《法苑珠林》称:唐乾封二年(667)仲春,道宣“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书分两部分:(1)“初问佛事”,涉及神佛、寺塔等内容;(2)“后论诸律相”,多为戒律方面的内容。书中所述天神有王璠、罗天、费天、姚天、苟天、陆玄畅、韦将军等。此书见载于《高丽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国内有天津刻经处本。
孛经抄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住祇园,有孙陀利女之谤,至第八日,卑先匿王察知其情,佛乃为说往昔行菩萨道时,其名曰孛,身为国师,受四臣及夫人谤,久后方明,今复如是。
新岁经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坐夏既竟,佛集众僧,使各相忏悔,诸天来供养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