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庇安

阿庇安
  • 姓名:阿庇安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罗马帝国
  • 出生地:亚历山大城
  • 出生日期:约95
  • 逝世日期:约165年
  • 民族族群:

阿庇安(Appianus,约95~约165年),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历史学家,生于亚历山大城的一个显要的家庭。他起初在故乡担任比较负责的公职,后来取得了罗马公民权和骑士身份,担任皇帝的代理官(可能在埃及)。据说他有一篇自传,但已遗失。他用希腊文写了一部24卷的《罗马史》。第 1至12卷分别记述国王们的战争,意大利战争,萨姆尼乌姆战争,高卢战争,西西里战争,西班牙战争,利比亚(阿非利加)战争,马其顿和伊利里亚战争,希腊和亚细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米特里达特斯战争;第13至17卷记述内战(这一部分的标题即为《内战》);第18至21卷记述埃及战争;第22卷记述凯撒们的战争(至图拉真时期);第23卷记述达契亚战争;第24卷记述阿拉伯战争。最后有关帕提亚战争的部分,作者没有写成。


此书至少到9世纪时还是完整的,但今天只有第6至8卷、第11至17卷(包括内战部分)是完整的;第1至5卷、第9、24卷则只有片断保存下来,估计传世的部分相当原书的一半稍弱。关于公元前 154年以后的西班牙战争和公元前133至公元前70年内战的记述,是原书比较重要的部分,为后世研究罗马史的主要依据。例如有关奴隶起义的领袖斯巴达克的唯一比较详细的记述,就保存在本书第13卷第116至120章。


阿庇安生在重要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又长期在这里担任要职,因此这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料。由于他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散失,他的作品就成了现存的仅有的第一手材料而显得特别重要。


阿庇安虽出身行省,但在罗马身居高位,享有盛名,受到皇帝的宠信。他站在奴隶主贵族统治阶层的立场为罗马帝国辩护。他并不把奴隶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而是为了显示奴隶主统治的危机才不得不记述奴隶的大规模起义,但也只限于轻描淡写。从他的客观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这一起义的规模和罗马受到冲击的程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1861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他"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同样,他的史书虽宣扬了罗马帝国的声威,客观上也揭露了罗马奴隶主统治的残暴和被压迫民族的英勇抵抗,这是因为阿庇安还是严格地以史料为依据,不捏造事实,也不作迂腐的说教。对于宗教,阿庇安完全是旧式的罗马贵族的观点,他相信神示、预兆、灾异、命运等等,但在他笔下,这些东西同历史的进程没有直接的联系。他的作品不象传说、故事那样,把战争的原因归之于神意或争夺妇女,他看到了内外战争和内部斗争所以发生的物质方面的原因:土地的争夺、债务的负担、苛捐杂税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这一点是阿庇安比其他古典历史学家高明的地方。恩格斯说:"在关于罗马共和国内部斗争的古代史料中,只有阿庇安一人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一斗争归根到底是为什么进行的,即为土地所有权进行的。"但是阿庇安注重战争的本身的叙述,而对于社会情况、文化、经济、典章制度等方面却注意得很不够。


阿庇安使用的是流行于整个希腊世界的"普通话",这同当时亚历山大城地方通用的,也就是希腊语《圣经》(《旧约》译本和《新约》)所用的希腊语基本上是一种语言。他的文字清楚、流畅,不大注意辞藻。就文章而论,阿庇安不能算是第一流作家,但是在历史学家中,他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在1963至1976年出版了自英译本转译的他的《罗马史》全译本。

阿庇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封氏闻见记

封氏闻见记

笔记。唐封演撰。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杂传记类著录为5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在小说家类著录。《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著录为2卷。现通行本多作10卷。《雅雨堂丛书》、《说郛》、《石研斋四种》、《学津讨原》、《学海类编》、《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入本书。书约成于贞元年间(785—805)。前六卷记各种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七、八两卷记古迹和传说,末两卷记当时士大夫轶事,共百余条,四万余字。多为唐事,兼及前代。文亦洗炼,为唐人笔记上乘之作。所记较实,大抵详核,且时加考辨,订正疑误,颇有史料价值。清有雅雨堂本、学津本、《学海类编》、乾隆道光年间刻本等。

至言总

至言总

至言总,原题「会稽禹穴道士范翛然撰。」据日本吉冈义丰考证,约成书于中晚唐。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卷三十五亦摘录本书。书分五篇,分别汇辑道教修炼方术:卷一〈斋戒〉,言上清、灵宝、洞神、太一、旨教、涂炭六等斋法要旨及有关禁戒。 卷二〈养生〉,言静心修性、脏腑保养、服药神枕等摄生方术。 卷三〈禁忌〉,内载忧畏鬼神及饮食起居之禁忌。 卷四〈运气〉,内载诸家服气导引之法。 卷五〈补导〉,内载诸家按摩方法及赏善罚恶之功过格。全书广征博引,其内容多与《斋戒录》、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孙思邈《枕中记》等唐代道书类同。

清微丹诀

清微丹诀

清微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代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言清微派内丹修炼法。分为四章,即〈清微隐真合道章〉、〈入室功夫章〉、〈临坛召合章〉、〈发用章〉。末附内炼符图七种。清微派丹法特点,是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法相结合。其内丹修炼程序虽分作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三段,但具体功法与全真道丹法有所不同。又称清微道法之要「非专于符,非泥于咒」,而是先以我之正炁合雷将之灵,以天之斗罡与我身之斗罡合而用之,「我禀阴阳二炁,出则轰天震地」。又谓「德者道之符,诚者法之本」,行道者先须正己诚意,神炁冲和,始可行法。

郭子

郭子

轶事小说集。晋郭澄之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两《唐志》亦收录,并有贾泉注,(“泉”原作“渊”,避唐人讳改)今佚。鲁迅辑其遗文八十四条,载《古小说钩沉》中,是我们当前研究此书最完备的辑本。据《晋书》作者本传载其生活的时代,大约在晋孝武和安帝年间,可知成书的年代,当在裴启《语林》之后的东晋末年。记两晋上层社会人物的言语谈论、人物品评、轶闻琐事等,具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作为小说,它反映两晋时代的官场争斗,揭露士族人物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和虚伪的道德观念,可见时代风气一斑。其中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是歌颂男女真正爱情的故事。

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

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

公府官僚组织之法,开国以来,凡五变矣。因于中央行政制度上,无何等之关系,故人皆以总统之内幕私吏视之。在袁氏时代,元首专柄,故府秘书长之权,直驾各部总长而上。自黄陂以降,元首权渐替,公府各职员遂亦为人所轻。中惟秘书长既参机要,且有时可代表总统与诸方接洽。庶务长以官僚而为总统经理家事,皆非有密切交情者,不蒙畀任。其他翊卫处、礼官处、侍从武官处,虽不少阔老,若蒙满之王公、退闲之上中将等,而实际上尚不如传宣处之为人趋奉也。又如顾问、咨议等,固同一位置闲散,然频年内外龃龉,疏通奔走,端赖群材。

日讲春秋解义

日讲春秋解义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着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一书,治《春秋》者甚众,据《宋史·艺文志》所着录的《春秋》学专着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其中亦有经筵讲义,如王葆《春秋讲义》、张九成《春秋讲义》、戴溪《春秋讲义》。这些讲义,“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四库提要》)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每条经文之下先例《左传》记事,次列《公》、《穀》之义例,反复演绎,大旨归于尊王。据康熙《御序》云:“惟宋康侯胡氏,潜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穀》,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过激,扶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旨常得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因而此书“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亦时有所折衷。”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但据乾隆二年《御序》,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胡氏之说多所驳正”,但当时廷臣“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于圣心自多未洽”,所以久久不予“宣布”。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方苞详细校订。乾隆御制序文时又“反复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方“校订”之时。而其攻驳之重点,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春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尊王攘夷之论,代之以尊尊卑卑、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其书之体例是,于经下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之文,再附以讲解。卷首为《总说》,有纲领、通论、经传源流、传注得失四篇,皆引诸儒之语要者。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