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

- 姓名:屠格涅夫
- 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 性别:男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8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883年9月3日
- 民族族群: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俄国作家。出生于外省庄园贵族家庭。早年目睹母亲虐待农民的情景,因而对农奴制充满敌意。1833年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又在柏林大学进修3年。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不久结识别林斯基等文学界人士,开始从事文学写作。早期创作浪漫主义诗歌,包括《巴拉莎》(1843)、《地主》(1846)等,后来转入散文作品创作。
1847年初访问西欧,陆续发表《猎人笔记》中的短篇特写。《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他在充满诗意的大自然背景下,满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把视线投向农民日常生活的苦乐悲欢,欣赏他们的品格,气质和才华。这些笔记与后来的中篇小说《木木》(1852),表现了他少时就积蕴于内心的对农奴制的仇视,后者中的残暴的女地主形象,就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
屠格涅夫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一直到1860年。这期间他有大量散文作品问世。长篇小说《罗亭》(1856)描写一个雄辩的知识分子罗亭的故事。他四处游说他的主张,然而最终一事无成。他的形象中吸取了原型巴枯宁的某些特征。《贵族之家》(1859)讲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与丽莎不成功的爱情经历,结构严谨,富有诗意。 《前夜》(1860)叙述了在农奴制改革前夜的紧张社会气氛中,贵族之女叶莲娜与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不同寻常爱情故事。在这些新人形象中体现出对新生活、对社会变革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后来杜勃罗留波夫对作品革命意义的阐释,超出了一个自由派贵族所能接受的限度,屠格涅夫等人便脱离了《现代人》杂志。50年代中他还创作了一些出色的中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1850),《浮士德》(1856),《阿霞》(1858)等。
在另一部长篇小说《父与子》(1862)中,屠格涅夫描写了当时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新旧两代知识分子、自由派贵族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他在主人公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形象中表现出的矛盾态度,招致来自进步势力与保守阵营两个方面的指责,只有赫尔岑和皮萨列夫对此作了比较中肯的评论。这部作品中的社会分析成份压倒了以往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气氛。
1863年他追随早在40年代就结识的法国著名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一家迁居德国的巴登——巴登,后来又随其到了巴黎,直到去世,只是偶而回国逗留。这期间为俄国与西欧文化的双向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使他成为最早受到欧美文学界重视的俄国作家。
60年代复杂的社会状况使屠格涅夫内心发生危机,不断来自两个阵营的指责使他感到矛盾重重。于是他在长篇小说《烟》(1867)中,对两方面的人物都予以丑化歪曲的描写。中篇小说《幻想》(1864)等作品中渗透着悲观情绪。《旅长》(1868)、《草原上的李尔王》(1870)、《春潮》(1872)等作品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远离了社会题材。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恢复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精神有所反映,但总体上不成功。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散文诗》(1878—1882)以抒情笔调称颂自然之美,思索生命真谛和人生哲理,赞美俄罗斯语言,显示出他卓越的语言天才。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语言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简朴,细致清新,富于抒情,具有内在的戏剧性。他还创作过《缺钱》(1846)、《食客》(1857)及《乡居一月》(1855)等一些反映贵族生活的剧本,也获得了成功。
猜你喜欢的书
圣安东的诱惑
福楼拜著,译李健吾。《圣安东的诱惑》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1821–1880)的小说代表作,1849年初稿,1856年次稿,1872年三稿,1874年全文定稿正式出版,跨越二十五年,其间福楼拜完成《包法利夫人》《萨郎宝》《情感教育》三部长篇小说,本书的写就几乎贯穿了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 小说取材自圣徒传说,即埃及修道士安东(约251–356)在沙漠中抵御各种诱惑的事迹,西方艺术中有不少以此为素材的作品。1845年,福楼拜的妹妹卡罗琳新婚旅行前往意大利,福楼拜同行,他在热那亚的巴尔比宫看到据说出自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之手的油画《圣安东的诱惑》,获得写作灵感,而少时读过的拜伦诗剧《该隐》和歌德诗剧《浮士德》也给了他颇多启发。 小说分七章细致描绘了安东在一个夜晚产生的精神幻象,魔鬼、示巴女王,还有安东自己的弟子将不计其数巨大的诱惑摆在他面前:财富、权力、享乐,乃至更具诱惑性的:神祇、礼仪、经文、圣谕……魔鬼以科学之名,制造迷障,隐藏起宇宙的秘密。从夕阳西下到晨曦渐上,幻梦不断,最终,安东从迷局走出,迈向新生。小说以散文诗体(或称诗剧形式)写就,反映出对宗教妄念的反叛、对物欲社会的厌弃,是作家投入“热狂”的一部作品。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宋徽宗撰,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徽宗推崇老子,引 《庄》、《列》、《语》、《孟》、《诗》、《书》注《老子》。
仪礼白话文
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
孝经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该书作于道周受廷杖下狱之时,盖起草于崇祯十一年(1638),完成于十六年(1643)。该书宗旨在于阐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于礼,约礼于敬,敬以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这个宗旨,别其章分,以《礼记》诸篇条贯附丽。该书推阐颇为详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律学著述。元拔合思巴(即八思巴)撰。一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的附篇,撰于元至元七年(1270),至元八年先后译成维吾尔文和汉文。书中将“戒学”分为三类:(1)“未得令得仪范”,在《近圆羯磨仪范》中已说;(2)“已得律仪,不犯护持方便”;(3)“若有犯者令修补法”。“习学略法”即比丘得戒之后的修学之法,亦即此书的第二和第三两类。第二类又有五种护持:一以依止师护持;二以对治想护持;三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四净自戒律护持;五依安乐住缘护持。其中“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又总集为五篇二百五十三律仪法。此书见载于《碛砂藏》、《永乐南藏》及《频伽藏》等。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