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 姓名:屠格涅夫
  • 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 性别: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8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883年9月3日
  • 民族族群: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俄国作家。出生于外省庄园贵族家庭。早年目睹母亲虐待农民的情景,因而对农奴制充满敌意。1833年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又在柏林大学进修3年。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不久结识别林斯基等文学界人士,开始从事文学写作。早期创作浪漫主义诗歌,包括《巴拉莎》(1843)、《地主》(1846)等,后来转入散文作品创作。


1847年初访问西欧,陆续发表《猎人笔记》中的短篇特写。《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他在充满诗意的大自然背景下,满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把视线投向农民日常生活的苦乐悲欢,欣赏他们的品格,气质和才华。这些笔记与后来的中篇小说《木木》(1852),表现了他少时就积蕴于内心的对农奴制的仇视,后者中的残暴的女地主形象,就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


屠格涅夫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一直到1860年。这期间他有大量散文作品问世。长篇小说《罗亭》(1856)描写一个雄辩的知识分子罗亭的故事。他四处游说他的主张,然而最终一事无成。他的形象中吸取了原型巴枯宁的某些特征。《贵族之家》(1859)讲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与丽莎不成功的爱情经历,结构严谨,富有诗意。 《前夜》(1860)叙述了在农奴制改革前夜的紧张社会气氛中,贵族之女叶莲娜与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不同寻常爱情故事。在这些新人形象中体现出对新生活、对社会变革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后来杜勃罗留波夫对作品革命意义的阐释,超出了一个自由派贵族所能接受的限度,屠格涅夫等人便脱离了《现代人》杂志。50年代中他还创作了一些出色的中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1850),《浮士德》(1856),《阿霞》(1858)等。


在另一部长篇小说《父与子》(1862)中,屠格涅夫描写了当时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新旧两代知识分子、自由派贵族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他在主人公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形象中表现出的矛盾态度,招致来自进步势力与保守阵营两个方面的指责,只有赫尔岑和皮萨列夫对此作了比较中肯的评论。这部作品中的社会分析成份压倒了以往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气氛。


1863年他追随早在40年代就结识的法国著名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一家迁居德国的巴登——巴登,后来又随其到了巴黎,直到去世,只是偶而回国逗留。这期间为俄国与西欧文化的双向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使他成为最早受到欧美文学界重视的俄国作家。


60年代复杂的社会状况使屠格涅夫内心发生危机,不断来自两个阵营的指责使他感到矛盾重重。于是他在长篇小说《烟》(1867)中,对两方面的人物都予以丑化歪曲的描写。中篇小说《幻想》(1864)等作品中渗透着悲观情绪。《旅长》(1868)、《草原上的李尔王》(1870)、《春潮》(1872)等作品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远离了社会题材。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恢复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精神有所反映,但总体上不成功。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散文诗》(1878—1882)以抒情笔调称颂自然之美,思索生命真谛和人生哲理,赞美俄罗斯语言,显示出他卓越的语言天才。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语言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简朴,细致清新,富于抒情,具有内在的戏剧性。他还创作过《缺钱》(1846)、《食客》(1857)及《乡居一月》(1855)等一些反映贵族生活的剧本,也获得了成功。

猜你喜欢的书

台海使槎录

台海使槎录

地理杂志。清黄叔璥撰。八卷。叔璥号玉圃,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康熙进士。官至常镇杨通道。是编乃康熙元年(1662)叔璥为御史时巡视台湾所作。故以使槎为名。约八万余字。卷一至四为赤嵌笔谈,分原始、形势、洋、潮、风信、气候、水程、海船、城堡、武备、商贩、进贡等二十二目。卷五至七为番俗六考,卷八为番俗杂记。作者采集旧书结合亲身见闻以成此书,对台湾海岛之山川、风土、民俗、物产、气候、攻守险隘、海道情形以及各民族情况。

八卦拳学

八卦拳学

孙禄堂编著。出版时间不详。《自序》日期为1916年11月。全书共分二十三章。其中第六至第十七章图解说明了八卦掌起势、单换掌、双换掌、狮子掌、返身掌、顺势掌、队掌、平托掌、背身掌、风轮掌、抱掌等基本掌法的具体练法。作者在书中首次总结提出“初学入门三害”和“入门练习九要”。这些见解被后世八卦掌和形意拳习传者奉为准则。书中以易理参解拳理,并以卦数、卦形和卦名比附于人体与掌法,将八个基本掌法依卦取象为狮形、麟形、蛇形、鹞形、龙形、熊形、凤形、猴形。

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

医经著作。13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作者认为“先圣传经本以起死,讵知下工学古反以伐生,良由文义玄深,加之编写凌乱”使然,故力纠错简。于是按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将《素问》的主要内容重新予以编次,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并将已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书末附冯承熙《校余偶识》1卷。

海门张仲村乐堂

海门张仲村乐堂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村乐堂》。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苏州王同知有妻张氏,妾王腊梅。张氏的父亲张仲致仕后在苏州南面的海门修建村乐堂以娱老。王腊梅与都管王六斤私通,欲毒死王同知,将毒药放在汤中,由张氏递与王同知。王同知发现汤中有毒,王腊梅便诬张氏所为。令史张本奉命勘问此案,王同知暗中向张本行贿,要他定张氏罪而释腊梅。张本将贿金封存上交府尹。王同知恐事发累己,去向府尹求情,府尹让他去求张仲出首承认行贿罪名,方能了解此案。王同知与妻张氏往同乐堂去求张仲,张仲因女儿被连累,不得以而应允。于是府尹含混了结此案,只将王腊梅、王六斤定罪。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书经稗疏

书经稗疏

四卷。清王夫之撰。此书说解《尚书》,颇多精当见解,如谓《尚书》之“禋”非《周礼》之 “禋”,“类”非《周礼》之“类,五服、五章亦不以周制解虞制; 因《周礼》日月辰次,正《泰誓》十三年为辛卯;引《说文》、《大戴礼记》证蠙珠非蚌珠, 斥蔡沈不明古字通假; 引《左传》证奄与、淮夷为二; 引 《说文》“羑”字之说解以解“羑若”,驳苏轼、蔡沈之误,等等,其说确有根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书中穿凿、武断之处,偶亦有之,此其缺憾。现存版本有清王嘉恺抄本,作二卷,藏湖南省博物馆。此外尚有 《船山遗书》本。

成唯识论俗诠

成唯识论俗诠

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明明昱俗诠并序,顾起元序,游士任序,吴用先序,王肯堂序,黄汝亨序,金云鹏序,葛寅亮序,秦能友序,有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