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泰

- 姓名:钟泰
- 别名:字斋,号钟山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南京人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79年
- 民族族群:
钟泰(1888年—1979年),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江南格致书院,继之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至1911年凡六年。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尔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社社长。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7年冬,杭州陷敌,避居建德西乡。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抗日胜利后回上海。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解放后入华东师范大学。后兼任上海文史馆员。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1973年辞职回南京。1979年病逝于家。
著有《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荀注订补》、《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等。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治学主宋学而不鄙薄校勘、训诂。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所著有《中国哲学史》、《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及《□斋论语诗》等。《庄子发微》是他积数十年研究之力作,其特点是将《庄子》内外杂三篇会通,相互佐证,着眼于本文,论世、知人、探微、显隐、追寻庄子哲学固有的内在的理论脉络,作出具体分析,针对当时学术界盛行以庄子为客观唯心主义者之观点,提出不同见解,揭示出为人们所忽视的庄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中国哲学史》是其首刊的大著(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任教之江大学是以三年精力撰就。由《中国哲学史》可见其为学风范,盖即金松岑序中所揭出之“纯于学”而“涵泳反复”:唯其“涵泳”,体会先哲之精微,故各家各流均抱同情之理解,能抉明其学说之所以然;唯其“涵泳”,梳理学术大旨及源流,莫不切中肯綮,且言必有据;唯“涵泳”,能见人之所弊,书中驳正时贤如胡适谢无量,皆确然不可移。
钟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财神
喜剧,古希腊阿里斯托芬著,周作人译。这是周作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周作人直接从希腊原文翻译过来的古代希腊作品,年代最近的也有两千年的了,具有希腊本土特色。而且他所介绍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学术的,思想的。一个普通农民,出于私人目的,去找太阳神阿波罗询问,他的儿子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发现,过正义的生活会越来越穷,不义的生活却会越来越富。神谕显示,他要紧紧跟随出神庙遇到的第一个人,把他带回家。这个农民遵从神谕的字面意思,把遇到的第一个瞎眼乞丐带回了家,却发现乞丐正是财神本尊。故事的结尾处,恢复了视力的财神并没有让所有正义者变富,而是让所有穷人都变富,可有的穷人有钱后也过上了无所事事的懒散生活,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一个在冰雪中度过的冬天
5月18日清晨,古老的敦考克教堂的神甫5点钟就起床了,像往常一样,为几个虔诚的教徒举行小弥撒。他身穿教袍,就要走向圣坛的时刻,一个人兴冲冲而又略带不安地来到圣器保存室。这是个60岁左右的老水手,但仍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脸上的表情憨厚而开朗。“神甫先生,”他说道,“请停一停。”“你大清早来要什么,让·科布特?”神甫问道。“我来要什么?嗨,当然是来拥抱你。”“好了,等我做完弥撒——”“弥撒?你以为我会现在让你做弥撒吗?”“我为什么不能现在做弥撒呢?”神甫问道,“你是什么意思?第三次铃声已——”“不管第三次铃声响了没响,”
比哀兰德
《比哀兰德》主要事实很简单,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却是光怪陆离;因为人的外部表现可能很单纯,行事可能很无聊,不值一谈,他的精神与情绪的波动永远是复杂的,以比哀兰德来说,周围大大小小的事故从头至尾造成她的悲剧,她遭遇不幸好像是不可理解的;以别的人物来说,一切演变都合乎斗争的逻辑,不但在意料之中,而且动机和目标都很明确,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和有意的推动:比哀兰德不过是他们在向上爬的阶梯上踩死的一个虫蚁而已。在并无感伤气质的读者眼中,与比哀兰德的悲剧平行的原是一场由大小布尔乔亚扮演的丑恶的话剧。
真诰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各二卷。自《运题象》至《阐幽微》传为“真人”所诰,其余四卷为陶弘景撰。该书以《道德经》为本,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其中《真诰叙录》述《上清经》源出,谓其中的《大洞真经》读之万遍即可成仙。《甄命授》、《协昌期》、《阐幽微》等篇述人死后进入六天宫受事等,并说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徘徊生死。将佛教地狱托生之说引入了道教。书中还旁及行气、服食、房中等修炼方术,兼记药物、道教名山。全书内容庞杂,文体杂陈,或诗歌,或问答,或谕戒,皆言仙真授受真诀之事。然保存了不少道教史料,在中国科技史上亦颇有影响。收入《正统道藏》第637—640册。
蕉庵诗话
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一卷,元契了说,日本及藏主集录,内题金山即休了和尚拾遗集,有自跋。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嗣虎岩伏。又名《金山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集录其诗偈、疏、祭文、题跋、记等百余篇。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